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跻踢技法辩证要点

在跳踢技法辩证中,首先必须认识跳踢技法起用的架、式、势以及跳踢技法变 化的基本规律;其次要注意阴跳与阳耕的转化特征;最后要注意对手应用其他辅助 跳法的基本走向以及跳踢招法完成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对跳踢技法 攻守形式的辩证。这也是中国武学辩证所必需的基础、前提、平台。所谓阳跷即一侧 当先的先跳攻击。阴跳即一侧当先的后跳攻击。其中近敌的一侧攻击为先。远敌的 一侧的攻击为后。

二、踢技技法的辩证

(一)辩表里

在中国武学踢技中,表即以下肢攻击达到的最远点与中轴的连线为半径所形 成的圆柱表面,里即圆柱体内的所有腿法运动空间。临阵攻守多为内守外攻,其中 外攻威胁较大,多为伸类腿法、弹类腿法、鞭类腿法的攻守,而且动作较快、随机性 强、杀伤力大。临阵多表现为:发力动象大,并伴有明显的摆动、扭转、转体等。其最 大的攻守特征即意恶心浮,径多弧线,启动较快,能量较大,攻杀力较强,有击标则 动,无击标则停。假如对手硬性打入成功则表合里辩,表撑里攻,表助里发。一般性 的表里辨证,有转化、应对、解脱之分。一般自己在顺势、顺手、顺意、顺控、顺劲情况 下必须积极转化。自己在得势、得手、得意、得控、得劲情况下必须积极应对;自己在 失势、失手、失意、失控、失误情况下必须积极解脱。

(二)辩攻守

在中国武学踢技中攻即人体下肢攻击所达到的最大的杀伤能力,守即人体下 肢攻击所达到的最有效的自我身心保护。一般来讲,徒手作战,九卫皆兵,多为以出 为攻,以防者守。但以攻为守、以守为攻、以破为攻者也是非常多见的。

在临阵腿法攻守实战中,武家多以伸类腿法、弹类腿法、鞭类腿法为攻。多以杠 类腿法、盘类腿法、扫类腿法为守。但无论什么攻击都必须做到攻守的稳、准、狠,都 必须做攻守的有益、有利、有效,都必须做攻守的毫不犹豫。在所有的临阵攻守中, 最怕的是体力不济、耐力不足、功力不达,而大多数的攻守失败,都是以作战后期的 体力不济紧密相连的。所以说,开始的攻击最忌讳全力以赴,也非常忌讳死守不战, 更忌讳不该出手的出手。必须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必须审时度势、顺其自然、机动 灵活。

(三)辩进退

在中国武学踢技中进即以腿法攻击为主体的主动进攻,退即干脆利落而有效 的主动腿法撤退。一般进攻九卫皆兵,多为猛进而稳搭,稳搭而顺攻,顺攻而出招0 逆势而峙退,峙退而硬出,硬出而敛收。武术踢攻进退必须面对现实、稳扎稳打、脚 踏实地。其实在攻守实践中,只要敢于面对现实,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退在攻守 中往往是一退万安成,但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危险的群追猛打,故凡退者,必须 做到退中有攻、退中有进、退中有招,没有做好充分反击、克制、攻杀准备的撤退,往 往是十分危险的。

(四)辩刚柔

在中国武学踢技中的刚即强硬、刚烈、勇猛的下肢攻击,柔即粘连、绵软、韧顺 的下肢攻击。中国武家认为:“刚者易折,柔者易容。有刚不散,有柔不乱。百刚多利 而损,百柔多亏而建。无刚不坚而难立,无柔不韧而难和。”在临阵作战中,刚柔的随 意出现,原则上是非常忌讳的。一般性的下肢出击大都遵循着持和而把柔握刚,若 在攻守中一旦得势就会刚腿一统,直至取胜。在中国武术保健中,刚主要应用在练 习、锻炼、娱乐上。柔主要应用在健身、养生、导引、康复、健康上。

(五)辩虚实

在中国武学踢技中,虚即腿脚的飘浮不定、虚无缥缈、随意运动,实即腿脚稳扎 稳打、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有效攻击。中国武家认为「'过虚者空亡,过实者满溢, 故虚实辨证者为尚。”并说:“攻守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忽忽悠悠者为上。百战 者,虚则实帅,实则虚母,虚为实之施,实为虚之盾者为高。对局者,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虚为实引,实为虚柱者为优。”在临阵作战中,虚实变化是随机自然的,实际上 是拥有哲理、辩证、规律的。一般的下肢攻击大都介于虚实之间,要求虚要虚的对手 不可捉摸,实要实的对手无法逃避。在中国武学家认为:“无虚不张,无实不落。没有 虚的铺垫就不会有实的发挥,没有实的支撑就不会有虚的彰显。”另外,虚实在武术 运动动作的练习、锻炼、娱乐上,在健身、养生、导引、康复、健康上都是非常深不可 测、妙不可言、难能可贵的。

(六)辩劲力

中国武学中的劲,是指动物体运动系统所产生的肢体运动动作的内在根本动 力,即能够体现、可以感受的机体活动能力,其源于神,寄于气,托于饮,靠于食。力 是指动物体运动系统所产生的肢体运动动作的外在根本动力,即能使外界物体位 移、加速、变形、改变运动方向的机体活动能力,其源于劲,寄于筋,托于骨,靠于关 节。二者辨证的根本即“劲持力攻者踢,劲峙力攻者打,劲攻力持者摔,劲凝力持者 拿,劲伏力攻者搏,劲降力抽者撕,劲撑力顺者和,劲出力发者行,劲操力传者把。” 中国武学家认为:“功浅者多劲,功深者多力。初战则劲阴力冲,中战则劲显力足,久 战则劲撑力尽,耗战则神疲劲乏,再战则神安劲止。”

武术踢技运动中的劲,即连绵不断、无休无止、坚实立道的下肢攻击,力即直观 猛烈、干脆利落、冲击刺振的下肢攻击。中国武家认为:“百战者,力为劲帅,劲为力 母,力则劲之延,劲则力之续。但凡攻击者,力中有劲,劲中有力,劲为力之柔,力为 劲之刚,刚柔相济乃百胜也。”临阵的攻守实践证明,劲力在攻守中的变化是灵活、 机动、自然的,是有哲理、辩证、规律可循的。在一般性的踢技运动中,高手的下肢出 击往往劲多于力,生手的下肢出击往往力多于劲。不过只有合理的劲力辨证应用, 劲要使得对手难以把持,力要使得对手难以躲避,才能在攻守中立于不败之地。中 国武学家说:无劲不桩,无力不杀。没有劲的支撑就不会有力发挥,没有力的展现 就不会有劲的升华。”另外,力在武术运动、动作、练习、锻炼、娱乐、训教、自卫、反击 等方面的应用是为先的,而劲在武术健身、养生、导引、康复、健康、延年、益寿、长生 等方面的应用是为尚的,二者在人类所有的活动中都是至关重要而非常讲究的。

(七)辩轻重

在中国武学踢技中,轻即鸿毛飘落、水上芙蓉、猫行虎步的下肢攻击,重即钢铁 坠地、泰山压顶、铁杵穿石的下肢有效攻击。中国武家认为:“凡轻者,足轻如毛,足 重如铁,足行如猫.足飞如豹。凡战者,轻则重帅,重则轻拨,轻为重之施,重为轻之 柱。凡辨者,轻为重弓I.重为轻台,轻中必须有重,重中必须有轻。”在临阵作战中轻 重是随时变化的,是有一定哲理、辩证、规律可循的。一般在攻守中往往都是重进轻 退、重攻轻躲,避重就轻的,如果能够做到轻的对手难以想象,重的对手难以抵挡, 才能在攻守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武学家认为:“无轻不宣,无重不实。没有轻的拿 捏就不会有重的发挥,没有重的支撑就不会有轻的施展。”另外,下肢运动的轻重, 在健身、养生、导引和康复、延年、益寿以及身体练习、锻炼、娱乐上都有着非常显赫 的功用,是极为讲究考究的。

(八)辩得失

中国武学踢技中的得,即武家应用下肢攻击所必须获得的具体好处、确切实 惠、切身利益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积极、进步、深远影响,是中国武家开展攻守运动的 先足条件,是武家存世、立世、处世的硬道理。失即武家在应用下肢攻击时必将会带 来的不良后果、实际弊端、具体灾害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不利、消极、落后影响,是中 国武家开展攻守运动所必然要涉及的问题,是武家存世、立世、处世所必须要付出 的基本代价。中国武家认为:“万事万象万物者,得而有力,失则消亡。凡战者,有得 必有失,有利必有弊,有荣必有辱。凡争者,大度者多得,顺当者少得,自然者自得, 贪得者多失,恐得者多败,惧得者多毁。凡格者,得则易失,失则易得,一得而百得, 一失而百失,失则得之机,得则失之契。凡聚者,施则多恩,舍则多爱,祸福同挡者 团,生死相连者结,利人利己者圣,毫不利己专门为人者仙。”

浏览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