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操作讲究“师法自然、夺取造化”(超越动物本能)、“随质是人的和谐)。它虽然有着身心合一、人我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等边 界不清的“泛和谐”诉求,但却完全没有时下某些传媒所宣扬的那种攀附权贵 的调和、妥协、顺从、作秀倾向。
(三)武术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武术技击本身是一种暴力冲突的手段,它到底如何能跟“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在一起呢?
- 斗争与和谐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上说,和谐与冲突是操作主体矛盾运行过程中无法并存的两种阶段 历时性异质状态,但斗争与同一却是所有事物内部始终同时具备的两个基本的 “矛盾”属性,由此任何过程都是一种“对立统一”。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运 动过程,恰好就是由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相关因素“矛盾斗争”而构成的。这就 是哲学上所说“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的基本含义。由此,和谐是斗争的结果而不是斗争的前提,诉求则源于 稀缺而不是满足;构建和谐必须打破旧的平衡并建立新的平衡。作为一种应对 环境的暴力性技击技术,武术技击必须要从身心、人我、环境等多方面的现实 不平衡中寻找自我新的平衡,由此天然地反抗一切压迫。压迫导向不和谐,而 反压迫则导向和谐,增加和谐因素和消除不和谐因素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 同方面。有道是“青蛙要命蛇要饱”,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到底是让青 蛙逆来顺受地跳到蛇的嘴里叫做和谐,还是让青蛙通过自身努力逃离蛇的杀戮 叫做和谐?
构建和谐的实质是操作主体的动态平衡。现实暴力是一种关系性活动,其 中施暴、行暴跟防暴、抗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方面。在这里,防 身护体、自卫保命是所有生物的基本需要,提高自身的环境应对能力是所有动 物的进化方向。有道是“非攻不禁武、知兵非好战”,防暴、反暴不能只靠愿 望和诉求,任何社会只有保证人民群众有反抗压迫剥削的权利和实力,才能形 成社会真正的稳定和谐。特别是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放弃自卫、委曲求 全未必就是和谐的保证。所 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人从不把“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绝对化起来,盲目服从当下的不合理秩序。在| 「中国的武术观念中,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放弃斗争、等级差序、一头独大的既定关系,而是阴阳相济、五 行生克、以他平他、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其实,中国人的泛和谐追求是跟其 必须改变所处的艰苦环境密切相关的,由此和谐应是改变现状的目标,而不是 维护当下的手段。
时论往往把“和谐”跟“斗争”绝对对立起来,离开现实关系去鼓吹抹煞 矛盾斗争的绝对“同一”,这恐怕未必是妥当的。“和谐”的真正对立面其实 是“僵死的同一”,而并不是“矛盾的斗争”;同一元素铁板一块的均匀分布(没 有矛盾的大一统),那就从根本上不存在什么和谐与不和谐的问题。我们的古 人本来就是把“和”跟“同”对立起来进行分析问题的:“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 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这就是说,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僵死的同一; 多样性统一是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据,而僵死的同一则由于无法发展而意 味死亡,和谐源于异质因素的相互作用。由此中国文化讲究所谓乾坤交泰、上 下易位,抽坎补离、水火相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说的全是 不同因素或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并不是孤家寡人的一厢情愿和一意孤行。
- 武术文化的构建和谐作用
武术技击文化在构建和谐方面的作用可以是多方面的。由于篇幅关系,本 文只能简要地讨论三点。
(1)战略思维参照
从价值选择说,武术文化天人合一、人我一如、万物一体、身心协调的系 统整体思维和随机就势、舍己从人、借力打力、后发先至的身体调控技术,特 别是其中调动全身各个方面力量和整合环境、故手的运行态势“在不平衡中寻 找新平衡”的努力方向,这跟当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 济、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时代走向等新观念颇为相通。而武术文化 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求诚信之道德信仰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潜在可 能的探究、对自由发展的追求等,也当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由此武术 文化的不少考虑都可以在我们制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方针时提供某些思维参照。
这里还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强烈诉求不等于客观现状,社会生活中回避矛 下客观存在的非法制社会暴 原理也并不简单地只讲个人 会仍然给“身心合一、人我 一如”和“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武术技击提供了相当广阔的活动空间;特 别是在当今工业文明面临全球问题和陷入人类困境以及国内利益分化造成社会 问题的时候,中国技击文化所包含那生生不已的生态连续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多 样意蕴,可以给人以极大启发。
(2) 社会平衡力量
从构成状态说,和谐社会是个多元协调互动的综合体;它不是强势集团寡 头统治、为所欲为的结果,而是不同力量反抗压迫、相互制衡的产物,由此需 要不同方面的共建和共享。而包括武林群体所构成的民间社会力量,则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以负反馈方式去平衡强势集团那不受制约 的权力和权利,履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而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 的“人之道”,讲究“锄强扶弱”、“打抱不平”而不是“弱肉强食”、“赢家通吃”,由 此制约某些人一意孤行和为所欲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寻找一个平衡 点。
还可特别提出的是:作为社会边缘群体的武林人士(而不是统治阶级)生 存条件反映之传统“武德”,尽管受到主流文化的种种制约和影响,但其核心 部分却不大可能类似当朝的儒、法那样,强调社会伦理等级差序那对上的“忠”、对 下的“恕”(或“势”)、横向的“仁”(或“法”);而更为接近在野的墨、道 思潮,突出个人道德平等参与那外向的“勇”、内向的“智”、平等的“义”。作 为传统武术内在规定的武德,讲究扶危济困(反对恃强凌弱的伪自由)、单打 独斗(反对以众暴寡的伪民主)、特立独行(反对抹煞个性的伪平等)、匡扶 正义(反对放纵邪恶的伪博爱),这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仍然有自己的存在理由。老 子《道德经》有云:“人之道,损不足以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循 “天道”而行的武林道德“该出手时就出手”那“非法制”的打抱不平,尽管 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个人力量无法跟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对抗),然而也不 会跟着强势集团瞎起哄(“正反馈”)去加剧社会的不平衡。真正的武德不但 冲破君君臣臣之等级差序结构,而且还敢于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叫板,强调 基层群众的维权自保,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表现了习武之人那人的自尊,由 此可以成为“民间正义的守护 神”。
(3) 构建操作平台
从实施途径说,武术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操作平台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它那强身健体、袪病延年的功能通过全民健身为 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体生理基础;它那随机就势、顺人而不失己的深邃的文化 内容不但可以通过人际交往成为社区以至民族凝聚力的独特纽带,而旦还可以 通过文化交流而成为不同民族相互了解、和平共处的一个平台;它那以弱对强、以 小制大并自成体系的技击方式为自我防卫以及警察保安提供特需技术;它那起 伏跌宕、行云流水般的形体变换给人提供多样愉悦身心的休闲娱乐;它那“道 进乎技”和“以技载道”的精神超越发展方式,则是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 和构建现代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武术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操作平台一定意义上都是中性的。由 此在具体运用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指导,一方面是超越传统武术 文化背后农业宗法社会“人的依赖关系”影响,另一方面则排除当下市场经济 中新自由主义“物的依赖关系”误导,以保证我们的民族能够真正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本文尔为编辑约稿,我.《女机为太杈》2彻侔第醐,收入 本书时办作润饰。)
360 第三辑
武术理论反思: 历史身份的自我认同武术技术必须依托武术活动而展开,武术活动又 必须借助武术技术为中介;然而时下流行的武术理论。
浏览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