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健和养生在身体健康中的作用

我们实施体育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接受身体技能的改变,身体形态的改变。这是在学生接受体育内容时,通过体育检验和考核所能看到的显性效果。这一效果尽管对身体基础有 作用,但它不能像智育学科那样,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终生受益,学生检验体育的效果往往是在玩的那一阶段,一旦毕业,似乎体育早已不是什么学科了,而且在体行上似乎并没有得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这与我们在忽视保健和养生上有着很大的关系,健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个人在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锻炼的机会、环境、条件也不尽相同。 可以肯定地说,大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就业、工作、生活所占的时间,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像在学校那样去从事运动锻炼,更何况有些学生生来就不愿运动,你也很难说他今后就不健康。由此种种现象,使体育学科在现实中的作用,显得极其微弱,从而导致社会对体育不给 予应有的重视。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已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对保健和养生意识的淡漠。 他们只知道钻研学术,而忽视身体的保养。使身体在透支的情况下,从事研究工作,最后过早的使生命走向了终结,因此说保健和养生是人体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课中 必须向学生教授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之一,保健和养生的开展使学生掌握现代的锻炼方法和养护方法。使机体和心理能适当调节与加强环境、营养、心理调节的一系列改善措施,从而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了保健养生的意识,使学生对健康始终有保健的方法和养生的手段, 使体育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服务的目的。所以,保健和养生在学生身体健康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保健和养生是奠定学生终身健康的手段

高校体育加强保健和养生的教学,是奠定学生终身健康的手段。学生毕业后如何自觉 地对身体进行养护,关键取决于他在学校所掌握的保健和养生知识。这方面知识越多,就 越能在生活中寻求到适合自己条件的保健和养生办法,从而降低外界环境对身心的侵蚀和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从大量文献资料报导上看,人的健康长寿,在很大的比例上有赖于身体的保护和养生,尤其是人到中年和老年时期,保健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保健、养生课程开设的好坏,可以判定学生健康质量的好坏,也是学生掌握体育理论、方法和指导实践的原理。使学生在一生中用这一原理充分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使学生和社会对体育学科有充分科学的认识。相反,只教会学生打打球,跑跑步,到了中年,学生的身体条件可能就不适应在青年时期的运动方式,而改变健身过程。体育的功用就鞭长莫及了, 从而使体育学科总是显得那么苍白。其实,保健和养生的方法在研究上有极大的空间,迫切需要人们从中挖掘、整理和推广。虽然有些方法只适合于个人情况,但参考价值极高。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技能、运动、锻炼、监督、保健、养护的教育过程。如何在这几方面深入研究是发展高校体育的关键,相反在一些教学和健康的认识上,高谈阔论不休,只能是浅层上的文字垃圾,对现实生活没有指导意义的文字都是空谈。社会上的一个明显现象很值得我们注意,一些健康的老人从小就没有上过学,甚至不知体育为何物,但一生的健康却一直很好。我们周围很多上年纪的人都有这点体会。相反,受过体育教育的人倒不太健康,或者根本就没把学校体育所学的东西用上,使体育在生活中呈了一个不为人重视的符号。体育工作者都知道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如何健康是养生的关键,所以,保健、 养生是奠定学生健康的积极手段。

保健和养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长寿之道,体育运动对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和形态变化,有着直接作用。但对健康,体育的作用并不表现得那么明显,所以,保健和养生应在高校体育中充分给予重视,使大学生真正掌握指导身体健康的方法和手段,并终生受益,这才是体育学科所肩负的使命和完成目的的关键。

四、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一)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从本质上看最终目的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对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特别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并通过健康教育从深层上对人体有所了解,为终身体育和个体社会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看,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要想从科学性、知识性方面给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不间断地从事体育活动,正确地了解人体、理解健康的意义,离不开对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学习。特别是学生不能只注重生理上的健康,更应注意心理上的调节;既要保持身体外部经常运动的习惯,还应注意了解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达到身心并炼,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

(二)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在大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对人类健康危害巨大的所谓“文明病工使得人们愈来愈认 识到健康与生命的多维现象。健康是人们的肉体与精神处于平衡和谐状态,而不健康是有机体系统的平衡出现失调。《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也给健康下了定义:只有将生物、心理、社会 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有效地保证健康幸福的生活,这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这个提法的核心是强调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 一。而这种系统的生命观与健康观,正是我国中医养生理论所提到的“性命双修”,“调息、调 意、调形”的观点。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也开始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这一合理的四维 医学模式转变,使得中医养生理论与现代健康教育思想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契合。对我国传统养生学理论进行现代教育价值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而且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思想有积极的意义。

(三)我国传统养生理论对健康观念的引导作用

我国体育理论界经过艰苦努力,深入的学术探讨,如今否定了娱乐、竞技是体育的错误定位。公认体育的真义是健身,是对人体的养育,目的在保证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文化发展与环境达到和谐协调。可见真义体育与养生的目的一致。事实上两者确是人类寻求健 康长寿相互联系补充的内容。从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完善人的教育过程的观点看,体育是养生法之一,我国古代“导引,"武艺''、“气功”都运用了身体运动,故被现代人称为“养生体育从卫生、生态纳入的体育观看,体育、养生类同一体,我国大教 育家蔡元培先生便把体育作为养生,他归纳“体育的康强身体之道”为“一是节其饮食;二是洁其体肤及衣服;三是时其运动;四是时其寝食;五是快其精神”,包括了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的护养。而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也道:“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体育者,养乎吾生,乐乎吾心”,道出体育目的是养生,功能核心是养生乐心。不难理解:体育与养生密不可分,相互为用,相互包容,都是健身科学知识宝库中的宝贵财富,生命方程求解的手段。 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思想、方法融于体育教育之中,无疑对体育的完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节养生与运动处方

主张“身心一体”,“身心合一”的我国古代体育养生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辉。挖掘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宝库,结合现代体育锻炼工具,科学系统地指导人民群众选择适宜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对于提高健康素质,强身祛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体育养生中“运动处方”的深刻内涵

表现我国古代生理学、医学、养生学等方面的最早经典性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我 国医学有关人体生命的理论体系基础,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强调锻炼养生的重要性,提出了极为可贵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强调健康、预防疾病的 观点。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和源泉,它是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的反映, 保证气血营运的顺畅。《黄帝内经》把人体分为许多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应用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来认识或解释气血营运的生理化过程,衡定正常或异常的生理状态。华佗在这一思想基础上,结合其医疗实践,明确提出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的身体锻炼原则,用以指 导养生实践。华佗还透漏出用“汗出”的生理现象与“身体轻快”的自我感受来把握《黄帝内经》 所说的“圣变”,控制自身运动的量与强度。《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在阴阳五行图式的基础上,总结丰富的医疗、养生的实践,形成了我国古代人体科学的理论模式。

浏览10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