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国术馆
民国年间官办的武术组织。1928年由当时广东省主席李济森提议筹组,经 省府会议通过并交省教育厅核办,由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委任万籁声为馆长责 筹备,并于1929年3月正式成立于广州,馆设广州红花岗北原第二制弹厂。该 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民族健康,普及两广国术为宗旨,办理两广国术事 务,招收两广学生,开设训练班。建馆过程中, 章、傅振嵩、王少周等北派 的“五虎下江南”,使少林 等北方拳种得以传入广东并林耀桂、林荫堂、黄啸侠等一大批南派名师,这是广东近代武术史上继精武会 后又一次较具规模的北拳南传和南北武术交流。开馆后招收研究班学员140多 人,主要为公务人员,期限定为6个月,分班学习祛病延年的简易功夫、器械 和各种内外家拳术。由于报名者众,又成立特别班以满足群众要求,凡机关、团 体、学校自行组合20人以上来馆学习者,可派教员指导,还派出教员前往机关 团体传授。很快就发展到11个研究班和9个特别班,共20个班500多人。后 又再增加班次兼收男女学员。该馆曾企图按中央国术馆章程去统一和领导全省 武术团体,然而无力实施。同年5月国民党内部纷争李济森被囚禁,陈济棠主 政广东,即以该馆开支浩繁为由下令解散。尽管其存在时间短暂,但对两广武 术发展作用却很大。
广州国术社
民国时期广州民间集资并经官方批准的武术社团。成立于1929年6月,馆 址原设在广州市惠福东路大佛寺国民体育会内,后长期在广州市文德东路何家 试馆活动。该年5月两广国术馆被解散,广州热心武术人士相与集资挽留顾汝 章等北派名师,经市政厅批准立案成立。推举顾汝章为社长,王少周为副社长,教 员有任生魁、刘景春、杨英侠等。原两广国术馆的大部分学员及机关团体之特 别班一律照常上课,入社学习者达300余人。女学员由杨英侠女士教授。每曰 上午7时至下午7时分班上课。教授内容有六合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查 拳、太极拳、螳螂拳等各种拳术和刀、剑、戟等器械。1936年广东省国民体育 委员会在广州东郊公共体育场举办国术表演赛,曾以技艺出众而获特别奖。该 社武术活动延续多年,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停止。其学员遍布省港各地,不 少还到了海外,为开展武术活动及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夏汉雄体育会
广府地区民间武术组织,由高明县人夏汉雄创建于1924年,最初以“粤胜 体育会”命名,会址设于广州市六二三路5-7号,门人多为工商界及青年学生。该 会以锻炼身体、培育英才、阐扬国术为宗旨。由于求学者曰众,乃增设分馆于 惠爱中路壬癸坊6-8号,并更名“珠江国术社”。1938年8月广州沦陷,夏汉 雄前往香港,设馆于鸭巴甸街 28号地下,沿用“珠江国术 社”名号,曾挫败当地名师叶 263 某而声誉日隆。1941年末香 港沦陷,夏即结束社务返乡,被 曰军扣留后始终拒绝为曰本人服务,并向门人晓以民族大义。1945年光复后返广州恢复珠江国术社,1949 年去香港行医,授徒工作由其子负责,又设九龙分会。1962年夏汉雄在香港去 世,其子主持该会,并先后易名为“夏汉雄健身院”和“夏汉雄体育会”,门 人遍及港澳台和美洲、澳洲。
(本文是义务笔者为《广木百科&书》和《岭南文化百科公书》 所编摸的搽办祠茶桌柄.共部外词茶曾以.《札务奉简兄》为标题 我于《武板》/"2 4 圳以征来修殳巷JL,收入本书玷按本市要 束做.了少量的攻动和补充.发挥。
Zliiwu weiwen
广州精武体育会的文化精神
——§一
广州精武体育会(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广州分会)成立于1919年4月(原 称广东精武体育会,次年佛山、汕头等地分会成立后,便改称“广州精武体育 会”,其会址最初设在广州桨栏路宁波会馆,后迁太平南(今人民南路)嘉南堂,再 迁西关荔枝湾,最后迁至丰宁路(今人民中路);是一个以武术为主要活动内容,同 时辅以其他体育项目和文艺活动的爱国民间文化体育组织。其基本宗旨与上海 中央精武体育总会一样。倡言体育救国、振兴中华洗雪“东亚病夫”耻辱。该 会上由军政各界名流发起,下有市民学生百姓支持。从1919年5月1曰正式接 纳会员起,至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导致会务停顿时止,历时19年,培 养了大批体育人才,对广东的体育运动,特别是武术运动的开展,起了相当积 极的作用。该会活动期间,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接着是历经国 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地方新军阀统治时期和抗曰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等 几个历史阶段。当时广东商品经济相对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 这一背景下,该会活动反映和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到底有什么具体内容?它跟 时代潮流是否一致?其基本精神在今天有无合理的借鉴作用?对这些问题,本 文据有关材料进行简要归纳和初步分析,以提供岭南文化研究参考。
(一)尚武自强、强种救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封建帝国老大,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民 族危机深重。凡我爱国人士,无不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问题。尚武自强、强 种救国,反对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在相当的程度上也就成了这些爱国人 士的共识。诚然,这种思潮尚未能深入到社会制度革命这个核心,抓不住“反 帝反封”的时代主题;但就其本质而言,则明显地属于探究民族出路的爱国主 义思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单靠体育当然是救不了国的,但在社会经济发 展过程中为改善人民体质作出努力,并呼唤一种感性的进取精神,这在事实上之关系”的“尚武精神”,应是恰当和得体的。
我们知道,岭南民风历来强悍好武;鸦片战争以来广东直接面对帝国主义 侵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还成了孙中山的革命根据地。广东精武秉承中央精 武之志,“以维持国技精神,改良国民体魄为主旨”,因而深得广东人民的欢 迎。广东精武会歌响亮地唱道:“体育会名精武。锻炼爱国青年,二十世纪择 种留良抉别严。优胜劣败之间,各宜淬励图存。魄力愈健强,神志益贞坚。急 起直追,振奋向前,气象峥喋万千。精则弗粗,武则弗弱,忠心剑胆亘牵连。” “体 育会名精武,发扬国技精英。四干余年艺术今世益昌明。地大物博民庶,巍巍 众志成城。研求武士道,光大旧威名。匹夫有责,救国能胜,填胸热血时倾。恢 宏士气、振奋雷霆,三星旗飘映曰星。“其爱国自强之情溢于言表。
应该说,这个爱国主义的主题,贯穿了广东精武的整个办会过程。例如《精 武粤传》所载陈铁笙的文章.就特别强调说:“想创造新世界,必从自己身 做起。若身体好像弱虫,怎能够有力量去改造世界呢?我怕将来能改造世界的 人,在此不在彼呢。这便是叫做新武化,这便是我们的宗旨。”而载入该书的 广东精武《征求会员》广告,则更明确地宣称:“先哲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吾人既在会中获多大的利益,且既认定体育可以强种强国,而又 认定武术在体育最能平均发育的一种,是以不敢自秘,务期多数国人都能享受 体育的利益,一洗病夫之讥。此征求会员之本意也。”这些言论和行为,明显 区别于早期武术的封闭保守,带上近代爱国主义的恢宏和开放气概。
(二)兼收并蓄、中西并举
精武活动期间,迅速传入的西方体育动摇了民族武技的主导地位。到底如 何对待中西体育?跟其他领域一样,体育界当时也有两种极端倾向:“全盘西化” 和“保存国粹”。以弘扬武技为主旨的精武诸君,在这中西体育交会和激烈碰 撞时冷静对待,考虑到囿于一道“未免偏畸”。特别是在“军国民主义”体育 思潮曰渐衰落和“自然主义”曰益兴起的背景下,精武诸君的眼光更从简单的 尚武强种走向综合的文化融汇。
武体育会”之机着意扩大范 体育兼容。这时除开展原有 设足球、篮球、乒乓球、器械体操等25项,做到“一切有关体育者,罔不具备”,时人则把中西体 育戏称为“大米饭”和“面包” 。这就使精武活动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它 体现传统武技的自信和对西方体育的宽容和认同。
浏览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