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交流的增加,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思想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拳种之间的交融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早已发生,这种交融还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下去。
二、武术的价值
价值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武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武术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它没有由于火器的进步,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技术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仍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探讨武术的社会价值时,应特别注意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审视这个问题。
(一)武术的健身价值
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健康, 即使是在以武术作为技击手段的古代人们也没有忽略它的健身价值。所谓“搏刺强土体”,一 方面说明通过“搏刺”这种形式使人体运动可以“强土体”,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为更好地“搏刺” 也需要很好地“强土体”,所以说“搏刺”和“强土体”是相互依存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中说:“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量当重于交锋所用之器。重则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败矣,是谓练手之力。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 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凡平时习战, 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戚继光练兵是为 了“临阵临敌"“临战”而练“手之力足之力"“身之力'',但通过训练可以健身,健身可利于实战则是显而易见的。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说明到清代武术的社会功能已在明显转变,习拳的终极目的已在于“益寿延年”,武术的健身价 值更是日益突显出来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和中国养生导引之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增强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受到海内外人群的青睐,它松静自然、气沉丹田,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等,在当代社会有更重要的意义。
由于武术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套路练习形式,还有对抗练习形式;套路练习中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器械;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对练,并且还有多种拳种和流派。这些不同的练习形式和内容各有其运动特点,所以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并相互补充,可以全面地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武术锻炼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 的发展都有良好影响,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内容进行锻炼,以达到更好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武术的技击价值
武术本是一种武技,是一种技击术,进行武术练习一方面可以全面地提高人的身体素质,随着体能的增强也必然提高人进行技击对抗的能力;另一方面练习者通过武术锻炼也可以学会一些攻防技击技术,直接提高练习者进行技击对抗的水平。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价值是非常突出的,上至通过军队活动而体现的关系到社稷安危的国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为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格斗,都离不开武术,因此,武术是国家乃至个人自卫的重要手段。
《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管子》 中说:“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何良臣在《阵纪》中也说军队必须使装备精良,以提高战斗力,因为这是“三军生死相关、国家存亡所系九历代统治者无不极力加强军队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提高士兵作战的技能。民间的团体或个人间的格斗尽管常常是为了团体或个人的私利,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格斗的技术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所以武术的技击价值在古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到了现代,武术的技击价值虽然已不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有近距离搏斗的可能,在公安部门执行公务时格斗技术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在善恶斗争时运用格斗技术的情况,善良的人们在掌握了一些武技后,往往会有 一些特殊的安全感。所以,武术仍然有它不可忽视的技击价值。
由于武术本身就具有攻防技击特点,所以通过武术训练可以使练习者了解、熟悉、掌握 一些攻防技击技术。虽然有些动作是经过加工、改造的,已不完全等同于原来在生死搏斗中所运用的攻防实战技术,但这些技术中仍包含着原来实战技术的主要环节,所以在掌握了这 些技术以后,再经过必要的训练,就可以使之还原成原来的生死搏斗中的实战技术。同时在 其训练的过程中,练习者也随之提高了必要的专项身体素质,这也更有利于练习者掌握和运川这些技术,进一步提高其自卫的能力。
前辈武术家们在传授武术技艺时,大多是先教基本功,继而再教某些武术套路。待套路技术熟练之后,就将各个技击技术从套路中拆散开来讲解,称之为“拆手”,即把整套的动作拆散之意。然后再让二人按固定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使之逐步熟练,称之为“喂手”,又称“递 手”。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二人自由地运用各种技击方法进行对抗性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逐步将武术的动作实用化,然后运用到自卫的实战中去。这种训练过程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传统训练体系。
(三)武术的观赏价值
武术可供观赏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体育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有 运动员表演和观众观赏这样一个相互活动的过程。武术既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具有人体运 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又是一种武技,能表现人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又具有一种 技击性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值。同时它既有单练又有对练,既有套路训练又有对抗性练习,使它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欣赏需要。并且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得到了加工、改造、提高,因而 它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武术有其特殊的观赏价值。又因为武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存在于民间,所以在民间各种喜庆集会活动中常有武术表演,这就使武术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举行比武较技和武术表演盛况的记载,如汉代就有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的记载。虽然汉代也泛称各种乐器杂技为“角抵戏”,但类似于现代摔跤的二人斗智较力、相互争斗的武技比赛仍是主要内容,而且一次比武 较技能吸引三百里以内的人都来观看,可谓一时之盛。又如唐代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说:“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品。” 诗中不仅描写了演练者技艺之精湛,而且也用“动四方''和"观者如山”写明了观众之多,以及 观众为表演所吸引为之动容而“色沮丧”。至宋代都市文化生活日益繁荣,相扑比赛表演不仅有军队中的“内等子、相扑手",也有民间高手;不仅有男子比赛,也有女子献技。《水浒》 第七十四回描写燕青与任原在泰安相扑比赛,燕青获胜时是“数万的香客看了,齐声唱彩。” 足见观众之踊跃。在宋代的勾栏瓦舍之中还常有各种武术表演,并有对练节目,有时还伴有一定的情节。在军队中也时有大规模的武术操练和表演,在街头村镇卖艺人划地作场吸引路人观看更是遍布各地。这些活动很好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精神需要。
浏览6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