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尽管中国历史上曾遭外敌入侵以及多次遭到当时统治者的“禁武”(如秦、 元等朝代)的厄运,武术却都没有因此而消亡,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到现今;它与多种文化形态 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相互渗透和影响,却没有被同化、被改变,显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同时,从武术文化中,我们还能看到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集中的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以及社会习俗等审美情趣、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宇宙观。比如强调“武之为道,品为上,德为先“,"尚德不尚”,反映出民族的以“仁义”精神为核心伦理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武德伦理观念;济危扶贫、行侠仗义、见义勇为反映了刚健有为、人世进取、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个人技艺的纯熟:神韵和意境,正是成就人格完美的传统审美情趣;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顺势借力的技击原则,反映中国人礼让为先、有礼有节、刚强而不狂野,功 力扎实求内在的竞争特点,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等等。凡此种种,武术与中国文化是如此的一脉相承,可以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反过来说,生长在中国的技击术,必然打上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
总之,对武术的认识可以概要地说,武术是以其攻防技击为本质特征,以健体、防身、 修身、养性为主要功能,以人体运动形式表现的中国文化形态。
第二节传统武术文化与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亦称中国古典哲学或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易经》、《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诸此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其主要特征是朴素的。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发展不仅受到诸多传统文化现象影响,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要受着一定的世界观所支配,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武术更是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化通,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濡染下产生和发展,除吸取其大量的哲学风貌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而武术自身所包含的哲理都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奇光异彩。认识了中华武术的哲学渊源,才能从根本上去把握它的文化特征,才能揭示中华武术的奥妙。
我们学习和研究占代哲学对武术的影响,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宏观上、总体上去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思想,结合武术运动中带根本性的问题,试图从哲学的本体论、 方法论、认识论去探索和说明问题,从而建立武术理论的自身体系。
一、古代本体论对武术的影响
“本体论”是一个哲学范畴,何谓本体论?这是个哲学范畴,即宇宙万物的木原和人们对万物本原的认识与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在回答万物本原上有“太极说,"五行说”、"道 论”、“气论”等,这些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与之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如“理,“心”等。
(一)太极说
“太极” 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上》一书,该书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木原。太极为天地万物之根木。宇宙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都是源广太极。
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是如何生成万物的?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 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太极”作了唯物的解释,认为“太极”是物质性的“气”。他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两体就是阴阳气。绘有太极图的宋朝周敦颐所著 《太极图说》这样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极而太极,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物质的本性。无极而太极,而阴 阳,阴阳相合,形成四季,万物化生,这就是对宇宙万物演化过程的朴素描述。太极本体论的哲理基本如此。
“太极说”源于《周易》。“太极说”的哲理对中国的古代哲学、文化,尤其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太极”文化的思想内涵在武术上的最好体现。太极拳是以太极文化为理论创造出的一种武术套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拳种,它能流传于国内外长盛不衰,与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有关。顾名思义,太极拳的命名即来自"太极”二字。从《无极图》、《太极图》看,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形曲线分开,这说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 互为所用的”。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太极图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 一致的。占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示“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的基本特征——圆,既圆运动。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练太极拳者要心胸无比开阔而纯无杂念,宁静空寂,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这均为“无极”所致。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
(二)五行说
“五行”是我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认为世间 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学说较早出现在《左传》、《国语》、《尚 书•洪范》古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原理。
五行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种思想在中外哲学史上有较大的普遍性,成为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是 “火”的燃烧和熄灭的结果,非神所造。他还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周而复始;“火变气,气变水, 水变土,土变水,水变气,气变火。”印度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源是风、气和水。我国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古代思想家把水、火、土、风的基本元素看作万物的木源,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凭直观经验就可认识到树木可生火,火后成灰土,金属冶炼后液化为水,水可使 万物生长,如此循环往复。阴阳五行说是创形意拳的哲学渊源。在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武术中,五行拳是最为突出的代表。形意拳,以五行拳为基础而相演生了连环拳、杂式捶的 多样拳式。相传南宋岳武穆,外取凶禽猛兽之长,内本五行生克之理逐创此拳。形意拳川金木水火土做代表符号,创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动作简单朴实,左右互练,拳法多样,富有哲理。
五行拳遵循“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各种练法和套路。五行“相生”意味着相互促进,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据《形意母拳》阐述:在五行拳中,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横拳能生劈拳。所谓“生”就是变化。横拳称五拳之母,这是从五行中土是母而来。因土是万物之根本,所以称它为五行之母。
五行“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即“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又称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拳“相胜”、“相克”关系是: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钻拳,炮拳破劈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将人与自然均列为与五行有关的事物。五行拳又进一步根据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以及目、耳、鼻、舌、人中五官与五行拳相配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如劈拳属金、五官练鼻,五脏练肺。崩拳属木,五官练目,五脏练肝。操练五行拳要求内五行要静、外五行要动,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动中求静、静中求功,内外五行合而为一体。
由匕可知,五行说中“相生相克”的哲理是构成形意拳结构模式,运用五行相生的关系来练拳健身;运用五行相克的关系,衍生出五拳相克的技击理论。
浏览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