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比较,它强调天人合一的 身心整体自我协调,突出内向挖掘潜能的自我体悟修为;它不但强调人体身心 互动的协调机制与原始质素的合理配置,而且还追求心主神明、一气流行的生 命理想运行状态,其重点是生命能量自我涵养管理和相应功能开发。它借助中 医关于经络、瞳穴、气血、导 弓I、藏象等理论解释,并通

过特定的招式动作和操作原 则去活动筋骨、疏通经络、调和血气、充实脏腑、平秘阴| |阳、和畅神志,由此挖掘人体自身各种适应环境、养护身体和自我发展的潜能;特别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 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以及相应的道门导引、行气、存思、内丹技术,建立起一整 套动中求静协调身心的演练功法。中医治病讲究调理症候、平衡阴阳,明显区 别于西医的去除病灶、强化体质;由此中国武术也突出阴阳相济、五行生克,也 明显区别于西方武技的强化力量、加快速度。这个层面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个 体性的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它是人生在世的整体参与而不是局部技能的 有效展开,其实质在于生命机体新陈代谢的有序整合。

所谓“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武术训练关注全身形神内外两个方面 的协调整合,其操作程序主要有“从身到心”和“从心到身”这样两个方向。首 先是从“内三合、外三合”那“形正、气顺、神宁”入手,“外练筋骨皮、内 练精气神”,最后则达到浑圆一体那“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得心应手”、“身 心合一”。其旨在整合生命的活动能力,这是所有养生的基础。它借助招式动 作去练精化气、练气化神,通过浑元一气的通畅灵便,把人的体能、技能和智 能融为一体。其进阶有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分别利用招式、劲路、意 念进行建构。这是人体一种特殊的心身运动,通过肌肉张弛、动作开合、呼吸 吐纳和劲力变换、意念收放来调节人体生命;由此是身心一体、内外合一的。武 术训练强调意识、呼吸、动作的紧密配合,熔调神、运气、导引和技法于一炉,着 眼于协调人体内部的心身关系,讲求形备神足、体用一如,落脚于肢体活动的 应变能力。它所呈现的并不是什么“更高更快更强”的局部机能的亢进和强化,而 是生命整体运行的协调和平衡。由此,它明显区别于外部灌输和单向度的西方 式身体教育和身心分立那局部的肢体能力训练。其操作活动特点是:一是象天 法地、参赞化育;二是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三是内外三合、身心一体;四是 松静为本、意气领先。这是生命能量自我的涵养管理,强调一种身心互动的有 序功能状态(得心应手、内外合一的“通畅”),突出生命能量养而不耗和先 天禀赋扬长避短的适应能力。


  1. 外向应对的“用技”


“用技”的着眼点是生存策略的选择和活动技巧的展开,是生命能量的应 对经营,其功能跟西方的“卫 生防疫”原则上相通,但活动范围却大大地扩展,由此可纳入广义养生范畴。这个层面明显超出狭义的养生,其作 用力指向外部环境而不是指向内部异化;但这借助肢体技术的应对行为不但是生命活动本身的表现,而旦 也是生命机体维系和展开的必须。它对应人身构成中的“气”和社会性的“术” 。它 需要通过劲路往来应答以解决人体外部之敌我关系,其基本特点不在恃强凌弱 “弱肉强食”的侵占掠取,而在以弱对强“尚智用巧”的自我防卫。讲求环境 应对、卫生活命,其外部功能为攻守进退,内部状态为虚实刚柔,中介环节是 “势”,通过敌我双方的关系态势去把握整个战局演变的可能性。有道是“战 势不外奇正”,它通过劲路问答那虚实变换、走位取势、乱环翻滚、刚柔并济 的运动战,通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借力打力,在舍己从人的被 动形式中出奇制胜,由此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内容,其背后意义在 于身体能量的实际运行和生命功能的实现,并体现中国人自我保存的生命智慧。

这里应该明白,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多种因素构成的,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能 在于肢体冲突的应对,由此既无法取代诸如饮食男女、四时起居、医疗药饵、针 灸按摩、内丹修炼、情志心态等等方面的活动,也无法取代诸如先天禀赋、外 部环境、意外变故等方面的作用;然而由于肢体应对是人体活动的基础,可以 全面渗透和影响人类绝大多数的社会活动,并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来为人的生 命和健康服务。“用技”体现操作功夫。所谓“绳磨锯断、水滴石穿、熟能生 巧、功到自成”,这里强调的是后天技术的积累而不是先天自然的本能。人类活 动特点不是依托本能和习性而是借助工具和技术。有道是“人善假于物”,人 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可以借助工具和技术,“间接地”作用于对象,由 此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人超越动物本能的文化创造。武术技术讲究师法自 然、知机借势、把握对象、巧用外力、超越自我、夺取造化,极为鲜明地体现 了人区别于动物的这个活动特征。这个层面利用规律并借助外力来实现自身目 标,涉及生命能量的操作配置、节能降耗、合理开支和环境应对等一系列问题。必 须指出,自我防卫、危机应对是生命运行的基本需求。武术作为一种肢体冲突 的应对技术,属于人生命活动的操作技能和形式表现,它超越动物本能而具有

文化意义,是建立在生理机能基础上的文化技能。在这里,技能不完善也就是 生命不完善,技能的演化也就是人的演化。

 

物自然、顺人而不失己、物物而不物于物,让技术操作成为人性的支撑和发挥,在 不平衡状态中寻找新的平衡,由此体现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

这个层面通过一定条件下主客分化的肢体应对而维系生命,其核心功能是 生存竞争和适应环境中防身、护体、制人、取胜的技艺发挥,表现为心主神明 的意气表现,其旨在肌体应对中的自我维护和紧急避险,体现生命主体性得心 应手的“物物而不物于物”、“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一种区别于西方式“强 者战略”的中国式“弱者战略”,强调尚智用巧、以弱对强、迂回走化、以柔克刚,敢 于向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叫板说不”,致力于为弱势人群的个体活动寻找生命 发展之可能性空间。这里颇有意思的是:武术本质上是一种力量的对抗性运用; 然而作为中国武术成熟代表的内家拳类却主张“为客不为主”、“用意不用力” 的对而不抗,表现了某种“非武”以至“反武”性质。不过其柔而不软、顺而不 屈、刚而不僵、利而不害的圆转走化,却彰显出不顶抗的逆反、非屈从的顺化、不 妥协的圆融和应对中的知机,又跟一切妥协、屈从、驯I服和依赖完全相反。它借 助“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巧妙处理“作为”与“诈伪”的微妙关系,充分 利用各种客观可能,反抗各式各样的外部压迫,蕴含对人类异化的深刻反思,体 现一个柔弱强者和不争斗士的境界。其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声东击西、指南打 北的运行程序,具有手段与目的背离的假象;其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小制大、以 柔克刚的操作手段,也呈现形式与内容的佯谬。它这种逆向思维、负面入手、反 向操作、着眼转化,解构各种僵化状态,具有极为鲜活灵动的生命智慧。这时它 在舍己从人的随机就势中,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是心主神明而摆脱依赖,自 我主宰地把生命力外化为肢体技能和社会功能,由此而实现自身目的。

在这里,对象化的动态应对当是中心环节。生命活动不外是一种应对:对 内应对自身的异化,对外应对环境的变迁。而文化则是人的存在方式,其特点是 依托超越本能的技术,由此养生不能无视应对技术,“生命之道”当有“存活之术”来保证。在这里,其应对原则是“有感而应”,方式是“就势而动”,操作 是“虚实变换“,效应是“以柔克刚“ 。有道是“草鞋没样边打边像“,任何生 命都是在关系中定义、在应对中展开、在过程中存在;由此人的生命就并不仅物生命主要依托先天遗传本能来延续,人类生活却必须依托后天习得的文化技能 才可以展开。我们知道,生活是生命的社会化展开,任何生命活动都必须要在应 对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这是养生的必要条件,属于“学力而有为”那文化积累 的非遗传信息的传递,综合表现为人的技能和潜能的发挥。在这里,劲路往来通 血气,炼气化神得升华。人的生活并不是自我中心一厢情愿的孤立事件,而是大 化流行中取天地万物精华、应人际交往互动、寻身心自我协调。

浏览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