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 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 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 家军”。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 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重诸营,边境得以 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 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并有《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戚继光不仅能够领兵打仗,也 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武术家、兵器制造家。戚继光是中国近代 真正的武圣,冷兵器火器的制作操作、拳法刀法的创建使用、阵法 练法的改革创新、无与伦比的战绩,可以说,功绩卓著,是中国传统 武将的智慧与风范的集大成者。其带兵之才,变革之法,武器之 精,为将风范,更是无出其右。戚继光于1561年秋在台州编著的 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有“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步 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当时著名的拳种,而无少林 拳,只载有“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俞大猷 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 头村人,生于弘治十六年,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 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俞 大猷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47年,时而受重用,名声 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本 邑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 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 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明史・俞大猷传》日:“大猷负奇志”, “忠诚许国,老而弥笃:俞大猷和戚继光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丰 富了遗留在福建的少林拳(现称南拳),突显与河南少林拳之差异。 他传下荆楚长剑、杨家枪混合而成之俞家棍法,编写了《剑经》,详 言棍法要义,授予各兵将,在抗倭战争中,连战皆捷。《剑经》成于 1557年,俞大猷将《剑经》与《兵法发微》,连同他的老师赵本学所著 的《韬铃内外编》,合辑成为《续武经总要》。《剑经》实际上是讲棍法 及长兵器的用法,内容包括“剑(棍”'、“射”、“阵”三法。俞认为“棍 为艺中魁首”,强调随时以“奇正相生”的变化,以静制动,后发而先 至,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突击,打他第二下”「刚在他 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戚继光称赞《剑经》: “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太极理论冢'——王宗岳 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 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的《太极拳论》,被视为太 极拳经典理论著。另著有《阴符枪谱》等。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 甥李亦畲1867年写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 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 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 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 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 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 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 记载。"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明代著名武艺家、抗倭女英雄。原名苓瓦氏,壮 族,广西归顺县(今靖西县)人。髯龄读诗文,喜习武,初练祖传壮 拳。明正德七年(1512年)与其夫士官岑猛广招武林名师研习武 功,博采众长,革新、充实古壮拳技艺。精熟刀、剑、枪、狼牙棒、盾、 弓弩、飞镖等壮械,尤擅双刀。明末名士、著名武艺家吴殳写有《双 刀歌》,赞瓦氏夫人出神入化的刀法。瓦氏还将传统壮械结合阵法 发挥实用。胡宗宪著《筹海图编》载,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等名将也仿效 她,“演其技艺,习其劲捷”。瓦氏干练多智谋,且善兵略。嘉靖六 年(1527年),夫及子邦彦相继去世,她亲摄州政,治绩卓著,内外 凛然。次年,交趾(今越南)趁机入侵,其象队被瓦氏飞镖阵击溃于 湖润边界。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奉明王诏,亲率士卒6 000余众,赴 江浙一带抗御倭寇,驻守金石卫(今上海境内),受总兵俞大猷管 辖。她治军严明,士卒奋勇争先,其军成为抗倭大军中的一支劲 旅。次年,于苏州盛墩战役杀敌4 000余人,刀砍倭酋首级,于阵中跑马示众;还创王江泾(今浙江省嘉兴以北)大捷,在各军协同作 战中,聚歼倭寇3 000余众;不久又取得陆泾坝之捷,斩获倭首级 300余,焚倭船30余艘,扭转了抗倭战局。每战瓦氏均身先土卒, 所向披靡。参战数月,屡建奇功,威名大振,江南人传颂“花瓦家, 能杀倭”,称其为“石柱女将军”。明廷诏封她为“二品夫人”。后因 积劳成疾,回归故里,旋卒于田州府衙。其双刀法传“天都(今安徽 省歙县)少侠”、明末武艺家项元池,项又传吴殳,从而使壮拳技艺 得以传入江浙一带。“柔道鼻祖”——陈元赞明代杭州(今属浙江)人。字义都,号芝山、升庵、既 白山人。他是中国明清之际杰出学者,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 贡献。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 甥李亦畲1867年写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 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 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 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 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 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陈元赞幼年好学,通诗文、书法、绘画、建筑、制陶及医术。 27岁,入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术和制陶术,并负责管理寺内陶 器、药材,对医药、针灸、气功、食疗都颇有研究。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东渡日本,在日流寓52年,先后寄居长崎、江户、名古 屋等地,与各阶层、各行业人士广泛交往。在文学上,陈元赞将中 国公安派文学主张和创作在日本传播,对日本文学革新起积极作 用。在武术上,于宽文三年(1626年)前后居国昌寺创编柔道,传 授给武土福野正胜、三浦义辰、矶贝次郎,以后三人各形成流派,使 柔道传遍日本,陈元赞被日本人奉为“柔道鼻祖”。后受聘于藩主 德川义直及其长子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为幕宾,教授书法、诗文, 继而主持、传授烧窑制陶技艺。其陶法精致,独具风格,称“元赞 烧”,尤以茶器为上品,对日本茶道有深远影响。陈元赞还为萩津长 门藩主毛利辉元太守撰《长门国志》,保存了中世纪本州西部政治、 经济、社会、地理、民俗资料,传播了中国方志学。陈元赞还在日本 广泛行医,传播丹溪学说,颇受日本人士欢迎和钦佩,被日本学术界 誉为“介绍中国文化之功劳者: 陈元赞在日本著作甚丰,有《虎林 诗人集》、《既白山人集》、《升庵诗话》、《老子经通考》、《元元唱和集》、 《陈元赞书牍》等。陈元赞崇尚民族气节,在异乡不忘祖国,多次题 款自署“大明武林”人,并以故乡余杭芝山、既白山取号。“形意名家”——马学礼马学礼河南洛阳人、回族。河南派形意拳的开山祖师。马 学礼年少时曾习查拳,得知姬际可心意六合拳拳法的神妙,但因为 姬传艺十分保守,故马假装哑巴,混入姬家做仆人,偷学其武功3 年。一次练拳时被姬发觉。马双膝跪地,并自述来历及偷拳经过。 姬嘉许其志,并把其拳法的要诀悉数传授。马成为姬氏武术的真 传弟子,尽得其技之精髓。马学礼艺成后回河南,当时清统治者的 民族分化政策令回、汉两族矛盾不断,所以回族的心意六合拳不会 授武于汉人,只传给回民。马学礼的弟子中得其髓者有马三元、张 志诚、马兴,三人均为回族。“自后,张志诚传鲁山李政;李政传鲁 山买壮图;买壮图传长安安大庆,以及袁凤仪、尚学礼等”,从而形 成了河南派心意六合拳之源流。
浏览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