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类型的有组织或自发的武术表演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在农村,每逢冬季农闲或庙会、春节、赶集时,常有武术爱好者逢场作戏,在南方还常与舞狮舞龙相结合,自发地进行表演,不收钱物,不较胜负,演者观者都自以为乐,又异于卖艺。这种季节性的民间武术表 演已成了一种民俗时尚,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还有许多有组织的武术比赛或表演,也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其中有许多武术爱好者,观看的目的在于观摩、学习,而一般观众则是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四)武术的教育价值
武术教育来自于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体现了通过武术为学习内容,传递生活经验并培养人这样一种社会活动;又包含武术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因此,武术教育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价值体现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川和地位。中国在秦以前的学校教育中即重视有关军事武技的教学内容。《周礼》 中说:“乃教之六艺”,即礼、乐、射、御(驭)、书、数。其中射、御都是和军事、攻防有关的技术。《孟子》中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其中“序者,射也”是说序的意思是习射练武。以后虽然文武分途,并有重文轻武的倾向,但对于国家来说,文事武备不可或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提倡实践,重视实用。不仅他自己 学习武术,善于拳法,而且在他所主持的漳南书院的授业课程设置中就有武备课,在漳南书院中“而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肄二为程,讨论农兵,辨商今古。” 学子们在学习各种功课的同时,还要跑跳、举重和练习技击的技术,在当时这是难得见的 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场而。武术这种传统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
自民国以来武术在学校体育中逐渐受到重视,1915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学校体育课程,编写教材,改革教学,目的不仅在向学生传授一些武术技艺,而且也有提高学生民族意识的作用,这和当时中国国力衰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需耍激发人们穷则思变、奋发图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多年来武术教材始终是各级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在开展校园体育活动、丰富学校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武术作为一种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在举国上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背景下它对提高民族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
武术是一种武技,学习武术对人还有一种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中提倡的忠、义、信、 刚、毅、勇、诚的精神价值和仁、宽、恕、礼、让为行为手段,对现代中国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在学习武术时注重武德,即通过习武过程,完成武德的内化(即由外部要求转变为自身需求),可以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武术的经济价值
发展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体育和经济的发展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经济发展需要健康的劳动力,体育的发展需要足够的物质和财富上的保证,同时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产业,体育事'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也就决定了体育在 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以在我国体育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有其独立的职能。 山于武术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它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又有其特殊的价值。武术的经济功能来源于武术的价值认同。
首先,增强人的体质就是发展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能动因素,从事 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劳动者的健康,从而保护劳动力。同时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在生产活动中有了健康的劳动力,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 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从而延长了劳动力使用的时间。所以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个人来讲增强了体质,促进了健康,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则发展了生产力。
武术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享受的消费品,它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以劳务的形式为社会服务。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是不能缺少的,同样精神消费也是不可缺少的。 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对体育的需要也相应 增加,武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也表现了它的经济价值。
各种武术活动,包括各种表演、比赛、训练、教师上课、爱好者之间的传播等等,武术 都是以精神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人们需要学武术、练武术、了解武术、观赏武术表演和比赛,这都是对武术这种精神产品需求的表现。参加武术锻炼的人数增加,正说明人们对这 种精神产品的需求增加。而人们对武术进行探讨、议论,研究其技术的发展,也正好说明了要围绕着这种精神产品的供需情况来提高这种产品,以适应人们对武术的需要。群众对武术的评价、议论,正是消费者对这种精神产品好坏的品评。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增多,武术正 在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武术爱好者,这也衣明了国际匕对武术这种精神产品的需求。当武术 以精神产品提供给社会的时候,提供这种精神产品的人也就提供了劳务。这种劳务可以创造财富,具有价值,可以进行交换。这表现为进行武术的教学、训练可以收取学费,举行武术 比赛、表演可以出售门票,武术咨询、辅导也可以收费,个人办武术馆、校,则要按规定收 费并向国家交纳税金,对外国人进行武术教学、训练,还可以为国家收取一定的外汇,都是 因为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提供了劳务,以劳务进行交换所致,这种交换就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与武术相关的器材、服装等用品的消费也随之增加,虽然这不是武术本身所创造的价值,但和武术的发展则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章武术运动项目的发展简史
在我国历史上,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和尚武气质,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体育科学领域里独特的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
第一节武术的追本溯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去。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生存,为了获取食物并保护自己,必须经常与各种野兽进行殊死的搏斗。 在严酷而漫长的斗争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拳打、脚踢、跳跃、闪躲、跌扑滚翻和使用石头、 木棒等简陋的器械同野兽抗争的简单技能。这些原始状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形成的物质基础。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产生于阶级社会。在远古时代,我们虽然可以隐约地看到武术的孕育和萌芽,但不等于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武术。虽然,许多早期的徒手搏斗技术起源于原始人“手搏猛虎”之类,许多早期兵器也直接脱胎于原始工具,然而它们之间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由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的转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术正是在这个重大转化中应运而生的。因此,我们认为武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不是生产斗争的产物。
到了氏族公社时代,私有制产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为了战胜对方,不断总结战争经验和改进武器。人们把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踢、打、摔、拿、劈、刺中的各种动作反复练习并传授给后代,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继承和发展。这时,武术也在漫长的进程中积累了完成质变的客观条件。
阶级对立的形成,产生了国家。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应该被视为武术正式产生的标志。
商周时代,激烈的军事斗争,促使武器不断改进。随着冶铜业的出现,铜矛、铜戈、铜钺、铜戟、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起来。奴隶主军队中已有系统的武艺训练。
拳术,是练武的基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诗经小雅・巧言》),是历史典籍中最早出现的“拳”字。说明当时是非常提倡和鼓励有拳有勇的。
浏览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