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人犯规使用反关节动作有意伤害对手者。以手、肘、膝、头部击打或撞击对方或抓对方生殖器官者。用脚尖踢对手或用脚蹬踹对手者。用脚踢、弹对手小腿中部以上部位者。按压对方眉口之间的面部或咽喉或抓对手头发者。双手搂抱对手头、颈者。已将对手摔倒,还故意压砸对方者。将对手抱起使之失去控制能力,仍将对方头朝下垂直下摔,有意伤害对手者。技术犯规场上裁判发出开始口令之前或叫停之后,仍然进攻者。比赛进行中,作为教练员、助手干扰比赛或进入场地者。比赛进行中,自行停止比赛者。比赛中故意抓对手裤子者。女运动员故意抓对方内衣者。比赛中故意倒地者。比赛中佩戴饰物或坚硬护具者。比赛进行中,跤衣带、跤靴带松开者。不遵守比赛规定的礼仪者。消极(1) 比赛进行中,不主动抓握,被对手抓握后又多次逃脱,逃脱后不积极抓握进攻,仍有 意逃避达15秒者。(2) 比赛进行中,抓住有利把位而不主动进攻达15秒者。3) 比赛进行中,双手抓住对手,但不使用动作故意拖延比赛时间达15秒者。(4) 比赛进行中,用头顶住对方,故意拖延比赛时间达15秒者。(5) 比赛进行中,仅使用假进攻动作而无真正进攻意图达15秒者。(6) 比赛中主动进入保护区者。(7) 倒地后不立即起身,故意拖延比赛达5秒者。(8) 因对手无意轻微犯规而故作受伤状,经医生诊断后仍不积极比赛者。罚则(1) 比赛前三分钟,三次点名未到,或点名到后擅自离场,不能按时上场比赛者,按全部 弃权处理。(2) 比赛期间,运动员无故弃权,取消本人全部成绩。(3) 临场教练员没有按规定着装和坐在指定的席位上。比赛中,干扰裁判员工作,甚至用 语言、手势等肢体动作侮辱裁判员者,视情况:第一次违犯给予警告,第二次违犯给予判罚 出场。(4) 凡犯有“侵人犯规”之一者,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或取消该场比赛资格。(5) 凡犯有“技术犯规”之一者,给予警告。(6) 凡出现“消极”之一者,给予警告。(7) 双方运动员正在攻守中,一方犯规,如对犯规者有利时,应立即停止比赛,并按规定 给予处理;如对犯规者不利时,则不停止比赛。等该进攻动作结束后再叫停,并按规定给予处 理。如犯规者将对手摔倒则不得分,并给予处罚;如犯规者被对手摔倒,则判对手得分,并给 犯规者处罚。(8) 因一方运动员犯规使对手受伤,而不能继续参加比赛,裁判员可根据情节轻重,取消 犯规者该场比赛或全部比赛的资格,并判受伤者获得该场比赛胜利。(9) 两同单位运动员为挤掉其他运动员或其他比赛队伍名次,有计划地进行非竞争性比赛, 应取消一方或双方运动员该场比赛或全部比赛资格。(10) 比赛中,一方运动员受到三次警告,则取消该运动员本场比赛资格及技术得分。宣布 对方获胜并保留获胜方的技术得分。判定胜负(1) 累计得分多者胜。(2) 优势获胜。比赛中双方得分各自累计相差9分时,即终止比赛,判碍分多者优势获胜。(3) 比赛中一方因故不能继续比赛或被处罚取消比赛资格,判负,对方获胜。(4) 双方得分相同,则判获3分多者胜;若相同,则判获2分多者胜;若还相同,则判技术 得分多者胜;若还相同,则判体重轻者胜;若还相同,抽签决定。第四节擒拿与解脱擒拿术,历史悠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擒拿法精彩别致,在武术中独树一帜,其内 容丰富,法理精深。论其特点,既不同于“打法”之勇猛明快,又有别于“摔法"之角斗拼搏; 擒拿是集武林智慧之结晶,历来备受重视和珍惜。一、擒拿术的特点与内容擒拿术是一种独特的技击术。根据擒拿技击之特点,结合擒拿术的基本特征,“擒拿” 一词 的定义是以致微巧力,擒对手于肢体一部,使其关节受制,失去反抗能力而就擒。这就是擒拿 术区别于其他技击法的显著标志。擒拿术是一门非常复杂而又细致的技击术,内容系统完整,动作千变万化。最主要的特点 在于“动式、曲折、轨迹、旋绕,劲力不显,行踪不露”。不论是攻击一方使用的拿法,或是防 御一方使用的破解和反拿法,几乎每一招每一式的动作与变化,都不是直来直往,纵向进退; 而是如同几何学上的曲线,缠绕变化螺旋屈伸,依角变位、忽降忽升。动则上中下三路齐变, 轻灵巧取;制则身手脚立体兼施,招法奇妙。擒拿术其状文雅,其效剧烈。这就是擒拿术的独 特之处。擒拿术主要是针对人体四肢关节及头颈等要害部位和穴位,基于关节活动功能的局限和弱 点,依据逆关节和超限度施制的原理,使用刁、拿、锁、扣、扳、点缠、切、拧、挫、旋、卷、 封、闭、捆、蹩等招法,施制于各关节部位的一门技击术。擒拿主要技击的部位有腕关节、指 关节、肘关节、头颈关节、髓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腰及裆部。二、擒拿术的原理与法则(一)抓筋拿穴,扭挫关节擒拿术,首先在于拿制对方的肢体关节,进而才有擒伏之可言。关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 动之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又是难以承受打击的薄弱部位。擒拿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的 这种特性和弱点,依据逆关节施制的技击原理,先抓拿肢体关节及筋穴,并加以牵引控制,进 而在相互破解演变之中,巧施妙法,迫使对方之关节反折或超限度挨扭,使其关节及韧带受挫, 当即产生剧烈疼痛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擒拿术,贵在一抓得势;但是这一抓之技,深含法理。两手相交,不是将力猛抓,拿住关 节后,也不是强扭硬压。若自恃力大而猛抓硬压者,不但因不成技法而难以奏效,且遇对手, 必被化解顿遭反擒,此乃“巧制拙、柔克刚”之理。交手接势,应注重轻灵绵随,以沾连为上,运用招法,先抓战机,始宜微动,切忌露形, 避免打草惊蛇;一经抓拿得势,要迅速进招,制在措手不及,对方势必就范。同时,还要善于 运用擒拿术所特有的手型手法,准确地抓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一定方位,切不可胡乱抓。一个 腕关节就有正面、背面和挠尺两侧共4个方位,还有偏上、偏下各部位;而每一个方位都有不 同的拿法、招数及变化。因此,不论抓拿任何关节,首先一定要使手法合势,方位拿准,才有巧变的根基。(二) 尚巧劲,不斗拙力所谓巧劲,主要是裹缠劲与冷疾脆劲,即擒拿术的必备之“内劲裹缠劲是裹抱劲和缠绕 劲相结合的内收缩劲。冷疾脆劲是一种异常急速而坚刚之弹抖发放劲。擒拿实战,乃斗技而非 斗力。艺精着熟,常可一抓而就,猛抓硬斗,易被对方得手。须知,对方刚被抓拿,既可变化 或脱走,又可拼力反扑。若稍一不慎,不仅手法落空,甚至反遭所乘,故有“巧拿不如拙打" 之说。当对方反击和搏斗之时,应当随机就势,伺机再取,切忌拼力硬斗,自破章法;否则将 只有“力大胜力小"的可能,失却技艺制胜之良机。研习擒拿术,要善于用巧劲,施妙着,待机而动,顺势应招,轻取关节,巧施裹缠。只要 拿住对方的一个关节,则应迅速将其前后之连带关节加以裹抱缠压,牵引控制,并运用螺旋收 缩之“内劲",将其关节裹紧缠死,迫其势背力僵,使之欲化化不了,欲走走不脱,有力拼不 上,这就是裹缠劲,即裹缠法之特点,也是擒拿法以巧制拙的根本方法。实践经验表明,拿而 不缠,必遭拙打,只有拿住而又裹缠住了,才算施术得势。既已得势,对方必然失去反抗能力, 急欲脱走或拼力僵抗,而这正是施术者乘势催力,巧冷疾脆劲发倒或擒伏对手的最佳时机。技击搏斗,力是基础,“千狠万狠、力是根本"。擒拿重巧,绝非否定劲力,而是尚巧劲以 戒拙力。这是由于擒拿术方法之巧和制敌之妙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擒拿术的 劲力原理和运用劲力的法则。这实际上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功夫。凡交手应招,首先要观察对手 的劲力趋势,或明或暗;要善于引化,使之无机可乘。这就要有听劲、懂劲、化劲的功夫。施 用招法,要讲究虚虚实实,善于运劲、变劲、借劲,抓准机会发劲,发则必中。若无狠强的劲 力相摧,怎能拿而擒之。这就是方法与劲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浏览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