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对步法的要求是快速、轻捷、清晰、稳固,做到“步 赛粘”。步法即脚步移动变换的方法,是身、手、腿等各种技 -N法赖以实现的关键,拳谚道:“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 迎慢。”步法一般有进、退、行、击、垫、提、插、盖、跳、摆、扣、跟、踏、纵等,力求做到步动身随和身促步动。步动身随 指一动步身体重心随之移动,步到身到;身促步动是指脚步欲 动之际,上体要适度先向运动方向倾移,以此促使步法的快速 移动。“步赛粘”指站定时的步型步法要像粘黏在地上般牢固, 不掀脚、不拔跟、不晃动,为上肢和躯干运动做好保障。五、精神要充沛长拳对精神的要求是充沛、饱满,显示出内在鼓荡的 “怒”之气魄。这种“怒”是气势,是精神世界。来如雷霆, 罢如江海,气势逼人,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绝不是怒在脸 上,更不是怒得横眉立目,觥牙咧嘴,一脸凶杀斗狠相。“怒” 作为一种气质存于内,显现于外,是通过眼神将动作的意向淋 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种传神达意的意境要求“练时无人似有 人”,以意设敌,从神态中表现出攻防格斗意识,把自身融入 一种充满战斗的氛围之中。总之,精神充沛、饱满要体现在拳 势上。六、气要下沉长拳运动中呼吸是否正确得法,关系到运动的持久性和 气、力相合的整体性,长拳套路动作变化多、幅度大,拳势激 烈,这一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负荷大,对氧的需要量也大。如 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就不能增 大肺活量而使气息只在胸腔内呼吸,导致了气体交换率低、吸 氧不足;氧不足则无力,无力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就会出现面 色发白、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动作紊乱现象。因此,运动时 必须遵循“沉气”和“蓄气”的要求,善于运用腹式呼吸,这 样才能使运动持久和有力度,才能保持运动的平衡和稳定。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 “沉”气外,还有提、托、聚三法, 合谓“提、托、聚、沉”。一般由低势演进到高势静止性动作 时,应该用“托”法;做跳跃动作时,应该用“提”法;在短促刚猛发力时,应用“聚”法。这些法规虽然随着动作的变化 而运作,但要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应顺乎自然地 运用这些法则,不可教条。七、劲力要顺达长拳要求劲力顺达。劲力指结合武术动作的发力。用力顺 达须从“三节”、“六合”入手:三节,就上肢而言,手为梢 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下肢而论,脚为梢节,膝为中 节,胯为根节。就全身来说,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 为根节;六合指手、肘、肩、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 合。不同的动作,运动顺序也各不相同,如推掌或冲拳须从梢 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弹腿等腿法则是“起于根,顺于中, 达于梢”。有些整体动作,如“弓步冲拳”则需上、下肢协同 配合,力依脚、膝、胯顺序上行,通过腰部的中介,再由送 肩、顺肘、旋臂传递到拳,三节贯通。劲力是否正确不在于用 力的大小,而在于顺与不顺,掌握好“三节”的用力顺序和 “六合”的协调一致,动作才能豁达,劲力才能顺畅,才能达 于梢,聚于一点。八、功要纯长拳对技术的要求是“功宜纯”。功指力量、速度、耐力、 灵敏等身体素质在武术技术中的体现。“纯”是指纯正无杂。 要使各种技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就必须在技术规范化 的前提下,长期实践,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精雕细 刻,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的基础上,使各项素质在 正确的技术中发挥,达到功力的最高境界。九、四击合法“四击”是指武术中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法则Q长拳中的这四种技击法则又各有其具体内容和方法:踢法包括蹬、 踹、弹、点、缠、摆、扫、挂等;打法有冲、撞、挤、靠、崩、劈、挑、砸等;摔法以掷、巩、揣、滑、倒、爬、拿、!勾为主;拿法包含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这些 j 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方法。如果不严格遵循各自的法规去练 • 习,就不能表达出它们不同的真实涵义,也就失去了长拳动作 武 中的技击意义,缺乏了武术意识。因此,在习练长拳时,首先 木 要弄清并学会四击范畴的各种方法,做到循规蹈矩、方寸有技 别,进而究其意义,理象归一,四击合法。 法的十、以形肺势 分长拳运动中有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倜 重、缓、快十二种常势。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来类比要求技术 今 动作姿势叫做以形喻势,即传统的“十二型”。(一)动如涛:活动之势。运动中的气势要像江海的波涛 那样激荡不已,滔滔不绝,做到势势连贯,动要有韵,富于节 奏感而气势不断;动如珠走玉盘,仍有稳定感。二)静如岳:静止之势。当静止时要像高山那样巍峨矗 立,任何力量都无法动摇。(三)起如猿:起跳之势。要如猿猴般机灵、矫健、敏捷。四)落如鹊:降落之势。要像喜鹊登枝般轻稳、飘逸。(五)立如鸡:单腿独立之势。要像雄鸡一腿支撑身体时 那样威武、镇静、稳定。(六)站如松:两腿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挺拔、刚健, 傲然富有生气,静中有势、静中寓动。(七)转如轮:旋转之势。如车轮绕着轴心那样转动。因 此,运动中的各种旋转动作必须掌握好轴与轮的关系,达到圆 转的要求。(A)折如弓:折叠之势。当躯体俯仰折叠扭拧时,要像弓那样含有一股反弹力,如弹簧一样内含一种旋转力和弹力, 达到蓄力的要求。(九)轻如叶:轻飘之势。动作宜轻时,要像树叶落地那 样轻飘,毫无滞重之感。(十)重如铁:沉重之势。当重之时.要像钢铁砸地般沉 重,富有渗透力。(十一)缓如鹰:缓慢之势。要像雄鹰在空中盘旋那样神 情专注,缓中有势,动中寓静,伺机待发。(十三)快如风:快速之势。当动之时,如疾风扫叶,迅 雷不及掩耳。但快易藏拙、毛糙,须急速有力而不僵、快而不 乱。第二节大极拳技法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虚领顶劲、“顶头悬,是拳势对人体头部姿势 的要求Q头正、顶平、项直、颍收,“自引其颈”,头顶百会穴 处向上轻轻虚领是其规范化的具要求。头正才能做到顶平、 项直、身正;颈项竖直,精神才提得起;身正方可安舒,控制 住身体重心动作才能沉稳,劲力才能齐整。二、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指用细、匀、柔、长的呼吸方法,以意识引导 呼吸,将气体徐徐沉入腹部脐下的丹田Q柔长的呼吸方式必然 要采用腹式呼吸(腹式逆呼吸的深呼气、腹式顺呼吸的深吸 气),同时“意守丹田”促成小腹充实。深长、匀细、徐缓的 腹式呼吸要与动作自然相合。一般说来,呼吸与胸廓的张缩、 肩胛的开合、手臂的屈伸、动作的虚实、步法的进退、身体的 起落密切相关,使呼吸既符合生理机制,又合乎动作要求,并 在意识引导之下,这样才能达到“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使动作更加协调、连贯、圆活、沉稳,飘逸。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廓略向内含蓄,使胸部有宽舒的感受。含胸的外 在表现是肩锁关节松沉、肩胛微向前扣、肋骨微敛、胸腔上下 径放长,这样利于膈肌下降,有助于腹式呼吸和气沉丹田,使 重心随之下降,动作更加稳定,达到太极拳上虚下实的要求。 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连带、相互制约的,含胸势必引起拔背。拔 背是指含胸时肩、背部肌群松沉,背部有被后拉的感觉,肩胛 随之内含,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处似有微微凸起之意,使背部 肌肤有绷紧感,所以称拔背。由于拔背时背部如弧形,故又称 为“圆背”。含胸拔背除了有促气下沉的作用外,还有助于松 肩和垂肘。四、松腰敛臀松腰是放松腰部的肌肉群,其作用有二:一是与含胸、拔 背、敛臀协同配合,使气体下沉,以达实腹之效;二是松腰时 腰椎的转动才能灵活,利于以腰动带动四肢运转。拳理中“腰 为主宰”“腰如车轴”,都说明了腰的重要性,但均须在松腰的 基础上才能做到。敛臀是指在松腰的前提下,使臀部稍做收 敛,似有臀把小腹托起之感。

浏览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