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因源于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俗称“内家”,其历史悠久、博大精 深。武当武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经古圣先贤及历代武学之土不断地创造、实 践、充实、积累并最终形成。武当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与少林武术平 分秋色、并驾齐驱,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在武林中留下了“北崇少林,南 尊武当”的名言。武当山是继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之后的又一座道教名山。慕名前来朝 拜观光的历代道教信徒、政府官员、武林人士和旅游者,当为武当山绝美风光而来,为武当山道教繁盛而来,为武当武术的精妙而来。在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有 关武当山道教及道教文化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武当武术的玄奥,也就自然成了 其永恒的主题。在太平军中,有许多武艺高强之士。据《太平天国史稿》载,太平天国将领陈 玉成的“三十检点回马枪”妇孺皆知。湖北兴国州(今阳新)战士英勇顽强、不怕 牺牲更是流传千古。在太平军第三次攻占武昌之后,遭到清军的猛烈反扑,并包 围了武昌城。为支援武昌城的太平军,兴国州的太平军组成敢死队,号“兴国军’, 其中还有许多女战士,星夜赶赴武昌,奔袭清军的“洪山大营”。敢死队队员个个 武艺高强,作战英勇,给予洪山大营的清军以沉重打击。武昌东湖岸边的“九女 墩”,就是兴国敢死队九名女战士同清军殊死搏斗,壮烈牺牲后所留遗骸被东湖 人民合葬在此而得名的。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人们把这九名女战士的长眠之地 不叫坟而叫墩。新中国领导人董必武还为此题词,盛赞她们为“鄂中巾帼九英 雄,壮烈牺牲后世风”。虽然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但许多太平军义士归隐民间,继续传播正义与武 艺,为日后的反清斗争做准备。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的统 治。在辛亥革命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武艺高强的仁人志士,如前述的孙武、李秀昂、梁耀汉、温朝中、朱忠美、喻育之等等这些仁人志士在埋葬清王朝的斗争 中视死如归,英勇战斗,为民国的诞生,也为湖北的武术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日本人在进攻长沙前,大 部队驻扎在武昌明伦街一带。武昌居民马芳清家也住进了日军-马芳清为大冶 孔门拳武师吴高管的弟子,研习孔门拳多年,其侧拳反掌功力尤为出众。而孔门 拳有谚语曰:“侧拳反掌,神仙难挡。”一天,马芳清在自家院中打拳练功,被一日 军武士看见,并向他提出挑战,马芳清再三推辞被拒,于是接受挑战。日本武士 擅长柔道,且有众多士兵为其呐喊助威。马芳清沉着冷静,果敢地以侧拳反掌进 攻,将日本武士击倒在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武当山道教圣地在湖北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属秦岭山脉。这里自然风光 奇特,自古即为奇人异士所敬仰。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沔水注》记载:“武 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窖上山,又曰仙室山。……亦曰谢罗山。”其“山形特秀,异 于众岳。”山中胜景遍布,主峰天柱,海拔1613米。据《武当山记》曰其为「望之 秀绝,乘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内,不见四五,清霄盖于上,白云带 其前,旦必西行,夕而东返还有南岩险峰“上出浮云,下临绝涧,猿啼鸟嗥,豺虎 所家(元,程钳夫,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文)更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 涧、十一洞等。山中古代建筑鳞次栉比。据史载,唐、宋、元三朝在此皆有较大规 模的庙宇修建。特别是明成祖朱棣继位,推崇道教,更是在武当山大兴土木,派 钦差大臣督率兵丁、民夫、工匠三十余万,费时十三年,营造出宫观庙宇群三十三 处二万多间,号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 梁。建筑线由均县城至金顶,绵延140华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富丽堂皇。八 宫竣工后,皇帝差遣21名六品提点(道官)主持日常事务,仅管理各庙的道士就 多达二千余名。另夕卜,还派出有五千多名士兵的军队驻守山中。使武当山实际 上成为皇家御庙,香火盛极一时,朝山者不计其数。但数百年间,武当山有许多 建筑都毁于战火,只有金顶及太和、南岩、紫霄、五龙、遇真、玉虚等六宫与复真、元和二观得以留存。武当山“仙室”宝地具有神奇的天 象地势。依阴阳五行学说,武当山上应 璇矶星宿,地处荆南火方。火主祝融, 其山形孤峰、群峭攒空,也犹如熊熊燃 烧的火焰。“火曰炎上”。(炎,热也; 上,向上。)然《易经》有言:“亢龙有悔, 盈不可及。”火也不可太甚,过之将会适 得其反。依武当山之势,唯北宫真武之 水可镇其火。这样,才能使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相胜而旺。得水火既济之功,阴阳冲和之气。所以,武当之名立,太和之 义显。正是缘于此,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皆有高人异土潜修山中。据明《太岳太 和山志》载:周末,函谷关令尹喜,得老子赠《道德经》五千言,遂辞官人武当山修 真炼道。嗣后,老子又应“后会青羊”之约,来此与尹喜相会。首开武当修真炼道 之先河。汉代将军代孟受武帝差遣,人武当山采药,遇清灵裴真人,亦弃官人道, 得玉佩金势之书,名精金光之符。日行七百里,白日飞升。汉明帝时,叶济道居 武当「练巾飞步云烟,人莫之近”。晋太康罗邑宰谢允,辞官人道西上武当,'得 冲寂之妙,能飞行绝壁。”唐吕洞宾擅剑术,“尝游武当居紫气峰”。著名道士陈搏 隐武当山九室岩,砒易》潜修,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移居华山。田蓑衣居武当 隐仙岩石室,“冬夏止一蓑衣,时人以蓑衣称之,隆冬则真气如蒸,盛夏则温凉如 玉,人有疾厄叩之者,摘衣草吹气与之,服者即愈。”谢天地居南岩更衣台,“绝粒 不食,步履如飞,存人启问,但应之日谢天地,余无他语近代人吴图南、王新午分别在其《国术概论》、《太极拳法阐宗>1己载了这样一 则故事:唐李道子尝居武当山南岩宫,不火食,第啖麦秋数合,时人以夫子李称 之,见人不及他语,惟云“大造化”三字。所传太极功,名先天拳,亦名长拳,其拳 法至宋时传于江南宁国府俞氏。宋远桥之远祖,尝过宁国俞家,知先天拳亦如三 十七式,而为太极拳之别名。俞家之功,代代相传,每岁必往拜李道子庐,金元之 际不知所往。至明时,有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 声等,久相往来于金陵。远桥、莲舟往游武当山,遇夫子李,面垢土厚发,参参味 臭。远桥历述莲舟上祖俞清慧、俞一诚之名。夫子李云:“吾在此几十诏光,未及 一语,今见汝,诚哉大造化也。”于是授以秘歌日:“无声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 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水清河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莲舟自是不但无敌,遂 得全体大用之道。此歌莲舟等七人皆知其句,后同往武当山,再访夫子李不遇; 道经玉虚宫,遇玉虚子张三峰,被收为门下。据清初黄宗羲作《王证南墓志铭》日:“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 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 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土。”《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池有相似记载。黄百家著 《内家拳法》亦称:“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道统源流》曰:张三峰道善剑"。清末奉天北镇宋唯一传《武当剑 谱》载:“武当剑术乃洞玄真人张三峰受真武之大法,原为护道降魔起见,嗣后祖 师立成九派,分为三乘,并以下乘为在世法也尊我斋主人著《步林拳术秘诀渔 及:“张全一,名君宝,号三峰者,《明史小记其貌硕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 髯如戟,寒暑为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能日行千里,与其徒游武当山,创草庐 而居之。明太祖闻其名,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遣使觅访而不得。此等记 载阙略太甚。盖以三峰绰号张遨遢,为明时技击术之泰斗,先居于宝鸡之金台 观,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于少林师怯练习最精,后遍游于川蜀荆襄沔汉间,其 技更进,能融贯少林宗法而著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年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 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张三峰自己也在其《赠完璞子见访武当》的诗中曰:“剑端 游戏喝风雷”,更是表明其深厚的功力、精湛的剑技。也阐明张三丰好道善剑、精 通诗文、深明哲理、技通道合,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实为武当武术之师祖。武当武术通称内家拳,原仅在道教内部择徒秘传。明始流传民间。历数百 年发展,繁衍、派生出众多拳种流派,其中包含丰富的拳术套路、器械套路、秘功 特技、气功功法。武当武术引《易》道与其融合,同构拳功架势,使外势、内蕴相互交融而形成 武当武术。武当武术之易理,导源于道教经典《易经》、《老子》、《庄子》。将阴阳 消长、五行生克、八卦演变作为理论核心,派生出《太极图》、《八卦图》、《河图》、 《洛书港理论框架。既引导内修参悟,又指导行功术势。武当武术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增智 开慧为目的;以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为技法; 顺应天、地、人之自然,注重行圆取象、炼气凝神淌柔主静、不燥不僵、内外兼修; 技击技法讲求内劲充盈、刚柔相济、粘随走化、以柔克刚。
浏览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