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法功力是为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及散手技术,诱发武技所需要的人体潜能,围绕发展体 能、技能和心理品质的专门练习。功法功力具有养身、健身及增强技击能力等作用。主要特点 是以个体为主要锻炼形式,练习方法简便易行,练习难度和运动量可循序渐进,经常锻炼效果 会逐渐提高等。拳言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先辈在长期的运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造出了 内容丰富的武术功法,可大致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伸缩性能的 “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二是增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外壮 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跳跃能力的“轻功”。功法功力随武术运动的萌生而产生,随武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并随武术的技术演进而 变化。动与静 在套路运动中,动与静是构成节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全套动作必须根 据动作数量和具体内容,安排适当的、时间不等的定势动作。这样,运动中才能有动静之分,起 到动静结合的效果在动态过程中,要势势相连,法法相依,气力不断,意识贯穿,一气呵成。动作过程的路线、 劲力在动作过程中的体现,都需要交代得一清二楚,给人以相对静止的感觉。在静态时,与动作相关的部分,肌肉要保持一定的紧张程度,“劲”不能断。要根据动作的 性质,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运用正确的眼法,体现出内在的精神状态与攻防意识;从外部形体 上看是静止的,但内在的精神、意识、气息、劲力仍在运动之中。这样才能达到静中有动的艺术 效果,符合“内外合一”的技术要求。虚与实 虚与实是技击的要则之一。“虚”为诱,“实”为击,虚实应始终贯穿于运动过 程的动与静之中。武术的攻防虚实,都是由内导外,以外引内,内外统一的。虚实应先由内动 而后外形随着表现显现出来。只有虚实分明才能有利于通过内在的意识、气息、劲力来调动外 部的形体动作,使动作的速度与发力强弱及动作的轻重、疾缓、伸缩、曲转、进退、开合、起落、翻 越,有较鲜明的节奏感。刚柔与疾缓 刚柔与疾缓表现在外部形体动作的节奏上,是速度方面的快慢和劲力方 面的轻重,两者有密切的关系,“柔动必缓、疾动必刚”。在动态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方法和 内在意识的虚实变化,支配肌肉放松和紧张地交替工作,使轻、重、快、慢相互补衬,达到“刚柔 相济”和“快慢相间”的节奏要求。内容与分类武术功法的内容,按身体部位分类有臂功、腰功、裆功、腿功等,按运动素质分类有硬功、轻 功、柔功、内功等。⑴武术功法练习,通常以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为操练内容。由于不同拳种和不同器械所要 求的基本体能和技能要素不尽相同,各自的基本动作和典型动作的形式也有差异。因此,每一 具体拳种和器械运动的基本功法,也并非完全相同。〔2〕例如,在长拳基本功练习内容中,必须 有培养腾空跳跃能力的练习手段,太极拳在基本功练习中,则不一定有这些练习内容。根据当前武术发展,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演练性基本功法和对抗性基本功法。演练性功法 演练性功法,是为提高武术套路演练技术,而围绕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 专门练习。内容包括腿功、腰功、桩功、臂功、平衡、跳跃、跌扑、滚翻、旋转和折叠等练习。对抗性功法 对抗性功法,是为提高武术对抗技术而围绕发展身体运动能力的专门练 习。练习内容包括击打性功法和抗击打性功法。(1)击打性功法:包括吊袋功、木人功、拧棒功、手靶功和脚靶功等练习。(2)抗击打性功法:包括挑打功、靠臂功、靠撞功、踢跟功和踢桩功等练习。功法功力的特点武术运动项目内容丰富,因风格特点不同,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体能等素质也各异,但在 基本功法中有其共同的特点和作用。“桩功”、“腿功”,不必追求特定的场地、设备,可在个人适宜的时间、环境、地点进行 练习。“拧棒”功,可自做木棒,随时进行臂、腕、握力的练习。武术功法并非是从事武术运动项目者所独有,其中有些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 种锻炼方法。内外兼练 武术功法的锻炼形式很多,有偏重练意、气的“内功”,有偏重练劲、力的 “外壮功”,还有偏重练肢体柔韧的“柔功”。然而,不论练何种功法,都强调在不断提高意、气、 劲、形四者有序化配合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增加内力,诱发潜能,使全身得到整体性的锻炼,达 到内壮外强的目的。动静结合 武术功法练习,有静功练习和动功练习。静功练习着重调动身体的潜能 (体能),动功练习着重提高专项技能。静练的目的,是为了动。在功法练习中,要强调动静结 合,如“腿功”训练中的“压”和“遛”。“压”是指压腿、耗腿、撕腿等腿部柔功静止性的搬压练 法;“遛”是指摆腿、踢腿等腿部柔功活动性的动转练法。“压”可提高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 关节活动幅度;“遛”可提高肌肉快速收缩的爆发力量,以及舒与缩快速交替的灵活性。“压” 腿与“遛”腿,都是腿功练习的基本方法,缺一不可。只“压”不“遛”,腿软而无力,故不好用; 而只“遛”不“压”,腿重不活,故笨如牛。只有将着重发展伸展性的“压”腿“静功”与着重发展 弹性的“遛”腿“动功”,结合练习,才能获得幅度大、速度快、力量强的高超腿技。形式多样 武术项目内容丰富,功法练习的内容、形式也各成体系。套路和散手运动 虽然都是竞技项目,但运动形式、运动性质及所必备的基本体能、技能各不相同。例如,长拳套 路运动以“柔功”、“轻功”练习方法为主,散手运动则以“外壮功”练习方法为主,而太极拳、形 意拳、八卦掌等是以“内功”为主。腿功,有压、搬、劈、撕、耗、挖、踢等法,腰功有俯、转、拧、翻、 涮、弹、甩、吊、下、晃、窝、揉、耗等法,臂功有推、吊、靠、爬、耸、沉、开、合、转等法,桩功有浑元、 三体、四平马、弓步、虚步等法。部位全面 武术运动是复杂的全身运动。它对身体的首要要求是各个关节、肌腱和韧带 的灵活、柔韧、伸缩有力,以及呼吸的配合。因而武术功法需要对身体各部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如 腿功、腰功、桩功、臂功等。武术技击和散手运动,对身体各部位的锻炼需要更全面。就技击而 言,身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即所谓“七拳”,都是进击部位,这些部位都需要经受对抗性功 法的全面操练,还要进行腰、腿、臂、桩等功法的练习,以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第四节段住套路综述《中国武术段位制》在试行10年后,根据所发现的实际问题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武术协 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决定重新修订《中国武术段位制》,使之从试行步入正式推广,由 套段转为考段,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阶段。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于2008年决 定编写教程。《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是依据《中国武术段位制》所编写的一系列武术教 程,它选择了 12个流传较广的拳种和器械以及深受群众喜爱的武术功法和自卫防身术,由全 国顶尖的专家团队制定段位考评标准、创编段位考评内容,旨在完备《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 评内容和等级标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按照中国传统武术练、打结合的结构模式,依据不同拳种和 器械由易到难的技术体系,沿中国武术段位由低到高的段级顺序,依次编为各自独立成册的段 前级和一至六段教程。该套教程的出版一则实现了国家武术段级晋升教材与武术普及读物的 统一,再则是实现了传授武术知识和培养武术技能的统一。不仅如此,这套教程还突出了不同 拳种及器械的运动特征与揭示其文化特色的统一,并且提高单人演练艺术水平与增强对打格 斗技能的统一。该套教程的主要特色如下。首先,段位制套路的创编别具匠心,改变了以往武术套路的操化形式,强化“打练结合”的 特点,再现了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它依据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既可单练,又可对 打,还能实战”的传统武术演练形式,确立为段位技术内容的结构标准。即每级段位技术都分 单练套路、对打套路和拆招,单练套路既能单练,拆分后又能进行对打套路的练习,还能以拆招 形式体现实战技法。第二,段位套路逐段增加了“打、踢、拿、靠、摔”的武术技术元素的比重,提出了一至六段的创 编思路。这样既满足了某一拳种传承的需要,也保证了中华武术固有的技术体系能通过不同拳 种的传承得以保护和继承,同时也为段位考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具体如下所示:第三,在段位套路的创编中添加技术元素的同时,逐段增加动作数量,并通过逐段变换同 一技术元素的表现形式,加大动作难度。例如,“打”是武术运动中最为基本、最为简易、最为 广泛的技术元素,是一至六段都包含的技术内容。而“打”的技术有冲、劈、推、撩、托、盖等多 种表现形式及向前、后、左、右等不同方位的动作。按照从基础到衍生、从简易到繁难的顺序, 依次分为6份,分别编入6个段级。这样,通过逐段变换技术元素的表现形式来加大单个动作 或组合动作的难度,从而实现逐段增加技术难度的目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是一套将《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实施与继承、传播武术融为一 体的精心之作,适用于所有希望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武术习练者。对于正值学习能力高峰的 大学生而言,通过练习段位套路可以由浅入深、由窄至宽地了解中国的武术文化。
浏览1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