【解说】

此段动作主要是冲拳,同时腰腿要配合使劲,因而对四肢、腰、腿以及眼部肌肉锻炼都有作用。但按其最早的功法“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以及前面各段都涉及锻炼有关的脏腑。

本段亦当有针对性。因而有研究者提出:“其作用是增强肺气,以调肺为主。同时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兴奋,有利于气血运行。”(周稔丰《气功导引养生》)

第八段:背后七颠百病消

【功法】

自然站立,两膝、两脚跟靠拢,两脚尖呈90度,两腿绷直,正头平视,意守中丹田,两手臂自然下垂,肘臂稍作外展,手指并拢,掌指向前平伸;随后,两手平掌下按,顺势两脚 跟向上提起,同时配合吸气;稍作停顿后,随呼气将两脚跟下落着地,身体放松,顺势将平 掌前伸的两手恢复为自然下垂势。如此反复进行7次以上。

最后,身体自然站立,意守中丹田片刻,行自然呼吸十数次收功。

【解说】

此段功法要点为脚跟上提时吸气,脚跟下落时呼气,一提一落为一颠,共做7次,故名“背后七颠”。脚跟有节奏的弹性颠动,可以使椎骨之间各个关节韧带得到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 病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 作用。此势配合呼吸进行,不仅可以增强脚跟上提下落的节奏感,而且“有纳清吐浊”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段功法“背后七颠很早就已被运用,原称“敦踵法”,新出土的西汉 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和“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敦” 亦作“顿”,即顿足跟有利于排泄胸中的积闷之气。《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中亦有“握固不息, 敦踵二还”的功法。所以此功法亦是古代传统功法。

四、小劳术

“小劳术”是宋代司仪郎、养生家蒲虔贯在为上呈御览的《保生要录》中提出的。他说:“前人所撰保生之书,往往拘谨太多,节目太繁,行者难之,在于崇贵,尤不易为。臣少也多病, 留心养生,研究既久,编次云就。其术简易,乘闲可行。又说:“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 流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 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蒲氏这一观点及小劳术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养生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在其后的各个时代,他所提出的“小劳术”一直受到养生家的重视。

第一势

【原文】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

【解说】此术式为导引法中常见的一种术式,既可以立式进行,亦可以坐式进行。立式, 可参照立式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功法进行;坐式,可参照《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清明三 月节坐功图》功法进行。沈寿解析:两腿分开,屈膝呈骑马势,两手先在胸前做斜十字交叉 环抱,然后一手由掌变拳,如拉弓屈肘向身躯的一侧后顿,一手舒展臂如箭离弦向另一侧伸射。两手动作左右交替。

第二势

【原文】两手上下升举,如拓法。

【解说】此势的“拓”同“托”,意为以手承物,其中又有双托与单托之分。双托,沈寿解析:两足分立,两手同时向上托,升起举在头顶之上,作托石势;然后放下两手,还原重作。 单托可参照立式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功法进行。

第三势

【原文】双拳筑空。

【解说】此势的“筑”字有“捣”和“冲”的意思。“双拳筑空”亦为“双拳凿空”,是导引法中的传统术式。沈寿解析为:两足分立,屈膝蹲身,两手握拳置于两侧腰,然后左右交替向前冲拳。

第四势

【原文】手臂前后左右轻摆。

【解说】此势为摆臂运动,亦是导引法中常见的一种术式。沈寿解析为:两足分立,两手随转腰之势,直臂向前后左右呈圆周势运行挥摆,挥摆时,两臂与躯干之间尽量保持45度角。

第五势

【原文】头项左右顾。

【解说】此势在导引法中常称为“虎顾''或“虎视”。沈寿解析为:两足分立,屈膝蹲身, 两手握持两大腿匕而后交替向左右扭颈转项,极门反顾。

第六势

【原文】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

【解说】此势沈寿解析为:两足分立,两手托护后腰,先俯身向前,然后随腰胯旋转之势,侧身向左,仰身向后,再向右、向前。如此做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交替旋转腰胯,同时俯仰身躯。

第七势

【原文】两手相捉,细细掇,如洗手法。

【解说】此势“撅''为扭转,为按摩法,即以两手相握,相互扭转、按摩,如口常洗手那样。

第八势

【原文】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

【解说】此势亦为按摩法,可先以两手相互摩擦,使之发热;再以热掌心掩目片刻:然后两手从上往下按摩面部,达到极热为止。

【简评】

蒲氏在列出上述八段术式后说:“事闲随意为之,各十数过(即十多次)而已。每频行, 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食饮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不佳快,为之即解。”又说:“此术不择时节,亦无度数,乘闲便作,而见效且速。”所列出的八段术式若单从术式上来看,似乎彼此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上来看,是联系得相当紧密的:预备势, 取自然站立;随后两腿横开呈骑马势,两臂作左右开弓式的运动;做毕,再以两手作一上一下的托石式的运动;做毕,又以双手握拳,左右交替向前作冲拳运动;做毕,活动颈项,使头项左右顾;做毕,两臂自然下垂,然后两臂向前后左右轻轻挥摆;上肢活动完毕,活动颈项,使头项左右顾;做毕,再活动腰胯和躯干,作腰胯左右扭转,躯干前后俯仰运动;四肢和躯干活动完毕,再活动肘腕,作两手相捉扭拨如洗手的运动;做毕,顺势摩掌令热,掩目摩面。几乎一气呵呈,顺势成套。因此小老术亦可称为八段锦。

第三节八卦掌

一、概说

“八卦”最早见于《易经》:“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 据、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八方位,与 《周易》的卦象相似,故称八卦掌。八卦掌最早形成的套路是“先天八卦掌、也称“老八掌工 其套路在不断地传习中又衍化出“后天八卦掌”,即一学生八式,八掌共生六十四种掌法。在 一定程度上,“后天八卦掌”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八卦掌的套路和练习内容。除此之外,八卦掌 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和各种武术器械相结合,繁衍出许多器械套路,如八卦刀、八卦剑、八 卦棍、子午鸳鸯钺等。同时,出于实践和训练的需要,八卦掌还有对练、散打等辅助练习内容。

八卦掌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摆扣步为主,并包括推、 托、带、领、钻、进、搬、扣、拦、截、拿等手法,摆、扣、截、踢、点、蹬等腿法,行步、 扣步、摆步、跟步、三角步等步法。其运动特点是:沿圈走转、随走换势,身捷步灵,势势相连,行步平稳,摆扣清晰,纵横交错,协调圆活。

关于八卦掌的起源其说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八卦掌起源于“离卦”和“坎卦”。根据《靖逆记》中记载:“嘉庆丁巳(嘉庆 二年,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春(嘉庆十五年,1810 年),牛亮臣见克善拳法中有八方步,亮臣日:尔步伐似合八卦。克善日:子何以知之?亮臣 日: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有关学者对“离卦”和“坎卦”进行 了研究,发现《靖逆记》记载的牛亮臣和克善所习“坎卦和离卦”是属于梅花拳的流派,不属于八卦掌的范畴。据《梅拳密谱》中的“八方论”称:“所谓八方,八方为散手之母,又名群步, 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有阴出阳人,阳出阴人,总揽四面,支撑八方之意也。” 其八方和阴阳出入论是属于梅花拳论之一,当属梅花拳范畴。因此,八卦掌来源于“离卦”和"坎卦”之说不可信。

第二种说法是:是清代河北文安县人董海川(约1813—1882年)在九华山毕澄霞处学来的。 据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门人尹福等敬立的“文安董公墓志碑铭”所述:“公讳海川,文安人…… 访友于江皖,迷失道人乱山中,终日不得巾,度无生理,忽有人于山巅招之以乎,乃攀藤附葛而,匕至则其人谓之日:,师候汝久矣。’因导之行,见庙宇奇幻,遥谓之日汝来何迟乎?, 遂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练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平日所未闻未观者,居久之,又谓日一汝行矣,可以问世矣……‘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击又获自仙传……”这段碑文的大意是说,董海川的八卦掌得于仙授。

浏览1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