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根即是无根,无根即是有根。” 一个平底的茶杯有根,一个圆球无根。如 果根的作用是稳定的话,圆球八面圆转而不倒,所以无根反如有根般稳定。茶 杯的稳定有范围的限制,超出范围便如无根般倒下。太极拳舍己从人,根是活 根,是“无根之根”。

“有向无向,无向有向。”以打手(推手)而言,如果往一个方向进攻,对 方很容易化掉进攻的方向。但如果掌握了 “八门五步”进攻时把身体作圆体全 面放大,对方因为你不是单一方向,无从走化。全方位是无向的,太极拳采用 全方位开合,是“无向之向”。

“不中乃中,中乃不中”中正安舒乃太极拳之“体”,但在用时一定要偏。因 为是顺地心吸力的,故同时也一定要沉,这叫“偏沉则随” 。设对方从上、下、左、右 任何一方向你进攻,试图破坏你的中心。你一定要顺着对方进攻的方向,用负 负得正、动态平衡的道理,在不中正求中正。这时你的身体看斜而不正的,实 际上是平衡的、中正的,这叫做“斜中正”。如果错误地用力顶住对方来力来 维持中正,因为中心受力,一定不中正安舒,终至失去中正。

“有力者无力,无力者有力(能量)。”太极拳以“不用力”为最有效率的 方式调动能量。能量的最大来源是地心吸力,即自身重量及对方的力量和体重。自 己用力,就不能很好地借地心吸力和来力,而且容易被对方利用。太极拳全身 松沉,饱满开张,不用力就能顺利地利用地心吸力(即自重量)。而用力者反而 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太极拳是“无力打有力”。

太极拳这种“有无界”的思辨方式,称为“太极思维”。是讲阴阳的辩证 关系,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即是阳,阳 即是阴”。阴阳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说阴阳之间还含有“中”的存在。这个隐 而不显、客观存在维系于阴 生生不息之'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拳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有人把“动静之机” 一句删去,则不智之甚。因为此 乃是自然界(即万有世界)化生、对待、流行的三大规律之一。“太极者,无极 而生”讲的是“无生有”的“化生”道理。“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是讲由“化生” 而带来的“流行”和“对待”的道理。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分割的。谱中“动 静之机”和“阴阳相济”同样讲的是“中”和流动的道理。即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 中有灭、灭中有生,有、无、生、灭地流变。如果没有流变,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了。

世界是不会凝住的,永远是动态的。太极讲的是阴阳,然有“阴、阳”必 有“中”。流行的道理是既不常住于“阴”,又不常住于“阳”,也不常住于 “中”,而是“无常”地流行于“阴、阳、中”三者之间。有“无常”才有“常”。同 样地这“阴阳之母”的太极也必须由“动静之机”来维持。犹如人体内细胞不 断地新陈代谢的“无常”,才能维持我们每个人的“常”。由于每个人生灭、灭 生的“无常”,才能维持人类长时期地存在。这就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的道理。也是本文所提及“无根之根、不中之中、有即无、无即有”的“有无界” 的道理一样,是太极的深层内涵。唯其如此,所以太极拳要仿效水、风、气体,练 成流动不居的松柔之体。使对方固体之力“触之即散”,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 (因为作用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那么这个作用力就等于零),反而变为一股“合 之即拢”的冲击流动能量,回馈于自身。所以清代太极拳名手杨禄禅,除了 “杨 无敌”、“杨搬拦”之外,更有一个绰号叫“软十三”(即练八门五步柔拳者)。江 湖上称作“软十三不敢沾”。就是说_旦沾惹上了就会进无门退无路,动弹不得,任 其摆布了。

以上讲的是“常”和“非常”,“有”和“无”的道理,非常粗浅。学习 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学者不管从哪一派太极拳入门,都不能以学会拳 架为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实质,并有所改进和提高,而对拳术有 所贡献。

太极拳至高深境界是“无为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生什么心,我 生什么法,心灭则法灭,也就是《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如 按佛家《金刚经》的说法,最 后还得加一句“我说真法,即非真法,是名真法”,通过双 重否定,意即“道法自然”,回归到自然境界中去了。此外哲 学上的“无”,不等于绝对的“零”,而是“隐”。是“隐而未显”的意思,这也是必须明白的。

王先生所说的这些,其实也就是带禅佛(“庄禅”)色彩的整个中国文化 的特征。笔者以为,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一 定意义上是一种“以虚求实”的文化。在这里,“虚”是手段,“实”是目的;所 谓“认认真真搞形式、严严肃肃走过场”,“阳奉阴违、阴奉阳违”,“挂羊头来卖 狗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虚晃一枪”表面功夫背后,是“如假包换”的 个人实惠。这跟“以实求虚”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的手段往往 是“实”的,目的则往往是“虚”的:他们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证分析、试验探 测、逻辑推演,去追求什么绝对、普遍、纯粹、永恒、真理、正义、不朽、上 帝等虚无飘渺的东西。中国式的“以虚求实”,往积极方面的发展,可以形成 极为高明的个人技巧;但在消极方面的发展,则有可能妨碍社会整体的进行。所 以有人比喻说,太极拳作为个人技击技术,确实相当高明;但在社会工作上,也 人人来个“太极推手”,事事都“张网设套”、“引进落空”而让别人总是“有力 不得力”和“有力无处使”,那整个中国便将是“一盘散沙”。

(二)人道:性情志趣

任何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都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太极拳作为一种操 作技术,是围绕人的内外各种需要和满足而展开和升华的。其所遵循“天道” 的客观规律,也是要通过“人道”的主体规定而体现出来并加以评价的。我们 的古人认为:“天道”的阴阳、有无,本于“无极”或“太极”本身的不断演 化,“人道”的性情、志趣,则本于“天命”或“天理”的具体流行;而这“无 极”、“太极”跟“天命”、“天理”,在实质上又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性 情志趣是融入人类生命体内那“天理”的自然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方 面基于“无极”、“太极”的“理一分殊”而“格物致知”,用精神“内向运 动”来把握普遍性的“天理”;而另一方面则又基于“气化万物”而“身体力 行”,让精神“外向运动”去“践履笃行”实施内在的道德律令。这也是一种“双 向的运动”,但它跟西方人所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双 向运动”意味又刚好相反。中 内后外”,而西方式的“双 把握武术文化的本质特征,本

道”相应的“人道”范畴,引入“目的意义”的价值坐标,简要探讨“人道” 关于性情志趣的若干历史规定,即人类生命意义的社会表现问题。


  1. 关于性情

  2. 中国文化中“性情”两字,主要是用以描述人的禀性和气质。《易•乾》: “利贞者,性情也。”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 也。”汉字中的性情均从竖心旁,主要是用以标志人的本质(或本性)、人的 情感及其关系的一对心性论亦即人生论范畴。这里所谓的“性”,字义上“从 心从生”,是指“生而具于心者”或“心之所生者”,哲学上用以表示人的本 性或本质,说明人区别于动物的质的规定,因而同时是一个内在的价值范畴; 而这里所谓的“情”,则是指人的情感,即所谓“喜怒哀乐之谓情”。“情为 心之动”,它是人的本性与外物相接而表现出来的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和 喜、怒、哀、乐、惧、爱、恶、欲等多种情感反应,是人的价值取向之外部表现。


中国文化探讨问题的视角,偏于主体性的“情”而不是对象化的“理”。由 此对于性情的研究,历来便是中国哲学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它反映了主体对 于“自身本性”的研究,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自觉。

浏览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