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充分享有保安和保健服务的 人群来说,中国武术或许也并不必要和必须,而中国武术也完全无意和无力去 取代其他各种保安保健、身体娱乐和艺术表演。任何普适的技术在操作上都有 各自不同的人文形态和人文精神,因此也当然会形成自己的行为特色。现在竟 然有人把引进的他人特质说成是弘扬自己固有特性;对于这种迷失本来面目的 “误以他乡作故乡”状况,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后面我们将另辟专章讨论武术 这特有个性。

这里必须强调,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而 把握事物,首先则是要了解它跟普遍性相联系的那种特殊性,而不是离开特殊 性,去孤立地强调其普遍性,任何普遍性都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传统武术是 在号称具有五干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古代社会环境里形成和演化的,具有相当完 整的自身特质,是不可替代的独特“这一个”。现代武术则是民国以来中西文 化交流和融汇的产物,并不独具中国传统社会原先规定的那些固有本性。尽管 它们有着明显的历史联系,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观念”去否定传统武 术历史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本真核心。而且现代武术工作者事实上也无权去限制 和误导传统武术爱好者的操作价值诉求,用“文化工业”的身体娱乐去取代“自 家受用”的肢体应对。我们不能基于某些外部形式而指鹿为马地把“异己”说 成是“自我”,引导人们“误以他乡作故乡”,所以我们并不把“现代武术” 列入中华传统武术的定义域(这就像日本的柔道、相扑和韩国跆拳道、泰国的 泰拳等源于中华武术并旦具有中华传统武术的不少元素,但是却不能称之为中 华传统武术一样)。

应该明白,任何技术都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体现,无论什么技术说到底都可 以看作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 和社会文化问题。尽管中国中传统武术义化论称武术观念可以在多个社会领域展开,但中国武术本身的 文化特性,则只能是中国式 技击技术的文化特性,而不能是哲学、宗教或者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文化特性(尽管其内部 也都包含有这些方面的若干因素)。人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分析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然而这所有的分析又必须围绕肢体应对的技击技术这个 特定的核心进行,不能围绕社会其他领域各自不同的核心进行。我们不能用中 国文化各个领域同有的普遍共性去说明传统武术自身独有的特殊个性,离开技 击技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武术文化特性,恐怕都是很不靠谱的。

作为一种个人修为和个性体现,传统武术具有整体规范的武技(攻守进退 的招法和技法)、个性发挥的武艺(临场应对发挥的技艺风格)和武功(长期 积淀形成的实践活动能力和能量),精神层面的武德(基于社会责任的自律操守) 和武识(基于视野和眼界的应对胆识)、武学(操作性的理论认知和解释)等 若干层次要素,由此区别于较为单一的规范性肢体对抗竞赛技术。就整体而言,传 统武术是一种既有客观社会内涵并又表现得极为个性化的综合实用技艺,它具 有哲学的视野和历史的深刻,强调道术圆融、体用不二、由技入道、道进乎技 和以身载道、替天行道,而并不总是停留在入门阶段实用事功层面那具体的功 利性和工具型的偏私狭隘,于是具有广阔多样的社会功能和被称为博大精深。这 里所说的博大还不只是来源的庞杂和技术的复杂,不只是表现方式上的奇巧华 美,而较多的是社会功能的多种多样和发挥空间的广大宽阔,于此呈现出技术 操作的百花齐放和技术理论的百家争鸣状态,开辟了学无止境和艺无止境的极 大发展可能性空间。这里所说的精深也不只是分工意义的精确入微和理论阐释 的深刻透彻,而更多的是综合思考的全面周到和操作体验的机巧精妙,于此体 现了社会文化影响的持续和久远。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操作性内涵在于随机就 势、整体把握、个性应对、变化无穷,由此明显区别于时下那些单向线性和僵 化死板的专业设计、标准动作、统一规范、确定程式;在这里,丰富多彩仅是 枝叶,精巧奇妙乃是主干,宗法封闭最多只是助缘,曲径通幽才是真正主因。由 此武术的博大精深当是开放多样的个性化而不是封闭单一的规范化。当然,这 里的博大更不是无边无沿,没有边界也就不能构成事物;这里的精深同样不是 深不可测,难以把握也就无法操作。

进行生产。所以只简单地宣布“武术具有文化属性”显然是一句空话,其实问 题并不在于武术有无文化属性(这点是无需讨论的,凡是人类操作都有其自身 的文化属性),而是在于武术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特性。作为中国人的身体 文化符号,传统武术不仅泛有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而且还独具中国文化以及 技击技术的多重特殊规定。例如,传统武术中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阴阳五行 的操控系统、内外双修的训练方式、直观体悟的认知途径、舍己从人的处事态 度、稳字当头的战略偏好、下盘功夫的技术倾向、奇正生克的战术变换、虚实 刚柔的力量把握、占中求圆的形体轨迹、恋土归根的社会心态等,都是外国武 技中所没有或少见的东西,对此我们在后面还将专文择要展开讨论。此外,即 使是在中国文化流变中,传统武术也是区别于所有精神演绎的文事规定,而归 属物质操作的武备之一。归类于个人肢体的物质性暴力活动方式,其展开则主 要围绕用以解决肢体冲突之技击技术而进行的学习训练和实际应用这样两个方 面。不能离开习武人士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行为定势谈论“中 国武术文化要义”。用统治阶级的道德说教掩盖现实的社会冲突,把宫殿庙堂 的君子教化跟江湖草莽的快意天涯混为一谈,很难说就是揭示了武术文化的特 质。此外这里还要指出,尽管传统武术确实是属于肢体暴力技术(主张以柔克 刚的软暴力在本质上也是暴力),但其展开却并不直接就等于是社会暴力文化。技 术本身是中性的,价值则取决于社会关系。我们应该区别施暴者和抗暴者,搞 清他们相互间真实的关系。由此,所有技术操作的文化属性,当依赖于操作主 体和活动效应。虽然地痞流氓、豪强恶霸、盗匪黑帮可以借助武术横行乡里、欺 男霸女、胡作非为、为恶一方,但处于社会边缘的武林多数之价值取向,更多 的却是防范侵害、反抗压迫、应对危机、维护生命,而并不认同恃强凌弱、仗 势欺人、赢家通吃、舍我其谁。

从历史上看,传统武术其实并不完全进入到所谓“普世性”单一层面那“标 准化”的“规范技术”。不定条件下那些力量和信息都极不对称的紧急应对,显 然是根本无法准确规范的“随机应变”。而且武功训练最后的归宿点又是所谓“从 后天返回先天”的“修性归真”,由此它更多的只是一种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构 成庞杂、发挥多样那“综合 技艺”。不过它所要解决的 杀应对走一趟”而不是形体其个性技巧的落脚点是肢体本身的打击能力和抗打击能力,而不是形体外观的 吸引能力和表现能力。后文我们将要进一步分析:就身体训练而言,其作用目 的主要是通过内向的挖掘潜能,用以提高自身应对敌手侵犯所需要的身心整体 调控水平和专项操作技艺,而不是接受社会所需要之身体专项工具性的素质训 练和社会性规范技术,由此区别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就技能博弈而言,其使用 功能主要是突发应急条件下防身护体的自我维权,而不是竞技场上体能技能相 互较量的锦标竞逐,由此区别于所有的竞技运动;就暴力行为而言,其作用形 态主要是无组织(或弱组织)的个体(或小群体)肢体性冲突碰撞(个人暴力),而 不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群体性武装对抗(国家暴力),由此区别于真正的军事战 斗;就身体表现而言,其操作意图主要是冷静回应对方攻击,而不是热烈宣泄 和表达自我情感,由此区别于表演的舞蹈艺术。武术文化的实质是技击文化,其 基本结构从行为主义角度说,是属于一种所谓“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从 哲学角度说,则是标志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由此中华武术技击文化可以泛化为 一般性的中国人生存竞争中环境应对的生命智慧和技巧,并且可以在实际生活 中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浏览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