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身心一体”,“身心合一”的我国古代体育养生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闪烁着不朽的 光辉。挖掘我国传统养生文化宝库,结合现代体育锻炼工具,科学系统地指导人民群众选择 适宜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运动方式,对于提高健康素质,强身祛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体育养生中“运动处方”的深刻内涵
表现我国古代生理学、医学、养生学等方面的最早经典性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我 国医学有关人体生命的理论体系基础,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强调锻炼养生的重要 性,提出了极为可贵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强调健康、预防疾病的 观点。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和源泉,它是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的反映, 保证气血营运的顺畅。《黄帝内经》把人体分为许多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应用阴阳对立统一的 矛盾运动来认识或解释气血营运的生理化过程,衡定正常或异常的生理状态。华佗在这一思想 基础上,结合其医疗实践,明确提出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极耳”的身体锻炼原则,用以指 导养生实践。华佗还透漏出用“汗出”的生理现象与“身体轻快”的自我感受来把握《黄帝内经》 所说的“圣变”,控制自身运动的量与强度。《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在阴阳五行图 式的基础上,总结丰富的医疗、养生的实践,形成了我国古代人体科学的理论模式。另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吕氏春秋》的养生思想最可宝贵地指出了以运动养生的概念, 提出“动”对养生有更为普遍、积极的意义。它非常可贵地论述了由于缺乏运动所引起的一系 列疾病,说明了“不动”的危害性,主张靠积极的运动来增进健康,因而认为“巫医毒药逐除治 之,故古人贱之也,为其末也。“(《尽数》)指出靠服药治病不是维护健康的好方法。秦汉时期导引术的发展已具有较为具体的身体锻炼理论和自我测量原则。华佗《五禽戏》 的问世,标志着导引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五禽戏》突破了单一疗疾手段的局限,其功 能发展为“兼利蹄足”,具有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的重要作川。同时,《五禽戏》加大了动作幅 度与运动强度,突破了传统导弓I法“导气以和,引体令柔”的原则。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导引发展的重要阶段,代表人物之一葛洪的导引方法不拘泥于传 统的导引术势,“不在于立名众物”,“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跳躅,或徐步, 或吟,或思,皆导引也。’’(见《抱朴子别旨》)对于导引的时间,也主张“不必每晨为之,但 觉身有不理则行之。葛洪的养生观念还提出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伤损身体的各种因素,甚至提 出了一系列防“伤”的措施和方法。隋唐时期的孙思邈在注重“养心”(即精神修养)的同时,以“流水不腐,户枢不端”为例, 极力主张适度的运动。他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小劳”就是 根据身体情况量力而动,以不"大疲''为限度。另外,饭后摩腹、行步是孙思邈从实践中积累 总结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宋代编制的“八段锦''是呈套健身体操。动作简便易行,包括了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完全 符合徒手体操的编制原则,说明了 700年前的宋代,已从实践中认识体操健身的作用及方法, 一直流传至今。明、清是我国古代养生学发展得以完善和系统的时期,许多养生著作得以研 究和整理,发挥精华,其崇尚的导引术继承了唐、宋养生精华,是各种锻炼方法的综合,提 高了身体锻炼的简便性和功效。“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都不断被加以简化,从身体锻 炼的需要出发,很多人都创编了适合自己的锻炼法,促使各种导引法的发展。清代流行的太 极拳,从形式上来说具有技击的特色,但从其主旨来说,其创编目的是为了健身,是我国古 代导引术的结晶。
二、导引养生之功能
“导弓I”是一种以肢体活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运动方式,其产生及发展的基本指导思 想,是认为运动能够强身祛病,《吕氏春秋・尽数》首次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个基本思想,认为“流 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以后华佗在总结前 人健身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时,对这个基本思想又做了进一步阐明。以后凡是提 出导引的人,特别是一些医家,无不以此为依据。到了清初,著名的学者兼医生的颜元,针 对宋、明理学加主静论的流弊,更大声疾呼:“养身莫善于习动' ”常动则筋骨疏,气脉舒”, “一身动则一身强”(《颜习斋言行录》),并亲身进行体育实践,这一点在《体育之研究》中已 予以充分肯定。但从我国流传下来的大量导引文献来看,我国古代导引并不限于防治疾病, 实际上是融祛病、健身和壮力于一身的自我体育,具有祛病、健身、壮力等多种功能和方法。
(一)导引的祛病功能
国外曾有人把我国古代“导弓F这个术语译为medical gymnastics,即医疗体育或医疗体操, 古代的导引确实有共同之处,特别是医用导引,与现代的医疗体育基本上是同一件事。这类 导引是针对身体一定部位病痛或按一定脏腑、器官保健的需要而编制的,其术式多数针对性 较强,因此也可以称为医疗体育。
(二)导引之健身功能
《庄子・刻意》中所说的“为寿而已矣”,华佗所说的“以求难老”,均是指健身导引养生的 功能。这类导引大多模仿动物的自然活动并与呼吸吐纳相结合。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说: “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这种模仿动物自然活动的导引术式,后来经华佗整合 而成为“五禽戏”。故现在有学者把这类导引术式称为“五禽戏系统”。五禽戏系统并不针对具 体病症或一定脏腑、器官保健的需要,而是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具有健身操的性质。
(三)导引之壮力功能
这类导引养生的特点是术式和动作要求强劲有力,刚中有柔,动中有静。这类导引据文 献记载,来自释家。如唐代以后流行的“婆罗门导引卜二法''及"十八罗汉导引”,明代开始流 行的“易筋经十二势''等均有这些特点。《易筋经》说:“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又说: “坚而不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呈万劫不化之身,方 是金刚之体矣。“可以看出,这类导引是用于壮力的。
三、心理养生方法
在我国古代养生采用的心理养生方法概括起来为心理修炼、心理调摄、心理治疗二大类。
(一)心理修炼
心理修炼主要包括道家所说的“存想”、“存思”、"意守''、“意导”、“内视”、“内观”以及内 丹功中的“炼神还虚工 其功效主要是集中精神,排除干扰,诱发生机,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以增强内脏功能。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中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 M,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苏轼所说之法中,“内观五脏”,“次想心为炎火”、“闭目内观”,都是运用心理修炼。
(二)心理调摄
古代各派养生家都强调和提倡心理调摄的健身养生方法。心理调摄也就是“调心”、”调 神”。心理调摄的方法,首要是“独立守神力 就是使自身的精神、心理处于能动的积极状态, 对各种内外刺激能做出积极的心理应对,以保持心理平衡。其次是恬愉自得,就是使人的心 境经常处与恬愉和满足状态。另外,心理调摄中还强调“调于四时”。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 汉初竹筒《引书》中,首段就指出养生要“调于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彭 祖之道也。”“四时调摄”的含义除了强调饮食起居的生活节律要和养生与春生、夏长、秋收、 冬臧的阴阳变化节律相适应外,其中特别强调“调神”,就是养生者在精神上要注意与天气四 时变化相适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三)心理治疗
我国古代养生家和医家常使用一些心理学方法,达到祛病强身之目的。具体方法很多, 如祝由治疗(祝说病由,言病有所偏,则气有所病,治以所胜,和以所生)、言语开导治疗、 激情刺激治疗、气功治疗等。气功疗法不仅能治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 哮喘、偏头痛等,也是各种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有效的疗法。总之,心病须用“心药” 医,此即心理治疗也。
四、古代体育养生方法给现代运动处方的启示
(一)现代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概念是由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来的。1960年日本猪饲 道夫教授首先使用此术语。I960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确 认。近200多年,西方国家对于心肌梗塞病人是静养好,还是运动好? 一直争论不休,直到 20世纪40年代运动疗法才占了上风。Goldwater运用有限制的定量运动,使60%〜70%的心 肌梗塞后病人恢复了工作,逐渐改变了医生与病人对运动的态度。20世纪50年代将冠心病 的运动疗法发展成为运动处方的形式,并可用做二级预防及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如今, 它已发展成为指导群众体育锻炼和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的方法。现代运动处方仅有短短40年的历史。我国对于运动处方的推广和应用也只有10余年的 历史,已在应用运动处方治疗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等资料有不少临床报道。现代运动处 方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三类:即竞技训练运动处方;预防保健运动处方;临床治疗运动处方。 一个完整的运动处方一般包括运动目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注意 事项等内容。
浏览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