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体育养生方法的启示
(1)自上占先民发明体育养生方法以后,直至明清,数千年来一直在发展着,内容越来越丰富,其形式愈显多样,成为灿烂的华夏文化的一部分。经过不断总结、提高,不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针对性也强,还可依不同季节、年龄、身体条件以及不同病症而应用不同的 导引方法,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现代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临床医疗运动处方、预防与保健运动处方和竞技训练运动处方的不断演变过程。强调实施过程中对于运动目的、种类、强度、持续时间、频度以及实施监测等内容。其研究日趋科学化、系统化,尤其是针对现代人健康观念提巾的健身 运动处方更是备受瞩目。
(3)我国现代运动处方研究与古代体育养生思想保持着历史延续性,从研究人员都为医者或养生家,或两者兼而为之,到研究人体的机理、医理,乃至实施过程中控制方法、监测依据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已形成了有较为系统、科学的实践呈果,挖掘 和整理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运动处方理论和实践,对现代运动处方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4)我国现代运动处方研究中选用适宜运动手段时,已不同程度地采纳了古代养生方法, 只是在测量、评价手段上运川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与古代的融合,将创造出更为灿烂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
(5)重视心理养生是古人即高度重视的领域,“身心一体,身心合一”是我国占代养生的显著特点。在现代运动处方研究中,虽有涉及,但是深度及广度与古代养生尚有很大差距, 发掘和探讨我国古代养生心理学思想不仅有利于人们养生实践,对发展我国现代健康心理学 和医疗心理以及体育心理学也都有积极意义。
(6)我国古代的导引养生术无论是功法还是理论,所涉及的方面极广,既涉及道、儒、 释等各家不同的养生哲学,又涉及我国古典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各个流派的主张和实践。它是以整个中华古代文化作为底蕴的。
第六章 高校武术项目技术解析
在武术运动中,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合理有效地完成各种武术动作的方法称为技术。普遍存在于各种拳械技术中的共性规律,称为技术原理。技术原理从宏观上反映武术技术特征,把握武术动作准绳,指导武术运动实践。各门拳、械可充分发 挥自己的技术个性,但必须服从总的技术原理。在武术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要求做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所谓“内”,是指精神、意识、气息、劲力等无形的生理机能;所谓“外”,是指人体肢躯的型与法所表现出的外部姿态。内与外,形与神,本身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 与武术技术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长拳中的“八法”体现了人体内与外的矛盾。其中的“手、 眼、身法、步''是指外,即对身体表面各部动作的要求;“精神、气、力、功”则是指内,是对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及内脏器官机能而言的。太极拳要求“先以心使身”,而后"身能从心” 并要“意、气、力”三者结合,“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动身务令顺遂:这里的“心工“气” 指的是内,“运身”指的是外。南拳讲“内练心、神、意、气、力,外练手、眼、身、腰、马, 八卦掌指出“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通臂拳要求“心、神、意、气、 胆、首、项、膊、腰、肋、手、眼、身法、步、肘、腕、肩、胯、膝要连贯串通”。形意拳的 “六合”,则要求“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和“,外三令是 “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各种拳种多是以人体的“内”、“外”这对矛盾的转化来指导 技术演练的。由“内”与“外”这对矛盾双方所构成的武术技术的统一整体,是以“内”的“合一” 为基础的。只有人体内部的活动合一,才能使外部动作灵活自如。外形动作的规范化,也有利于使内部活动的合一。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统一的。
在武术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还要做到“动则有法,静则有势”。“动”与“静”也是一对矛盾, 它还是充分体现武术节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动”是指各种动作的运行过程,要求做到准确、 规范,方法清楚,攻防合理。“静”是指各种动作在完成时的停顿,要求做到姿势正确、规范, 精力充沛。动与静是相对的,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兼。
第一节长拳的基本技术分析
长拳的基本技术包括姿势正确,方法清晰,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达, 呼吸得法,节奏鲜明等几方面。这几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一、身体姿势
姿势主要是指静止动作的定势,同时也包括空中短暂相对的静止姿势。长拳的基本姿势要求是:头正、颈直、挺胸、塌腰(或立腰),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下肢动作要轮廓清楚, 虚实分明,整体动作的姿势要匀称。过渡动作的姿势也要合乎运动规律,同样要求姿势正确。 从姿势和精神状态上要体现有攻防的含义。
二、动作方法
方法是指在套路演练过程中呈现的踢、打、摔、拿等技击攻防的特点。动作的起止路线要清晰,方法要准确,力点要清晰,把动作应有的攻防技击特点表达出来。弄清楚了攻防方法,不仅容易掌握动作技术,而且为表达内在的精神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动作方法要和呼吸方法紧密配合,正确合理地使用“提、托、聚、沉”的呼吸方法,以显示出精神饱满、气势雄伟的特点。
三、身法
身法是指以躯干为主结合攻防的变化方法。身法在长拳套路里有“吞、吐、闪、展、冲、 撞、挤、靠''等变化。身法不是孤立的上体活动,而是与整个动作的攻防含义以及全身的活动紧密结合的。身法要以腰为轴,结合各种手法、腿法而选择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表现方 式。拳谚云:“练拳容易,身法难。”要使身法运用恰到好处,除刻苦修炼之外,还要琢磨体会技术要领和动作的攻防含义。
四、眼法
眼法是指眼神与各种动作配合的方法。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练拳时善于把眼神与招式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表达出来,使整个动作做到协调而富有生气。反之,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眼神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注视、 随视等。注视是眼神盯住一定的目标,随视是指眼神追视运动着的身体某一部位,直到动作结束。眼法与动作配合,要以动作的准确性为前提。动作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内在精神意识的显示,反之,只要求动作准确,眼神与动作配合不得法,也会影响动作本身的质量。“形似” 是“传神”的基础,“传神”是“形似”的最高表现。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起到“传冲’的效果。
五、精神
在演练拳械套路以及散打格斗时,首先要精神贯注,精力充沛,表现出勇敢、机智和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脸部,应该是“含而不露,神志舒展:
六、动作劲力
劲力是指做动作时用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用劲,乃以意使劲,同时,突出劲力的要求:
“拳以劲为上,以法为贵”,长拳的劲力要体现有刚有柔,发力的顺序要合理。发劲要顺达而有爆发力,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劲力顺达于动作的力点部位,而且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还要以意识支配动作的发力,以呼吸配合发力,做到内外合一。
七、动作呼吸
长拳运动的呼吸方法有“提,”托,“聚”、"沉”四法。
(1)提气:这是一种胸式深呼吸方法。有利于人体重心提高,如旋风脚,腾空摆莲、腾空飞脚等动作出现时,用“提气法”。
(2)托气:当呼吸将结束时,紧接着进行一次由慢渐快的半呼气,并骤然止于闭气称为“托气工在完势平衡动作完成时,一般采用“托气法工
(3)聚气:吸气后“闭气以待”随着冲拳、劈拳等动作,用力呼出相应量的气体称为“聚气法工
(4)沉气:这是一种“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可使胸部宽舒,充实腹部,身体重心降低。
以上四种呼吸方法,应根据动作特点灵活应用,务求使呼吸顺畅。
浏览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