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祥 沧州市著名武术家,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武术段 位九段。字慕秋,出生于沧州武术世家,其父郭长生,是中国近代 武术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宗师级人物,人称“郭燕子”。郭瑞祥先生作为一代宗师郭长生的次子,自然是“近水楼台先 得月,他自6岁起便随父习武,刀、枪、剑、棍、拳皆得其父亲传。 小瑞祥自幼聪慧,又肯用心钻研,于是郭长生又令瑞祥拜“武状元” 曹晏海为义父,随之又命其拜“大把势”马英图为师。1947年,郭长生推荐瑞祥到中央国术馆附设于天津的国立体 育专科师范学校上学,这里的教师大多是原中央国术馆的教授和 留校学员。瑞祥在学校里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门派传 统武术的精髓,这为他成长为一名博学多能、德高艺精的武术大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年仅15岁的郭瑞祥有一次被6个 彪形大汉围住,企图行劫。郭瑞祥临危不惧,用父亲密授的通臂绝 技“挂拳”、“开门炮”、“鸳鸯脚”,只用几下便将3名歹徒击倒在地, 其余3人见状撒腿就跑。经此一战,郭瑞祥深感家传通臂拳的奥 妙与威力,于是更加勤奋用功,努力继承父亲的全部精功绝技,终 获劈挂、通臂、苗刀、疯魔棍、青萍剑、双头蛇等拳械之真谛,成为 “郭燕子”门下一位出色的继承人。郭瑞祥先后培养了数千名武术人才,其弟子遍布中国及日本、 韩国、美国等地。为了继续弘扬中华武术,郭瑞祥积极参加传统武 术的挖掘、整理和写作工作。1981年以来,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武 术刊物上发表介绍苗刀、通臂拳、劈挂拳、疯魔棍等文章数百篇。他 经过长期钻研,撰写了《苗刀》专著,证明了苗刀原于中国而非日本。“功夫之龙”——李小龙 原名李振藩,乳名细凤,英文名布鲁斯・李(BruceLee)。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身高173 厘米,体重64千克。一代武术宗师、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世界 级武术大师、功夫影帝、功夫电影的开创者、武道哲学的创立者,全 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武打电影演员、世界武道改革先驱者, UFC起源者,之父,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李小龙对中 国电影业的贡献永不磨灭,他在香港的4部半电影,4次打破空前纪 录,其中,《猛龙过江》更是打破全亚洲票房纪录,李小龙随即风靡东 南亚。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总票房达到2. 3亿美金。他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首位 华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李小龙创 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多影迷的武术家世界纪录,全球共 拥有20亿以上的影迷。他将(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美国人称他为 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在美国三藩市诞生,父亲给他起 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名振三藩市。李小龙幼时身体瘦 弱,为使身体强壮,他7岁时便开始练习太极拳。13岁时,李小龙 开始跟随名师叶问学习咏春拳。他先后练习过洪拳、白鹤拳、潭 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岁时,李小龙离开父母、师傅,孤身来到美国,考入华盛顿 州立大学哲学系。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 在研习武术上。196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赛 上,年仅24岁的李小龙横扫所有选手取得桂冠。李小龙热爱武术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 苦练,他的功夫日益娴熟,达到很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种拳术 外,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研习气功和硬功,并 且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 泰国拳等技击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而自创了一种拳 术——截拳道。回到香港的李小龙迎来了他龙腾虎跃的演艺事业。1971年 主演的《唐山大兄》,创下香港自1840年开埠以来的最高电影票房 纪录——310多万元港币。他以他在片中打斗的实战风格一夜间 蹿红整个东南亚,掀起东南亚地区的武术热潮。1972年主演的《精武门》,再创440万元的票房佳绩。“李小 龙式”打斗动作在此片公映后被人们所认可,而他凝视敌人的犀利 眼神和打斗时的怪叫也在此片后成为他的“注册商标”。也是在该 片中,李小龙第一次使用两节棍,并被誉为“李三脚”。李小龙以凌 厉潇洒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双节棍将空手道家们一个个击倒。同年年底,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并任武术指导,全面展现李 小龙电影才华的影片《猛龙过江》刷新《精武门》的票房纪录,首轮 放映便狂售530多万元港币。李小龙在片中的打斗自由不羁,收 放自如,并将其“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猛龙过江》奠定了李小龙国际巨星的地位,那么1973 年与好莱坞合作拍摄的又一部力作《龙争虎斗》则奠定了小龙国际 巨星的超级地位。《龙争虎斗》使李小龙跻身于世界顶尖明星之 列。李小龙也向全世界宣扬了他的哲学思想——“不是思考,而是 一种直觉。”李小龙就是一种直觉,想到了就去做,绝不会去想什么 后果。这一点上,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小龙终于如愿以偿地 实现了使中国演员在好莱坞重要影片中获得主演地位的夙愿,使 美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功夫、重新认识了中国人。1972年深秋,李小龙在完成《猛龙过江》后不久,便开始构思、 投拍新作《死亡游戏》。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准备大展宏图的时 候,却于1973年7月20日在香港骤然离世。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长于香港,在美国读了大学,最后又 回到香港,他就这样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也许是这样的经历使他 最后突破了形式的束缚,创立了“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他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 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 “功夫”(Kung Fu)o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 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欢乐英雄”——成龙 生于香港中西区,祖籍安徽芜湖。又名陈港生、房仕 龙。是大中华地区的影坛巨星,也是国际功夫电影巨星,在大陆和 香港等华人地区具有很高声望与影响。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北京 大学客座教授。曾与元彪、元华、洪金宝共同出演《七小福》,并拜 于占元为师。其所主演的《A计划》、《宝贝计划》、《大兵小将》均 有不俗的演技。他以主演惊险动作电影为主,其中主演的《警察故 事》便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故事片奖。其与周星驰、周润发 并称“双周一成”,意为香港电影票房的保证。当年力捧成龙的香港导演罗维给他取艺名“成龙”,除了希望 他能够有朝一日飞龙在天外,也希望他能成为像李小龙一样成功 的巨星。而成龙也不负众望,先是在20世纪80年代称霸亚洲市 场,20世纪90年代后期更是打入好莱坞,以惊人的票房佳绩,成 为独树一帜的动作喜剧巨星。1961年,成龙进入戏剧学院,随著名的京剧大师于占元学戏。 随着年代的改变,京剧慢慢衰落,成龙和师兄弟们开始给电影当武 师。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属于李小龙的时代,成龙在《精武门》 和《龙争虎斗》中均参与特技演出工作。李小龙去世后,成龙作为 嘉禾选中的李小龙接班人出现在《新精武门》里。嘉禾希望成龙能 成为又一位李小龙,一位让美国人和亚洲人同样认可的功夫明星。 但成龙毕竟不是李小龙,李小龙的电影模式放在他的身上一点都 不合适。成龙决定背离李小龙那种“中国超人”式的风格,他从来 就没有想做第二个李小龙,只想做第一个成龙。他说:“我不要那 么严肃,要活泼一点、好玩一点、搞笑一点,我一定要和李小龙区分 开来。李小龙打斗时爱喊‘哈',那我就喊‘呵'!”《醉拳》使功夫喜 剧模式形成,并从此成为港片的一个潮流,风行多年。成龙是香港电影的一个奇迹,他开创了现代功夫片的潮流,并 成功地打进了美国市场。《尖峰时刻》是成龙在好莱坞主演的第一 部影片,电影公司为成龙量身打造了剧本,并在影片中安排了足以 表现他超凡功夫的动作场面,而且还设计了体现他幽默天才的情 节与对白。2001年的续集更是大卖,让美国人彻底接受这条中国 龙。两部《尖峰时刻》创下的票房收入以及影片在美国观众中的口 碑,足以证明这一点。虽然他的《燕尾服》批评如潮,虽然有些人说他并不是去征服 好莱坞,而是被好莱坞征服,但是无论如何,他用他幽默的肢体语 言,用贴近生活的功夫,受到了好莱坞的肯定。成龙是一个神话。世界上,每当外国人谈起中国文化,肯定会 谈到李小龙、金庸还有成龙。因为,他们是中国功夫的代言人。成 龙将幽默融入武打,用肢体语言演绎幽默,创造出一流而无法克隆 的成龙式的功夫喜剧。成龙对功夫电影是狂热的,他似乎永不知疲倦,有永远旺盛的 精力。他说:“我从来都坚持不用替身的。现在浑身上下都受过 伤:眼眶被打青过,鼻梁、下巴还有腮帮子被打断过,上嘴唇裂过, 双手烧伤过,脖子扭伤过,韧带撕裂过,肋骨和肩膀断过,盆骨和胸 骨脱过臼,虢骨碎过,甚至连脊椎骨都伤过。”除了成龙,似乎再也 找不到一个人可以为电影让自己的身体遭受如此程度的摧残。正 是因为成龙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正是因为他身上那股永不停歇的 旺盛精力,正是因为他依靠不服输的精神创造的电影奇迹,正是因 为他的亲和力,成龙成为北京申奥第一位形象大使。2002年10 月9日,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了一颗属于成龙的星,48岁的成龙是第2 205个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星的人,他成为继李小龙之后第 二个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星星的华人明星。当日,有500人参加了 典礼,好莱坞市将10月4日定名为“成龙日”。
浏览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