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成为取悦诸侯、求赏谋生的专业演员了:“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 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孔子的父亲叔梁蛇双手托住城门的力技,与他参加同一攻伐倡国战役的那两位武士狄质弥 的舞轮、秦堇父的爬布,就是汉代兴盛的杂技“扛鼎”、“舞轮”和“缘绳”之先河。这些先秦 武士实际就是这些技艺的创造者。至今仍活跃在杂坛上的马戏,是杂技动物戏的中心节目。这些都是武士们骑御之技的必然 发展。从车战到骑战的演变中,也发展了养马和驯马的技术。《诗经•鲁颂•马问》中提到的名 马有“皇、骊、黄、雅、骐、骆、鱼”等达十六种之多,还出现了善于相马之士如伯乐那样的 人物。古时武术和杂技经常交融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叉”就是由武术器械演化而来。落魄潦倒的武林人物,常常流落江湖。打拳卖艺和跑马卖解常常是武士们谋生 的手段。杂技艺术行中也有许多武艺高超的人物,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有益作用, 有的还成为反抗官府、发动和组织人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如参加了明末李白成起义大军的著名 女将领红娘子,就是位武艺高强的走绳杂技艺人。清代康熙年间山西太原的陈四,既是武术家 又是杂技艺人。他领导的起义者,都是武艺高强的人物,虽只有六十几人,却在九年之问,从 山西进湖广,又从湖广直到云南,辗转大半个中国。乾隆年间,山东农民起义的女将乌三娘, 也是位武艺高强的杂技艺人。白莲教的起义领袖王聪儿更是剑法高强的杂技艺人,她所领导的 起义,震动朝野。20世纪80年代的得奖长篇小说《白衣侠女》就是根据王聪儿的史迹创作的一 部传奇小说。义和团运动中的杰出女将翠云娘也是深通武术的杂技艺人。长篇小说《红灯照》 就是表现她们的文学作品。那些身怀绝技、浪迹江湖、技艺双全的杂技艺人对武术的贡献是非常深远的。至于传统武 术的训练方法,自然也为杂技所运用。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正是武与技共通的训 练原则。中国武术的硬功和柔术常常被杂技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节日,至今活跃在舞台上。中国戏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杂技,并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 世界声誉。中国戏法不同于魔术,魔术的机关一般隐蔽在后面,只能三面看,不能后面瞧。中 国戏法由于千百年来街头巷尾的演出,观众四面围观,一件长袍,罩住了所有的秘密,因此演 古彩戏法的演员必须有深厚的武功技巧,特别是腰功和手法。戏法是变幻的艺术,巧手灵变,全在十指,国际魔术界公认的中国戏法的典型佳作是《仙 人摘豆》和《巧结连环》两个节目。表演艺术的高低,全在手上的技巧。中国戏法,讲究手、 眼、身、法、步五字诀,古彩戏法演员要从身上变出体积大于自己两三倍、重量达50多千克的 东西,又大都是些光滑的瓷器、玻璃缸之类,有的还要带水带火,这些东西挂在身上,还要不 能臃肿,在罩袍的掩盖下,演员要上下匀称、形象完美,这里不只需要力量、技巧,还要求演 员有吸腹的“气功”。这一切都要经过持久的武功训练,所以古彩戏被内行称为“文戏武活气 新中国成立,杂技与武术分属艺术与体育项目,但在出国演出时常常是杂技与武术同台表演。

二、武术与舞蹈艺术

中国舞蹈自创始时起,就与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原始艺术史学者们的考证和 实地调查中发现,以舞习武是图腾文化时代的共同特征。武舞不分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期,刑天与帝争神被杀不屈,“乃以乳为眼,以脐为口,操 干戚以舞”所影响的执盾斧武舞传统中国同封建时代流传很久。这位砍了脑袋还要战斗的武士, 传说是神农氏的大臣,纪念神农氏的乐舞《扶梨》据说就是刑天创造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 常在”,这位无头勇士,被视为武术与舞蹈的创始者之一。舞蹈与武术有一个共同的创造者,反 映了武术与舞蹈自古相通的事实。另据《吕氏春秋》载:“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民气郁阅, 故作舞以宣导之。”这把舞蹈的健身性说得极为具体,《稗史汇编》更明确地说:“舞自阴康氏始 也。”这里的舞实际即是舒展筋骨的武术。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常常可见“武”字和“舞”字互相通假的情况。《诗经•维清》 小序说:“维清,秦《象舞》也。”在《札记•仲尼燕居》中说:“升堂乐阙,下管《象武》。”这 里的《象舞》和《象武》,郑玄的解释是一样的,可见武字本身就有作舞之意。《毂梁传》和 《左传》都记载了庄公十年的同一件事,一书写成“蔡侯献武”,一书写做“献舞”。从鸿门宴项 庄舞剑,到后世许多文人,都借舞戟舞剑以抒心情和志趣。剑与戟这两种武器,实际上变成了 深蕴文化内涵的舞具。李白,这位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素被舞蹈史学家奉为激情的自由舞蹈 家,他多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歌舞:“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三杯拂剑舞秋月,偶然高咏 悌泗涟。”他在诗中还记下了自己的剑舞给观者的深切感染:“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中国历史上记载了许多以剑舞抒怀励志的故事,即便是在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类描述。如 “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晋代祖逖“中夜闻荒鸡起鸣"而舞长剑,以抒发他收复故国失土的 慷慨之志。剑在十八般兵器中,由于它的动作韵律要求刚柔相济、吞吐分明、运转自如,最易 于表达复杂感情。“梦里挑灯观剑”、“醉中挥剑展魂”,是古人常常表达的感情,直至今天的舞 坛上,剑仍是重要舞具。剑舞的长盛不衰深刻反映了中国武术文化与舞蹈艺术互相滋润的历史真实。以武象功,中国自古就有歌颂文治武功的专门性舞蹈:武舞。周代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大 武》可谓肇始,汉高祖则以巴渝军中的民间武勇之舞,定名为“巴渝舞”纳入宫廷仪式中。这 些舞蹈原是巴山渝水之问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板循蛮夷”者的以舞演武的舞蹈,《后汉书•南 蛮传》中记载:"板循蛮夷者……天性劲勇,初为议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风俗通义》 说:“阈中有渝水,责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隋书•音乐志》载:“汉高祖自汉中归,巴渝之 兵执杖而舞。”所谓“板循蛮夷”中的板循,就是木板做成的盾板。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他 们为前驱,他看了这些少数民族战士们的“巴渝舞”后曾赞叹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当他 黄袍加身、一统天下后,就效周武王的先例引“巴渝”入宫廷舞仪。事实上,“巴渝舞”在南朝 时,民间仍呼为“武王伐纣舞汉代“巴渝舞”尚存的四篇歌词曲目,也是执杖而舞的武舞。 这些曲目为:“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渝本歌曲”、“行辞本歌曲",从“矛”、 “弩”等字样看是执兵而舞的。“巴渝舞”在魏改名“昭武舞”,在晋改为“宣武舞”,都明显表出武字。晋帝曾命傅玄作歌 词,内中有《短兵篇》一段,描绘集体剑舞的形姿,素被武术家所引叙:“剑为短兵,其势险 危,疾蜿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差,兵法攸象,军容是 仪。”真是风掣电闪,动人心弦。源于巴山渝水流域的“巴渝舞”,在中国汉代时进入宫廷,直到隋朝时止。盛唐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以18岁起兵、英勇善战闻名史册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武功战绩,为时 人称颂,尤为他的部下将士们爱戴。在他为秦王时,军中的音乐舞蹈家就编制了一部歌颂他武功的乐舞《秦王破阵乐曲》。李世民做了皇帝后,此乐舞被纳入宫廷,贞观七年(633)正月, 李世民亲自绘制了《破阵乐图》,交给太常丞吕才作曲制乐并依图排舞,同时令他的几位名臣李 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作歌词。虽然这个场面宏大的唐代武舞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了踪影。但关于这个舞的设计和姿 容的文字记载还是被保存了下来。“舞者披甲、执戟,百二十人,前有战车,后为列阵,左圆右 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护,以象战阵之形。

浏览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