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初级长拳

一、概说

长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耍篇》 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明代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回答篇》中载:“…… 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由此可见,明代当有长拳称谓及太祖长拳和 温家长拳等类别。所谓长是相对短而言,长拳则是相对短打而立名,这正如明代唐顺之《武编》所言:“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查、华、炮、 红、少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现代长拳,以及由此衍发的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 棍套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

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一)规定套路

规定套路是由原国家体委及其组织机构或有关部门统一编制的套路,20世纪50年代有甲、 乙组和初级套路,以后又有“少年拳”、“青年长拳''等面世。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与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年又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创编出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近年 来又有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最新国际比赛套路,每个套路均由不同难度、组别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

(二)自选套路

自选套路是武术竞赛需要的产物。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动作数量、组别、规格和完成套路的时间都有统一的要求与严格的规定。其中要求自选长拳至少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形,弓、马、仆、虚、歇五种主要步形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及不同组别的腿法、 跳跃、平衡等动作,使长拳套路运动在动作结构、布局、编排和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

随着竞技武术的蓬勃发展,更加突出了对自选套路动作的规格化要求和套路的艺术性再 创造,使其向“高、难、美、新”方向发展。

长拳的内容与方法极为丰富,对手形、手法、身形、身法、步形、步法、腿法、跳跃、 平衡等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于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 砍等掌法,以及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里合、外摆、拍、扫 等方法。

长拳的运动特点表现为撑拔舒展、势正招圆、快速有力、灵活多变、蹿蹦跳跃、闪展腾 挪、起伏转折、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二、技法特点

(一)手要快捷

长拳对手法的要求是“拳如流星”,要快捷、有力。但不仅仅指拳的挥动要迅速,如迅宙不及掩耳,而且掌法、肩臂、手腕的运动也要如此。

运动中要达到“拳如流星”,就必须做到肩臂松活,节节贯穿,使肩、肘、腕关节在运动 时灵活顺畅。如冲拳动作,始于拳,起了梢节,中节(肘)随,根节(肩)催,拳走直线,用力通 达,拧腰、顺肩,急旋臂,贯二拳而。总之,方法正确是手法快捷的基础和保障。

(二)眼要明锐

反拳对眼法的要求是“眼似电”,耍明快、锐利。氏拳中的眼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动作 密不可分的。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随视”,要求“眼随手动”;另一种是“注视”,要求“目随势注”。要做到运动中手法如流星般快捷和眼随手动、手到眼到,就必须有“闪电”般明快锐 利的眼法变化。眼法变化不但与动作密不可分,而且与颈部的活动关系密切。随着动作的变 化,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瞻下视,颈部的灵活性及甩头变脸的快速应变能力尤为重要。注视 则表现在动作意向上。长拳的动作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攻防意识,或攻或守、或进或退的意向 不但表现在动作上,而且要体现在眼神的变化中,即使是静止时的拳势,也都含有伺机待动的意向,给人一种虽静犹动之感,正所谓势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眼法则是表现动作意向和传神的关键,因此,眼法必须做到“眼随手动”、"随势注”、明锐似电。

(三)身要灵活

长拳对身法的要求是“腰如蛇行”,要柔韧、灵活、自如。身法在K拳运动中表现为闪、 转、展、缩、折、弯、俯、仰等不同变化,这些变化多以腰为主宰。因此,身法要求“腰如蛇 行“,一方而要求身法的变化不是程式化的东西,要像蛇行那样蜿蜒起伏,灵活多样;另一方 而对胸椎和腰椎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只有这样,动作才能显现山既柔顺又坚韧,柔则活,坚 则挺,灵活有力、挺拔舒展的动作才能体现出长拳的风格与特点。

身法主要通过胸、背、腰、腹、臀五个部位来展现。一般由活动性动作进入静止动作时, 多讲究挺胸、直背、塌腰、敛臀。运动中则要求“体随势变”,身法灵活。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法变化与手、眼、步、腿诸法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腰如蛇行

(四)步要稳固

长拳对步法的要求是“步赛粘”,要稳固。站定时要像脚步粘黏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 不拔跟、不动摇。不受上肢、下肢利躯干活动的影响,还要给上、下肢和躯干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和基础保障。此外,步法还要轻快活便。“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生 动地道出了步法在长拳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只有做到步法稳固、轻快,才能达到下盘稳固, 动而不乱。以步快催动拳速,步到拳到,上下协调一致。

(五)精要充沛

长拳对精神的要求是充沛、饱满、贯注。充沛如江河怒潮,饱满如雷霆震怒,贯注如鹰视猎物。要显示出鼓荡的气势与“怒”的气魄。然而,“怒”绝不是表现在横眉立口与龊牙咧嘴 的凶狠怒面上,而应反映到拳势上,将气吞山河的精神和勇武的意识贯注于运动之中,将自 身融入战斗的氛围之中,犹如擒龙打虎之势,精神饱满,气宇轩昂,惊天地,泣鬼神。

(六)气要下沉

长拳对呼吸的要求是“气宜沉”,要气沉丹田。这是因为呼吸在长拳运动中关系着运动的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催动,即所谓以气催力。长拳运动,结构复杂、起伏转折、快速有 力,这些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强度大,对氧的需要量也较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 田”的腹式呼吸的方式方法,就容易使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游动。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 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氧不足,吸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会头晕恶心,面色发白,动作紊乱, 难以持久,运动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坏。所以,运动时必须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保持运动的平衡。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沉气之外,还有提、托、聚三法,合谓“提、托、聚、沉:这些呼吸方法要随着动作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但须始终遵循“气 宜沉”的基本要求。同时,更要注意顺其自然,不能故意做作。

(七)力要顺达

长拳对劲力的要求是“力要顺达工发力顺达是动作问衔接的必备条件,否则会使动作僵 硬、呆板,出现僵劲硬力,破坏动作结构与套路节奏。要做到用力顺达,须从明“三节”、懂“六 合”人手。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脱来说,脚是梢节,膝 是中节一,胯是根节。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用力顺序,如冲拳、推掌皆起于梢节,蹬脚、伸踢则发根节。六合,是指手、肘、肩、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掌握好“三节”的发力顺序和“六合”的协调关系,动作才会豁达流畅。

(八)功要纯青

长拳对技术的要求是“功宜纯”。这里的“功”是指长拳的技术及运用技术的技能与技巧“功宜纯”是指要求功夫像炉火一样纯青。虽说这是虚拟与夸张的比喻,但确实是对长拳技术高质量的要求。拳语说“功夫不到总是迷''、"功夫是练出来的工要达到纯青的技术,首要的一条是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下不断实践与探索,只有坚持练习,持之以恒,才能使体能与技能不断提高,使技艺不断升华,功夫与日俱增,逐渐达到理想的纯青境地。

浏览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