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武举科考始于武则天,《事物记源》卷三载:“武举盖始于武后之 时,其始置在长安二年(702年)也。”《唐会要》也有类似记载:“长安三年 (703)年正月十七日诏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选。此武举 之始。”有了武科考试,随之就产生了教练武艺的武学和教师,到了宋神宗时, 还建立了国家级的武学。武举科考制随着时代的进展日趋完善,一至延续到了 清代末叶,对战阵武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清朝以武功取天下,立国后对武科考试极为重视,各省、府、州、县都有 武学,教导士子学习有体有用之学,“道艺出其中,经济亦出其中”。在考试选 拔方式上,仍袭明制,分童试、乡试、会试。为了有别于文科考试,名曰“武 场”,成为国家选拔武职官员的主要途径。童试,亦称小考。为童子试,应试的考生都称“武童”,俗称武童生,“虽 壮丁老叟,但与试,皆得以童称之”(见《清稗类钞•考试类》),所以称做童 试。这是武场考试的第一步。童试要考三次。一是县考,由本县知县主考。二 是府考,由本府知府主考。三是院考,由皇帝钦命的学政主考。大省由各部侍 郎充任,简称为督学部院,考试的地方统称试院,故名院考。这三次考试,都 分四场,一是步箭,二是马箭,三是弓刀石,四是文字。步箭共射三箭,箭靶旁有鼓手,武童每射中一箭,即擂鼓一通。三箭都射 中的,考中的希望就很大了。如只射中一箭,其他几场考得好,也有希望。清 人钱彩编的《说岳全传》,有一回写周侗带领岳飞、王贵等弟子到内黄县参加小 考。书中虽是宋朝人,内容写的倒是清代童试步箭的情景。
马箭是在马箭道旁设立三个箭靶,考生鞭马飞驰,张弓射靶,即戏文常唱 的“一马三箭”。清初军旅以骑射为主,所以这项考度很重要,考生如能飞马左 右开弓,连中六的,视为“特技”,别的场次考得虽差,也可望中。第三场弓刀石,就是拉硬弓,舞样刀和端制石。弓分头二三号,这种弓不 是为射箭用,而是专为引拉测验膂力的,弓力大,故名硬弓。刀是用生铁铸成 的大刀,尺寸较一般大刀长大,故名样刀,也分头二三号。样刀光举起还不行, 要舞若干刀花,如劈面花、背弓花、托塔转、劈花转身等。这些刀花经过艺术 加工,至今还保留在京剧舞台上。制石,也称制子,是一长方形石头,两旁有 把手,也分头二三号。练法有提、端、举之别,一般能端起平胸就不错了。弓、 刀、石三项都是用来测验考生力气的,《儒林外史》第26回:“他是个武举, 扯得动几十个力气的弓,端得起三百斤的制子,好不有力气!”说明参加武场考 试的士子光有武艺还不行,还得有力气,所以在清代二十岁以前考上文秀才的 不乏其人,能考上武秀才的就不太多了。以上三场,称为“外场”,最后一场文字场,俗称“内场”,不像考文秀才 那么复杂,大都是默写一段《孙子》,一般有三行即可。字虽不多,由于练武的 考生大都是重武艺轻视文字,所以也常闹笑话。《清稗类钞•考试类》就有这样 的记载:“武闱但以弓马技艺为主,内场文策不论工拙也。顺治乙酉(1645年) 顺天武乡试,有将一旦二字写作亘、丕字写作不一”的。乡试尚且如此,童试 情况可想而知。除以上四场考试外,对应试者的面貌身体素质也是非常注意的。我国古代 设有国籍法,直到光绪末叶才由政府制定颁布了第一部国籍法。在此之前,只 有士子参加科考才报籍贯三代。为了防止冒名顶替,还要注明“面貌特征”。考 生入场前,主考官要点名验证。在武考生的名下还要加印“用”、“月”、 “日”、“气”四字。点名时,对身高体宽的考生,主考官在“用”字上点一点; 细高身材的在“月”字上点一点;粗壮者点“日”字;身形不正者点“气”字。 这一特殊规定充分体现出对武考生相貌器质的重视。
县考、府考、院考三考都被取中的便是武秀才了,官称“武生”。科举时代 以功名为重,武秀才虽是极小的功名,在当时也是很光荣的。如见官不跪,打 官司不许锁拿等等,这都是被人们看作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有钱人家为了不受 人欺侮,都愿自己的子弟考上武秀才,来支撑门户。考中武秀才后,就可以参加乡试。乡试在所在省会举行,考试内容同小考, 只是规格提高了。取中者为武举,第一名为武解元。有了武举资格,就可参加 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顺治元年(1644年)规定子、午、卯、酉年为各省乡 试年,辰、戌、丑、未年为会试年。会试取中后还要经过一次廷试,也称殿试, 就是由皇帝再面试一次。中试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为赐同进士出身,统称武进士。随 后皇帝赐“鹰扬宴”,分授官职。顺治三年(1646年)规定:一甲一名授参将, 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代理守备)。这是清初 的规定,后来有所更改。如我乡的王世清前辈于咸丰六年(1856年)得中武状 元,原拟授太原府总兵,由于不善钻营,改授侍卫,戍守午门,三年后才升任 同安营参将。这里顺便说一下,清代的武职官阶最高的是提督,其次为总兵,以下是副 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额外外委。简称是:副参 游都守,千把外委额。后来太平军兴起,各地练勇,才有了统领、标统、管带 等官职。皇帝的侍卫,分一二三等。一等侍卫三品,二等侍卫四品,三等侍卫五品0 最低的是蓝翎侍卫,六品。都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管。武进士初充侍卫的,大都 在乾清门外戍守。另有御前侍卫,是皇帝的贴身护卫,除从乾清门侍卫(值宿 于门内者)中选拔外,王、公,贝勒,都统、国戚亦得轮值(参阅《道咸以来 朝野杂记》)。以上这些武职官员,除少数是由荫生或有军功的人充任外,大都 是由武进士出身的人任职的。近些年在介绍清末武术家的文章中,涉及某些官 吏称谓,间有与史实不符的,所以顺便写出来,供读者参考。延续了 1200余年的武举科考制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才下诏停 止,在这漫长岁月里,为我国历代政府培育军政人员,开拓国防教育,传播和 发展实用技艺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展,科举制虽已被淘汰, 但其中某些经验,如能及时予以总结,去粗存精、古为今用,对发展武术,充 实实用技艺,培育武术人才,或许尚可借鉴。(原载:《武术健身》,1990年第5期)从评书中看RJ'可武术器敞白勺衍变武术器械大都是古代军队作战的武器,唐宋之际由于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 发展,随着战斗的需要,不仅长兵有所变化,鞭、铜、锤、棒等短兵也日渐兴 起,逐渐形成了九长九短一十八般兵器。九长是:枪、棍、戟、钺、叉、锐、 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铜、锤、棒、杵。明清以来,民 间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锻炼方法,学习内容和当时政府所规定的武场考试科 目大相径庭。民间武士习用的器械主要是表演和自卫,不同于正规军队的武器 是为了战场杀敌。因此,民间武术器械的衍变,也就越来越带有自己的特点。 清朝中叶以后,民间武术流派纷呈,为了标新立异,出奇制胜,有的拳派还创 制了 “独门器械”,光怪陆离,引人入胜。这些新颖器械有不少被雍、乾之后兴 起的侠义评书小说所采用,不仅增加了评书中武打场面的艺术魅力,向听众展 示了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多彩,扩大了武术影响;同时,也记载了某些器械的 衍变发展过程,给武术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翔实的资料。棍g变化武术器械中,棍为先锋。“枪扎一点,棍扫一片”,长棍刚猛威武,有横扫 千军之势,故有“锤棍之将,不可轻敌”之说。历史上有不少名将如宋太祖赵 匡胤,元末中州起义军的领袖“杖胡”,分明季抗倭名将俞大猷等都是用棍的名 家。戚继光还把棍棒列为军中战斗武器,因此,民间武术家也大都把棍棒列为 必修的器械。但棍乃长兵,多为白蜡木或金属制成,质硬体长携带不便。武林 豪客远涉江湖,身带大棍,惹人注目。有身份的武术大师更不屑于携此笨重之 物。于是在保留长棍固有威力的前提下,予以改进,便于携带,就成了研究课 题。清乾隆时吴璇在《飞龙传》中写“仙人”授予赵匡胤一条“神熬棍”,平时 是黄缎锦带,束在腰中轻若无物,用时抖开就是一条坚如钢铁、重有千斤的大 棍。这种可软可硬,屈伸随意的“神煞棍”,虽然是作者想象中的产物,但却反 映了民间武术家的愿望。后来果然出现了几种软中有硬的长棍。一种名曰杆棒,最早见于光绪年间出版的评话小说《彭公案》。书中主要人 物邱成、石铸、胜官保,用的都是这种兵刃。这种杆棒是用动物筋络(如鹿筋、 牛筋)加金属细丝编成的空心长棍,内充水银,两端安镶铜球。如果安镶的是 精致的金属龙头,就名龙头杆棒。龙头上是尖锐的钢刺,龙口内安装机关藏放 短箭之类的暗器。这种杆棒就像“神煞棍”那样,平时可围在腰里,用时抖开, 抖搅缠绕,摔打抡砸,放长击远,收缩近攻,宛如常山之蛇,首尾并用,灵动 万状。棍体中心的水银随着杆棒挥舞,两侧流动,增加了杆棒的打击力量,一 旦打中,被打者疫痛难耐,远比木棍厉害。
由于这种杆棒制作不易,民间习武之士用的不多,有的则用绳索代替动物 筋络拧编的棍体,以致形如流星,失去了原来的特色。20世纪30年代著名京剧 武生李万春排演八本《佟家坞》,首演于北京大栅栏广德楼剧场。剧中使用的龙 头杆棒是用布做的,彩画龙鳞,里边灌满沙子,两端系以龙头。由于这种“把 子”新颖,开打精彩,一时轰动京城,深受观众赞美。据《武林》1982年第四期载文介绍,1981年在沈阳市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 表演大会上,黑龙江省武术运动员郭旭茂表演过龙头杆棒。他用的龙头杆棒以 绳索为体(长与表演者双臂长度约略相等),外套金属软管,一端缀一个金属雕 铸的龙头,另一端缀一把钢锥龙尾。这一器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还有一种柔中含刚的棍棒,是用牛筋加金属丝拧成的长棍,两端镶 有铁箍,名“牛筋棍”。不用时也可缠在腰里,便于携带,因而深受武林豪客的 喜爱,早年在冀中等地颇为流行。另外,山东冠县一带还流行过一种用藤杆为体,两端缀以铁球的“柔棒”。 武术家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曾有介绍,说他的朋友许禹范就擅用这种 “柔棒”。这种用动物筋络或藤杆制成的长棍,早期评书中没有出现过,直到民 初评书家常杰淼演说《雍正剑侠图》时才出场,估计这种软棍的问世,可能稍 晚于龙头杆棒。以上几种软体杆棒虽说携带方便,但棍体较软,影响了棍的威力,于是有 些武术家又另外研制出一些便于携带而又不失棍棒威力的器械。如大小梢子棍、 三节棍、怀杖等等。其中六合心意门的双铜棍可算是个中翘楚。这种棍是用两 条短棍组成,棍的一端有螺丝口,拧开是两根短棒,可做短兵;拧在一起便是 一条长棍。这种可以随意分合的长棍,在评书《三侠剑》中才出现,艺人还给 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鸳鸯棍”。估计它的产生时间可能是在晚清。长棍除向“软”、“分”方面衍变外,向短的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水浒》 写景阳岗武松打虎用的哨棒,就是带哨子的短棍。短棍易制,实用,携带方便, 素为民间武师所器重。直至目前还在各地盛行。如晋北的“驼骡鞭”,山东的 “田牛鞭”,河南的“达摩杖”,八卦门的“七星竿”、“三合棍”都是人们喜爱 的短棍套路。带练器械为了携带使用方便,在此期间带练子的器械也大量出现。古代武将用的铁 鞭虽然具有一定威力,但非臂力强大魁奇之士不能胜任,而且携带不便。为了 克服这些缺陷,到了明代中期就有了七节连环铁鞭,这种铁鞭直到今天还风行 武坛。这种软体铁鞭在评书中被发展为多种形态的软鞭。如《雍正剑侠图》写 “五老会惠斌”,六人用的都是鞭,什么金龙鞭、墨骨鞭、骷髅鞭、人骨鞭、螟 蚣鞭……真是五花八门,十分热闹。此外,诸如练子枪、练子锤、练子抓、练 子槊、练子挝等大量带练子的兵刃都应运而生。有单有双,有长有短,各有千 秋。其中以练子锤出现较早。练子锤是从流星锤衍变而成的软兵,有长短两种。 长练子锤是在六尺长的金属鱼骨练的两端各缀一茶杯口大小的铜锤,短练子锤 是两条三尺五寸长的金属鱼骨练,前有一茶杯口大小的铜锤,后有把手皮套。 这种锤使用时,双手抡动,缠绕盘打,远击近攻,端是厉害。从它在评书《施 公案》、《彭公案》和《续小五义》等书中出现的情况分析,是先有长练子铜 锤,稍后才有短练铜锤。又如光绪年间出版的杨柳青年画《藏珍楼》中,东方
吴次初武术文存金仙的练子锤,东方玉仙的练子挝都是长练,也可说明长练子锤的问世要早于 短练子锤。这些当年曾风靡一时的带练器械,由于不易掌握,如今除九节鞭外,其他 都很少见到有人练习了。形异体小,多尖多刃的短兵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民间武术器械发展的 另一趋向。如状元笔、判官笔、点穴撅、拦门撅、马牙刺、娥眉刺、偃月刺、 护手钩、跨虎拦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异形奇兵,大都在清末评书中出现过。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雍正剑侠图》中的子午鸡爪鸳鸯钺。原来晚清咸、同年间, 京南文安县人董海川入肃王府供职,创八卦掌一家武术,饮誉京华。他生前擅 用的子午鸡爪阴阳锐是一对形体奇异、多尖多刃的短兵(《武术健身》1984年 第二期曾有介绍,可参阅)。后来评书艺人常杰淼编写《雍正剑侠图》,写京南 霸州人童林童海川来京栖身于四贝勒胤祯(即后来雍正皇帝)府,传授八卦掌, 自成一家。此书虽为鼓吹八卦掌而作,但情节多属虚伪,故改童林所用兵刃为 子午鸡爪鸳鸯钺,因此书影响较大,后来武术界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鸳鸯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展,根据民间武术家的需要,民间武术 器械日益朝着轻中含重,软硬兼备,形奇体小,多尖多刃,便于携带,适合自 卫等方面发展。这些器械又被评书家引进创新,给评书中的武打艺术增添了光 彩,扩大了武术影响,也影响了武林人士,丰富了武术器械的内容,使之越发 丰富多彩,蔚然壮观。民间武术器械在评书中的反映,是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的 一种特有现象,应当引起武术史研究者的重视。
浏览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