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顺应阴阳,动态和谐的认识观
源于先秦的阴阳五学说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与支柱,对我国武术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古典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生呈于阴阳二气,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是由相互作用的阴与相互作用的阳的显现。中 医养生学便援引此说,来解释说明人体生命的形成、痛疾的起因、及生理与心理现象的种种关系,将人体的形神、气血、脏腑分属于阴阳,认为阴阳平衡。则生机旺盛,阴阳失调则疾病自生。《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一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只有当人体阴阳处于平衡,动态和谐状态,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才能正常有序, 保持健康运行。阴阳对立的朴素辩证思想在武术理论与技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各门派、各 拳种、各功法、各器械均运用上述辩证思想组呈我国武术极其丰富的技击原理与方法。因此“顺阴阳而运动”呈了我国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源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太极哲理中的两仪即阴阳,在太极拳经典中都是开篇先术阴阳,如《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这些都是太极运动观的“顺应阴阳法则”要求先是拳术运动中的各种阴阳对应关系, 然后再运用阴阳变化规则。
(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武术在认识论的重要原则,也是武术所推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他们都注重把人放到自然中去,将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淮南子本经训》说:“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 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这是物我一体的思想,将人体融入到自然宇宙当中,视人体为一个 “小宇宙”,主张内练“精、气、神”。清代流行的太极拳,从形式上来讲属于武术的拳术,具有技击的特色,从主旨来看属养生类体育,《易系词上》记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两仪即阴阳,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已的八种事物,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由于构成太极的阴阳二气无始无终的运动,使化生出“自强不息”的天和“厚德载物”的地及天地间的人和万事万物,人也应遵循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三、武术的养生发展理念
(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在人类快速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武术的养生功效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在漫长的发展和流传过程中,由受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赋予了我国武术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 择其中的精华,通过进一步的挖掘、整理、研究、创编出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的为现代人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同时集实用有效性、广泛实用性、易普及性等多元特性于一体的健身养生功法,为武术增添更新的活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生理心理、文化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充分揭示武术的健身思想健身机制,使广大的健身者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强身健体,抗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功效。从心理角度去体会修身养性,形神俱养,清新自然的健心功效;从社会的角度去改变思维方式;从生理的角度去认识健身奥秘;从文化的角度去用心感受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四、养生对武术的主要影响
养生对武术的影响,在不同的拳种和流派中,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只是把养生术中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手段移植过来,作为武术训练的一种内功训练方法。这种形式的移植,几乎所有的拳种和流派中都曾出现过。有的是把一些具体的养生术与一些具体的武术训练手段相结合,对武术训练手段进行综合性的改造,从而形成了“形神兼备”、“内外结合”的高层次训练方法。这种形式的综合创新,多数拳种和流派中也都存在。
养生与武术的结盟,绝非仅仅体现在个别的养生术对武术运动训练的辅助作用之上,更重要的是,某些拳种与养生进行了很深层次的融合,使自身的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道教养生与武术的结合,使传统武术非常重视内在精气神的训练。在武术界,人 们把这种武术中的养生训练所获得的功夫,称之为武术内功。随着养生与武术的交融,中华武术开始有了外家拳与内家拳的区别。以道教拳术为主的内家拳的最大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对内在功力的训练,即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培养。
毋庸置疑,对传统武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那种利用养生观念对武术技术的整体改造。 养生观念对武术的改造,使不少传统武术流派在保留其技击功能的同时,客观地成为占代养生系统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或者说,成为了古代养生系统的一个新门派——武术养生。武 术养生“融健身、疗疾、娱乐、观赏于一体,表现了人对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发展,表现了人对改造自身的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发展。”
在武术界看来,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运动特色。笔者认为,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就属这样的性质,其中尤以太极拳为甚。当然,这并不妨碍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十分出色的武术拳种的性质。事实上,这些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内家拳”的武术与养生“两栖” 的拳种,却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技击功效。这是耐人寻味的。
武术是以技击为核心价值的,但我们同样肯定技击与养生的必然联系以及养生对武术练习者的技击水平的提高作用。
众所周知,进行技击实战,健康的身心是首要的。没有了主体,谁来实施技击?应该说, 以技击为核心的武术能够接纳养生,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武术训练的事实证明,融合养生术以后的武术内功训练,对于提高习武者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确实有着更为突出的效果。武 术内功训练的效果,特别为中老年习武者所推崇。有人曾经在中外同类项目的练习者中作过 一些调查比较,他们发现,练习我国武术的中老年人的技击实战水平,要高于练习国外其他同类项目如拳击、泰国拳等的中老年人。当然,这次比较也发现,我们的年轻拳手要略占下 风。从这点上,我们可见养生对武术的促进和贡献。
五、养生对武术之影响的历史意义
养生通过提高身心素质来影响武术技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以养生术辅助训练,或 者以被养生观念改造过的方法进行训练,是提高技击水平的最佳选择吗?假如我们不去理睬什么养生对技击的间接效果,而是利用练习养生的时间全力以赴地进行高强度的技击技战术训 练,是不是效果就一定不太好呢?我们必须关注两种方式的专项效率。然而,对武术与养生的结盟,还是肯定多于否定的。我们不必质疑,对绝大多数的非专业习武者来说,技击与养生一举两得,毕竟是更有意义的,更何况养生化的武术训练对技击水平的高效率提高或许有些帮助。
习武人数的日益增多,意味着适应武术发展的广大社会土壤的逐渐扩大。同时,习武人数的日益增多,也促使武术自身必须具有更强的普适性。明清时期武术的高度普及,必然使武术的功能具有明显多样性与实用性。可以相信,明清时期的习武人士,绝对不会都是为了战场厮杀,也绝对不会都是为逞强斗狠,这样,对于有着深远意义的养生观念与良好的养生传统的古代我国人来说,把武术与当时社会上已经普及的养生术有机结合,也就呈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更何况我们并不能排除在此之前已有一些武术家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养生与武术相结合较之于单纯的技击训练的优越性。
应该说,武术与养生的结合,无论是进行了简单的养生术的移植,还是发生了部分训练手段的融合,抑或是进行了观念性的改造,对于传统武术的自身发展来说,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因为,正是这种智慧的选择,使传统武术的生长发育具有了极强的适应能力,使我国武术具备了雅俗共赏的魅力。如果是武术与养生的有机结合,会有如此多的只对养生感兴趣的我国占人来研究武术吗?我们应该承认,在古代我国这个重文轻武的传统社会中,纯粹的武术技击练习者所处的地位毕竟吸引不了上流社会。然而,当他们在修身养性之理念指导下进 行一举两得的传统武术训练时,武术已经成为了一个神奇的宝贝。如此,传统武术成为“国术,还有什么不可思议吗?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武术的超常发展,必然得益于其博大的胸怀与兼收 并蓄的存在方式。这对于中华武术的当代发展,也是颇具参考价值的。
浏览1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