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蒿 号乾坤,王曲乡马坡村人,傅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中 国近代颇有名望的武术家。傅振嵩16岁时,本村集资礼聘八卦掌祖师董海川的高徒贾岐 山创办武学社,他想学武而又无钱交学费,只得每天晚上到村东大 庙武场偷学练武。后被发现,曾几次被赶走,但他每晚必至。他这 种顽强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贾老师,允许他免费进场学习。从师9 年,振嵩练就一手耍太极球绝技,双手将20斤重的太极石球抛起 2米多高,然后以胸接住并弹回,再用手接住。走八卦步时他能用 两手将两个石球同时旋转,如走盘之珠,学成武术之后,经常抱打 不平、除恶扬善,乡亲们夸他是“有功夫的勇士”。1920年,傅振嵩弃农从军,在张作霖部下当兵。此间,他在一 次大型武术表演中,先后表演了虎拳、连环掌、八卦旋风刀和八卦 四面大枪,整个表演矫健威武、如龙如虎,深得旅长李景林的赏识, 遂让其担任了武术连连长。1926年,张作霖把武术连调往北平大 帅府担任卫队,并让傅振嵩任卫队长。翌年,傅振嵩请长假离开军 队,与北京的孙禄堂、杨澄甫、李文书、霍殿阁等武术家共同切磋技 艺,精研中华武术。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傅振嵩被聘为八卦掌总教师。 翌年,中国国术馆在南京举办全国国术考试,预赛时,有一选手以 勇猛异常的冲锋拳一口气连胜20多名选手。这时傅振嵩上台应 战,先以八卦掌攻守法对付对方,不分胜负。后以“老僧披衣”之式 将对方摔倒在地。从此,傅振嵩在武术界威名大振,当时《大公报》 编印的《国术名人录》中,将傅誉为“虎将”。1929年,两广国术馆在广州成立,傅振嵩应邀赴广州任教。 联袂南下的还有北方拳师万籁声、顾汝章、耿得海、王少舟,这就是 武林掌故中所说的“五虎下江南”。1930年,傅•振嵩及其长子傅永 辉随张子江率领的武术团赴香港表演了精湛的武艺。傅振嵩注重博采众家之长,陆续创立了傅式初级、中级、高级 太极拳,太极闪电拳和八卦推手等套路,逐步形成了傅家拳刚柔相 济、舒展稳固、灵活轻巧的独特风格。傅式太极拳不仅在国内独树 一帜,享有盛誉,而且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东南亚各国也广为流 行。麦宝婵主持的波士顿中国武术研究所,黄理主持的澳洲中国 武术学校,香港郭运平开办的武术馆,都坚持授傅家拳术。傅振嵩 著有《傅式太极拳》、《斯文体育》等。傅振嵩毕生为发扬中华武术而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广州有 名的老拳师梁日初、马日清、王洪、翟荣基和肇庆市武协主席林朝 珍以及香港八卦掌名师孙宝刚等都是傅振嵩的门徒。“巾帼英雄”——傅淑云 津门人,出生于武术世家。1915年在上海出生,常 有人误认她是上海人。12岁时常在街上看到男孩们习武,在家人 的之持下,踏上了习武之路。1933年,她受到全国第二届国术考 试的影响,萌生了报考中央国术馆的念头,结果一试即中。在中央 国术馆中他学习了陈、杨、马、孙、吴、八卦等6种太极拳,最擅长绵 拳和八卦连环腿。1935年,参加全国第六届国术比赛,获得器械 女子双人冠军。1936年,被挑选为奥运武术表演队。“沱南侠”——韩其昌 籍贯河北省深县,因其早年功夫闻名乡里,又在淖沱 河南,所以曾有绰号“沱南侠”。韩其昌所练之梅花桩起源于明代, 按天干地支分作五式,五式宛如梅花盛开,故称干支五式梅花桩。1917年,韩其昌经李存义介绍到天津,会见了师叔张兆东,并 与师兄弟尚云祥、韩慕侠等名家相识。后又经张兆东推荐到保定 曹银的武术营做了一段时间教官。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全国14 省、有2 000多名武林高手齐聚杭州的“国考”擂台赛,他充分发挥 了梅花桩腿法好的特长,连败数人,最后荣获银樽一座,上刻“赛孟 贲”(孟是战国时齐国英雄,力大无穷,能生拔牛角)。从此,韩其昌 的威名传遍武林,而“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桩”也始为人所识。1932年,韩其昌到了北京。先在志诚中学、师大女附中、贝满 女中教武术。后又成立“北京健族国术研究社”,亲任社长,正式教 授此拳。从此,京都武林中才开始有“落地干支五式梅花桩”的 拳式。“武术名家”——姜容樵 河北沧州人,武术名家,从伯父姜德泰(武进士)学 少林及秘宗拳,后从李存义、张占魁学形意拳、八卦掌。1928年, 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后与徐致一、马步周组成健康实验社。曾 编写《尚武丛书》10部,其中有《写真青萍剑》、《写真形意母拳》、 《写真秘宗拳》等,以后还写成《武侠土人传》。20世纪30年代还 曾担任过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1955年,虽双目失明,仍口述 手划,授徒传艺,出席市体育宫的武术表演,并致力于整理著作。“艺惊德高,兼资文武”——杨松山 武术教育家,工程师。字思齐,回族,山东省济南市 人。幼年师从王丹忱,后从王维翰、马蔚翰等习武。精查、华、洪、 炮、地趟、形意、潭腿、太极等拳术及长短兵器、散手、摔跤、拳击等。 1928年,济南发生“五・三”惨案,日寇占领济南城。他年方22 岁,见中国一青年无端遭日军士兵毒打,遂上前质问。一士兵举枪 刺其心窝,他闪身用手中酒瓶猛击那土兵头部,其怪叫一声,便颓 然倒地,他即跳入壕沟匿去。日军到处搜捕,他潜出城门,又摸到 日军岗哨击毙一敌人。后逃离故乡,辗转到南京,考入南京中央国 术馆。同年,参加南京第一届国术国考,过关斩将,名列优等榜首。1929年执教中央国术馆,时年23岁,为全馆最年轻的教授。1930 年,被中央国术馆理事长冯玉祥将军派往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先 后在东京武道馆、户山步兵学校研习柔道、剑道及军事。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被聘为黄埔军校国术总 教官。军校聘请的外国顾问团中有德国拳击名家培根。培根得知 杨松山武功非凡,执意与其比试,只三个回合便败北。后培根拜他 为师,并带动顾问团其他成员精习中国武术。不久杨松山被聘为 中央国术馆教务处副处长、处长。他协调各门派、拳种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积极钻研中、外技击之异同,试图以科学方 法整理武术遗产,使之成为现代体育项目。杨松山不拘于门户之 见,曾从李景林习武当剑,从马英图习棍法及双手刀法,从朱国禄 习形意拳,从马文奎习摔跤等。20世纪40年代后,常与马凤图切磋技艺及理论、学习通备拳 等。他对武术源流及发展,尤其技术发展方向问题,均有独到见 解。被誉为“艺惊德高,兼资文武:20世纪30年代,曾在国民军 事体育学校任设计师兼总教官。1937年转为职业军人。1949年, 在甘肃河西随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兰州市建筑公 司工程师,仍致力于武术的传授与研究工作,曾任甘肃省武术协会 副主席、顾问等。编有《初级拳单练与对打》、《双手刀法》等教材。 晚年发表过有关中央国术馆的回忆文章。“武当剑仙''——李景林字芳宸,号“广古川”,河北省枣强县人。幼承父艺, 从学技击,在家乡习燕青门及二郎门等武术。少年人奉天的“育字 军”(清朝办在沈阳的学生军校)。因他聪颖及武术基础好,受到军 中“管带”(清朝军官的职称)宋唯一的喜爱。宋唯一是武当丹派一 位剑侠,对李景林单传密授了武当剑法。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育 字军”解散,师徒从此各奔前程。1931〜1944年,分别有《武当剑法大要》和《武当剑法笔记》两 部专著问世。其重要价值在于向今人提供了当时(即时1930前 后)武当剑体系的内容与风貌。李景林曾为该书亲笔题词:“练剑 之要身如游龙,切忌停滞。习之日久,身与剑合,剑与神合,于无剑 处,处处皆剑,能知此义,则尽道矣。李景林到济南后,即宣布“山东国术馆”成立。李景林大力普 及推广根据武当剑单练套路创编的有实用价值的多种对练剑法套 路,如武当对剑、活步对剑、散剑法等,对武当剑术的发展和提高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景林有很多门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当代武坛 名宿和武当剑术家。王恩盛的老师、孟晓峰先生与李景林为旧时 相识,亦师亦友,在济南向李景林学得此剑。在此期间从其学艺者 还有郝家俊、万籁声、李天骥等人。1931年12月3日,因突患痢疾,在济南病故,年仅47岁。生 前友好邹声远曾有诗云:“龙泉之尺鬼神惊,起舞寒光耀眼明,君家 绝技应无各,传与群美后代光。”李景林先生一生戎马生涯而致力 于中华武学,堪称楷模。李景林在上海、杭州的3年多时间中,为国术发展做了很多工 作。他提倡全民国术化,国术能强身强国强种强族,强化振兴民族 精神,促使蒋介石成立“中央国术馆”;举办世纪之最的全国打擂比 赛,即“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林公开历来秘传的武当佥h武当剑术 是道家内部代代秘传单授的,是国术中的奇葩,传至李景林为第十 代,从他手里开始向社会公开,隐迹已久的剑法重现武坛,这是震 惊国术界的天大之事,公开传授的是“武当对剑”,由亲随徒弟杨奎 山代师具体教学传授。李景林“于无剑处,处处皆剑”的纵横飘忽, 出手如闪电,运剑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完全征服了国术界。使得 早已闻名奉军和东北地区的“神剑李”、“剑侠李”和“飞剑李”等神 化美称又纷至沓来,使李景林成为震惊武林的叱咤风云人物。

浏览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