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鸿祥 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58年入上海队。曾任 上海市武术院副院长、高级教练、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著名武 术家、国家级裁判、中国武术协会委员、武术八段、新中国体育开拓 者、中华武林百杰。6岁习武,师承华拳一代宗师蔡桂勤,自1953 至I960年曾连获三次全国武术比赛冠军,5次获金质奖章,蜚声全 国。擅长华拳、少林拳、刀、剑、扬式太极拳、散打、格斗、擒拿及各种 兵器,并练就脱手飞镖、双鞭。“童子腿”、“蛇形腰”、“燕飞式”,人称 “三绝”。1983年赴日本讲授武术,著有《十二路连环拳》0从1982年起担任过六次全国武术对抗赛项目的总裁判长,十 九次担任国际武术比赛总裁判。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 员。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练员。1983〜1993年,十次赴 日本东京、大阪、京都、横滨、名古屋、冲绳、杨木氏家町等地,两次 任教练团团长兼教练进行教学、裁判、表演等访问。1989年,他去 日本短短的3个月中,向他学习太极拳、剑的竟达3 500人次。训 练馆中每天人满为患,不少日本人还学他走路、说话的姿势,有的 还把他的照片作为护身符挂在身上。日本拳迷把他奉若神明。 1994年赴美国访问、教学、表演。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当代 十大武术名师”。1997年,被选编入《世界名人录》。“武术教授”——朱瑞琪广东人,毕业于原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现任北京 体育大学武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武协委员、武协裁 判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武术协会顾问。自幼习南拳、形意拳、太极 拳等,上大学后又学了长拳、查拳、形意拳、太极拳等。系中华武林“百杰”、武术八段、国际级武术裁判员。多次担任国内外大型武术 比赛的裁判长、总裁判长。1979年起,从事散手(散打)的教学、训练及科研工作,培养出 新中国第一个“武状元”和数名全国冠军。从1985年开始,一直参 加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国家体委武术处)组织的武术科学调 研、技术研讨、规则修订等重要工作,撰写的教材有《中国武术散手 教程》、《中国散手》等十余部。“武、史兼备”——马明达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祖籍河北沧州,生于甘肃兰 州。现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华南师大体 育科学学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客座教授。社 会职务有广东省武术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广 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广州民族体育学会第一副 会长。马明达教授出身中国武术世家,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 当时全国闻名的武术家。兄长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都是著名武 术家,弟兄四人在武术界被推誉为“马氏四杰:自幼师从父亲马 凤图求学,文武并修。1959年年初,获甘肃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冠 军。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后求学并任教于兰州大学历 史系,1993年调入暨南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民族 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和教学,断代史研究上侧重于元、明、清三 朝。其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的书有《中国武术大辞典》、《广河县志》、 《中国回族历法辑丛》等。历年来发表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和武术 史论文一百余篇。“双手剑”——于承惠中国杰出武术家,因在《少林寺》中饰演反派“王仁 则”而进入影视界。•尤以剑术为最精,出演过许多电影、电视剧,是 以“武魂”为宗旨的德高望重的武学长者。山东自古多英豪,人民崇武尚义。于承惠19岁获得青岛武术 全能冠军,是我国著名的武术理论家,曾对“双手剑”、“鱼翅刀”等 武艺著书专门研究。他能文能武,被誉为中国武术界的奇才。在 《少林寺》开拍之时,于承惠是山东黄台造纸机械厂的一名起重工。 从青岛武术冠军,到工厂当工人,又在《少林寺》中一跃而登上影 坛,于承惠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后在《李小龙传奇》中扮演 李小龙的师傅叶问。于承惠11岁进少年体校习武,天资敏慧,加上多年苦练,在拳 术套路、各种兵器上都下过功夫,技艺全面。他尤其喜欢练剑,20 岁参加青岛市武术比赛,力挫群雄,赫然夺魁。后又参加华东地区 比赛,获“醉剑”冠军。此时,他已是山东武术队队员。不料在训练 中腿部受伤,医治延误,一条腿差点保不住。由于腿伤,于承惠离 开武术队,进入工厂。他在工厂待了十几年,业余时间全部精力潜 心习武、读书、寻师、会友,武术日益精进。后来,腿伤痊愈了。于承惠在长期的练武中,对“双手剑”(亦即“螳螂剑”,非双手 各执一剑,而是双手同握一剑)的剑法,苦心琢磨构思。1975年9 月15日凌晨,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他从螳螂在林中遇到倾盆大雨 后“运巨斧与天搏斗”的动作与形象中受到启发,完成了“双手剑” 套路的设计。后来,于承惠应邀到宁夏武术队担教练,他和蒋鸿雁一道,对 回民青少年运动员言传身教。宁夏武术队很快就在全国比赛中崭 露头角,水平迅速提高。这期间,他进一步从理论上总结了“双手 剑”的剑法,使这一失传已久的剑法重新焕发青春,傲然出现在武 术的百花园中。他著有《“双手剑”二十法》,其要点为:抽带云抹 提,点崩撩刺击,绞截斩格劈,挑拨挂错洗。 “螳螂拳王”——于海出生于山东烟台,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 生为师,学习正宗的螳螂拳。1958年在参加全国、省、市三级武术 比赛时连闯三关,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招收, 成为国家正式的武术运动员,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的武术生涯。1958〜1966年,代表山东省武术队参加在华东和全国举行的 所有重大比赛。曾多次荣获剑术、棍术、螳螂拳及全能冠军,是当 时中国著名的武术运动员。1966〜1986年,被任命为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带领山 东省武术队一直闯在全国前例,被全国武术界誉为“老大哥”队。1960年,全国曾两次组成中国武术代表团,于海大师随团出 访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年底又随同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访问 了缅甸。1964年后又多次任中国武术代表团教练和队长,出访过 美国、法国、土耳其、摩洛哥、突尼斯、埃及、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 索马里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为 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做出了应有的 贝献。自1980年同现国际武打巨星李连杰共同拍摄了轰动全球的 武打影片《少林寺》开始,陆续参加拍摄了《少林小子》、《南北少 林》、《通天长老》、《长城大决战》、《新少林寺》、《太极宗师》、《黄河 大侠》等近20部电影和电视剧,并担任重要演员和武打设计。通 过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使中华武术真正被世界文化所认同,成为 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为弘扬国粹做出了贡献。1998年,在北京的 中国武协四十年大庆上被授予“中国武术明星”荣誉称号。于海大师为武术事业拼搏近50年来,一直都活跃在武术教育 第一线,从事着武术教学,研究及挖掘整理流失已久的武术遗产等 各项具体工作。苦心研磨各武术门派的精髓,博采贯融并不断推 陈出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拳,如螳螂 拳、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等项目的研究和演练已达到无人能及 的水平,被誉为“武学字典”。他对螳螂拳的研究和发扬,更为中华 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他在国内外武术界宗师级的 权威地位。他以精湛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武术 爱好者的仰慕。为向世界各国热爱武术的有缘人传授正宗的中华 武术,2001年12月率其子(全国武术冠军、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 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于涛)在中国山东威海成立了第一所以武术教 育为主的“于氏武术文化交流中心”,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于海螳螂 拳培训基地”。“武术名家”——王培银 福建福州人,武术家,国际级武术裁判。1964年,毕 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本科,留校任教。历任本校武术队、武术 散手队总教练,培养、训练出数十名优秀教练员以及在全国武术比 赛中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1983年,参加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任 工作组副组长。1984年,获全国武术挖整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988〜1996年,分别任全国武术训练工作调研组、亚运会武术裁 判员训练班教学组、全国散手训练工作调研组、国际武术裁判员训 练班教学组、国际武术推广教材编写组等副组长或组长。现任上 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武术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协 会委员,中国武术科学学会常委,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组成员, 全国武术高级教练员训练班指导组副组长,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 席兼科研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科组副主任,上 海市体育总会会员,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常务理事。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