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 名峪生,河北深县马庄人,清朝末年的一位武术名 家。郭云深幼年习练拳术,后拜能然先生为师,昼夜练习数十年, 深得形意拳之精义。郭12年后艺成。后来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 官司,被关进监牢,狱中仍苦练功夫,由于项上有初口,脚上有铁铐的 缘故,练就了只能迈出半步的绝技——半步崩拳,后来郭云深名扬 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1877年(光绪三年)设 教西陵,曾在宗室等地任教,以后游访南北,阅历颇多。郭云深在当时武术界很有声望。他的练拳,静如泰山,动如飞 鸟。如遇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不管对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 之。有一次,郭云深想试试自己的功夫,让5个壮士各持一木棍, 其一端顶住郭云深的腹部,郭云深一转腰,将5人打出一丈开外。 郭云深的名声甚嚣尘上,当然有人不服,河北正安县有个绰号叫“鬼八卦”的焦洛夫曾用杆子战胜大枪刘德宽而闻名遐迩,就对郭 云深很不服气,并前来与郭云深较量。交手仅一个回合,焦洛夫就 被打倒在地,遂闭门不出,终日琢磨破解崩拳之法。一天,他从庖 丁刀切萝卜中悟出砍法可破崩拳,于是苦练多年,直到掌力将碗口 粗的白蜡杆一格即断后,这才又邀郭云深较量。对于3年之后的重会,郭云深知道焦功夫必然大进。只见他 嘿嘿冷笑一声,喝道:“鬼子焦,看拳。"人还是那个人,拳还是那个 拳,可怜焦洛夫3年的卧薪尝胆,仍然难以阻挡这疾愈迅雷的攻 势。他虽然如庖丁解牛般挥动双臂施展烂熟于胸的砍法破解崩 拳,但他砍向郭云深的手刀,一与攻来的崩拳相交,就如同波涛汹 涌的巨浪扑向铜墙铁壁,“啜”的一声闷响,犹如山墙倒塌,焦洛夫 再次坐在地上。焦洛夫屡与高手较技,可说未有败绩,此番两次栽 在郭云深手上,仍是心有不甘,总觉得自己苦练的“砍法”似乎缺少 点东西,便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想出一招,于是,他又邀郭云深 比试。二人搭手进招,郭云深再以崩拳进击,只见焦洛夫这次施展砍 法不是向下,而是小臂上挑。郭云深隐然一惊,急变崩拳为化劲卸 掉了对方的上挑之力。焦洛夫只微微一愣神,就觉一股惊涛拍岸 般的崩拳又一次打在胸上,他第三次扑翻在地。焦洛夫不仅喟然 长叹「好崩拳!”他挽起胳膊上的衣袖,露出绑着的利刃,欲在对方 崩拳打来,挑断其臂,可是郭云深的半步崩拳实在出神入化,方使 其谋算落空。从此,郭云深以半步崩拳三胜“鬼八卦”焦洛夫的事 迹不胫而走。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又熟读兵书,对形意拳 理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总结,遗著有《能说形意拳经》一书。对 形意拳理论的论述,其要点如下「形意拳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 夫,三种练法。三层道理是: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 虚。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种练法是:明劲,暗 劲,化劲。”郭云深在论述形意拳理论时,特别强调桩功,指出三体 式(形意拳基本桩法)为万形之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后人学习形意 拳有着重要的帮助。郭云深在北方数省教授学生多人,晚年隐居 乡间,七十余岁而终。“霍氏八极拳创始人”——霍殿阁 字秀亭,八极门第六代宗师,直隶沧县南小集人,职 业武师。霍殿阁的家乡沧县小集有个姓张的,跟南皮状元府的“南 皮张”张之万、张之洞是本家。张家请武师教子练武强身,聘请宋 村“抄白虎子”李五爷教飘洒拳。李五爷轻功好、动作快,习武之 余,让徒弟拿扫帚扑他,扫帚一扑,李五爷就蹦到小房上了。14岁 的霍殿阁和几个小伙伴陪张家子弟练武,学得二郎拳、三十六拳、 四郎宽拳、溜腿架等,轻功也有一定基础。李五爷教了两年,把“神 枪李”书文推荐给张家,“神枪李”书文遂被聘到小集教拳。16岁 的霍殿阁又随“神枪李”习八极拳、六合大枪等技艺。霍殿阁天资 颖慧,又练习刻苦,一段时间后,就在众多的小伙伴中脱颖而出,深 得“神枪”李书文偏爱,遂收为入室弟子。霍殿阁曾为清朝末代皇 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兼护卫,1932年携侄霍庆云等人随溥仪到东 北,在东北的八极拳传人较多。“江南第一脚”——刘百川 安徽六安县十里勾人,自幼习武,个性刚勇,得少林 高僧杨澄云秘传,武艺精进,中过武举。中年走镖关外。曾游香 港,以子母鸳鸯连环腿击败英国大力士。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场,亲 书“尚武精神”横匾一额,嘉惠他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壮举。刘百川体格剽悍,魁梧健壮。他的武术源流,属于北派少林罗 汉门,杨澄云传刘百川小罗汉和罗汉神打,即内八腿、外八腿、内八 锤、外八锤、明八打、暗八打。刘百川得其精髓,身手非凡,尤其擅长腿法,出脚时快如飓风,猛如闪电,能轻易折断碗口粗的树杆,与 人交手,往往在须臾间踢倒对方。故有“江南第一脚”之称。刘百川不但武功超卓,而且重义气、讲武德,为世人所推重。 老和尚正是看到刘百川正直任侠,才把一身武艺传授给他。还赠 他一条钢鞭、一把单刀,嘱咐他遵守少林戒律,做个正派的人。刘 百川始终没有违反师训。刘逝世于1964年,享年94岁。“黄面虎”——霍元甲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迷踪拳大师。字俊卿,绰号 “黄面虎”。祖籍河北东光,世居静海(今属天津市)。出身武术世 家,父亲恩第便是一位性情慷慨、喜好交游之人,精祖传秘宗拳,名 闻大江南北,人称“霍二爷”,以保镖为业。霍元甲幼年体弱,据说他12岁时和邻居七八岁的孩子玩打斗 较力,大输。父亲考虑他学武不成,见他资质甚高,便希望他能够 在“文”上有所造诣。可霍元甲偏偏自己立下志向,要学武图强。 每天他都偷偷潜伏在枣林中偷看父亲向兄弟传授技艺,并细心揣 摩,披星戴月,苦练不辍。父亲知道后严厉斥责他,霍元甲当即表 示:“我绝不和别人比武,绝不丢霍家面子J面对霍元甲习武图强 的坚定志向,父亲没有理由不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从此允许他与兄 弟们一道练武。经过十余年的苦练,霍元甲后来居上,功夫大进, 技艺超过同辈,尽得七代相传的秘宗拳精髓。在继承自家功夫的 基础之上,他更多方访贤问道,集百家之长,汇各派之精华,将秘宗 拳发展为迷踪拳。1890年(光绪十六年)秋天,有来自河南的武林高手杜先生闻 霍元甲父亲之名前来拜访,希望能够与霍父较量比试。父亲先让 霍元甲的弟弟霍元卿与之较量,结果弟弟技不如人,饮恨败北。正 当父亲准备亲自出马之时,霍元甲说:“我来陪客人走几合。''声落 交手,杜顷刻倒地。从此,霍元甲在家乡一带名声大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霍元甲到天津卖柴,遭盘剥者十多 人持械围攻,他奋力挥起扁担,逐一破之,大快人心。此后,落脚天 津谋生,成为怀庆药栈掌柜。因为他可以单肩担走数百斤药担,又 可以一脚踢开大石滚子,被人们尊称为“霍大力士”。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霍元甲痛斥到天津卖艺的俄国力 土,一雪“东亚病夫”之耻。1909年(宣统元年),英国力士奥皮音在上海挑衅摆擂,污辱 中华民族。霍元甲应上海武友之邀,南下上海滩与奥皮音相约比 武,同时以中英文刊登广告称:“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 国‘中之‘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专收外国大力土,虽有 钢筋铁骨,无所惴焉……”英国力士奥皮音对霍元甲之威名早有耳 闻,未敢交手便悄然逃跑。不久又有自称东海、海门两师徒要求登 台较技,霍元甲再三谦避,并以“余来沪与民族较长短,不与同胞自 残”相劝。该二人不从,执意比试,后大败而归。霍元甲不仅武功卓绝,而且知书达理,敦厚谦恭,主张“天下武 林是一家”,力斥好勇斗狠,力排门户之见,深得中国武林人士称 赞。后来在虹口的日本技击馆,又有旅居上海的日本武土向霍元 甲挑战摔跤,霍元甲连挫劲敌,在上海滩声威大盛。霍元甲于是决定在上海滩传授武艺,发扬尚武、精武精神,在 上海武术界名流陈其美、陈公哲等的支持下,于闸北黄家宅创立 “中国精武体操学校”。孙中山盛赞他“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 可”的理念,亲笔写下“尚武精神”的匾额相赠。霍元甲亲任主任教 师,刘振声任教师,传授十二路潭腿等武技。数月后,霍元甲病逝。第二年,陈公哲等在原精武体操学校基础上改组成立精武体 育会,奉霍元甲为该会创始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精武会在 国内8省及南洋11埠建立分会43处,会员超过40万人。“万里长城永不倒”。随着众多影视作品的再现,霍元甲已经 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尚武精神和精武正气的集中代表。他一雪中国人东亚病夫的耻辱,将爱国强种的誓言坚持到底。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