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练: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按照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 的攻防格斗套路。(1)徒手对练:运用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按照进 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常见的有对 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2)器械对练: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格、挡、架、 截等攻防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短器械对练、长器 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 等诸多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 双打棍、对刺剑、对劈刀等。(3)徒手与器械对练: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双方进 行攻防对练的套路。常见的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 枪等。4.集体演练:集体进行的徒手的或器械的、或徒手与器械 结合的套路练习称为集体演练。竞赛中通常要求6人以上,如 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刀、集体长穗剑、集体攻防技术等。 要求队形整齐,动作一致。可以变换队形图案,还可以配乐。二)搏斗运动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 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包括散打、太极推手和短兵三项。目前 在全国广为开展的有散打、太极推手。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术 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太极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搠、捋、挤、 按、采、搦、肘、靠等手法,通过肌肉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 然后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界外或使之倒地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o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 械,在33米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 刺、崩、点、斩等方法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二、功能分类法功能分类法是依据体育分类法的基本原理和武术发展实际, 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系统的观点,对中国武术进行分类。它既能 反映出中国武术多内容、多形式、多类别的特点,更能反映出 其多功能、多层次的特点。功能分类法把中国武术分为学校武 术、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三大类。武术是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 并且早已纳入现代化的轨道,它同其他现代体育项目一样具有 教育功能(学校武术)和社会功能(竞技和健身),这种分类法可以真实、清晰地反映出现代武术的格局和发展实际第三节武术运动的特点和作用一、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具有攻防技击性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 其技击特性显而易见。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 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 今仍在军队、公安队伍中被采用。而今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是 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的攻防格斗特点,在技击上与实 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角度出发,它受到竞赛 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 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限定了击打部位和护 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做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 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 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 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 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编排和演练技巧上的 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 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 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核心内容。因此说武术具有明显的攻防 技击性。二)具有锻炼方法的独特性中国武术在锻炼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别于其他体育 项目,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点:一是内外相合的高度协调;二是 刚柔相间的劲力方法;三是运气调息贯注动作;四是气式连贯 的整体意识。(三)具有练习的广适性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都有 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 格和运动量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人 的锻炼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 习。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 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创造了有 利条件。二、武术运动的作用(-)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武术要求神、意、气与动作内外相合,所以它不仅是形体 上的锻炼,而且能够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系统地进行武术 锻炼,有助于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协调等素 质的增长,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 通经络、调精神。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 人体内环境的调节、人体机能的改善、体质的增强具有明显的 效果。)具有防身自卫的作用在武术套路和搏斗运动中,技击动作是其主要内容。套路 虽然是以演练的形式出现,但它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 掌法、腿法、擒拿法和快摔法,经常锻炼不仅人体机能和素质得以提高,再增强距离、时机的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防 身自卫的作用。散打、推手的许多招式动作可以直接用于搏击 和防卫,其中许多战术有益于防身自卫能力的增强。(三)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进行武术锻炼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长期进行武术锻炼, 能够培养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以及果敢、冷静、坚毅的意志品 质。武术在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 崇德”成为学武之人的一种传统教育。诸如尊师重道、讲礼守 信、见义勇为、不逞强凌弱、学之有恒、精益求精等,可以培 养和陶冶高尚的情操。(四)具有观赏娱乐的作用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人体运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观 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搏斗运动,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日:“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飞 杜甫在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著名诗篇中有“一舞剑器动四 方,观者如山色沮丧”的描绘。汉代的“角抵戏” “三百里内皆 来观”,宋代的“瓦舍”、明清的“走会”,都充分体现了武术 的表演功能。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强调攻防特点,突出高、难、美、新。 它所表现的富有生动韵律和气式如虹的招式动作及其演练技巧 以及散手的激烈巧取、推手中的借力发力,都具有极高的表演 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 项目进行锻炼。群众性的练武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 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既可达到健身,又可达到自娱 的目的。武术简史【内容提要】本章对武术的起源,武术在中国历代 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改革开放乃至今,武术在国内、国际的重大影响和发展 成就。【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 武术作为独立的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 步的。武术在中国历代发展过程中无不受到当时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等的影响。第一节中国武术的起源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沮先的生产活动中。 早在100多万年前,在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 件下,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人们在与禽兽 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跳跃、拳打、脚踢、躲闪等技法,还拿 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这些击打技能虽然是原始的、低级的 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可以将其视为武术的萌芽。
浏览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