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 名礼,字仁贵,汉族。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 家。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大业十年(614 年)生,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为薛安都的六世孙,属于 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一辈已经没落。父亲薛轨早丧,虽自幼家 贫,但是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生得一副大饭量。到 30岁的时候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40年的传奇经历。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 “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 功勋。“汾阳郡王”——郭子仪汉族,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郭子仪武 举出身,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 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 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 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 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 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84岁的高龄才告别 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 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铁枪猛将”——王彦章 后梁将领,字贤明,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少年 从军,随梁太祖朱全忠征讨,以骁勇闻名,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因 号“王铁枪”。屡立战功,由开封府押衙等职累进为行军先锋马军 使、检校司空、汝州防御使、匡国节度使、北面行营招讨使,封开国 侯。性刚直,痛恨权臣赵岩、张汉杰等扰乱朝政,遭到排挤和非难, 谋不见用。后梁龙德三年(923年)4月,后唐军攻占郛州(今山东 东平西北),梁朝廷大惊。经宰相敬翔力荐,梁末帝朱友贞任王彦 章为北面招讨使,问其破敌之期,答以只需三日。王彦章命甲士 600乘夜斩断连接德胜(今河南濮阳)南北城的浮桥,使据守两岸 的唐军不能相救,自率精骑袭破南城。唐军弃守北城,恰为三日, 梁军声势大振。同年10月,唐大举攻梁,王彦章奉命率领保銮骑 士和新募兵卒防守东路,在中者B(今山东汶上)战败被俘。后唐欲 用其才,屡遣人劝降,他不屈被杀。“十三太保”——李存孝 代州飞狐(今河北部源)人,本姓安,名敬思。唐末至 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史书记载“骁勇冠绝, 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 每战无不克捷”。李存孝勇猛果敢,经常带领骑兵做先锋,所向无 敌,他身披沉重铁甲,腰挎弓箭长矛,独自挥舞铁槊冲锋陷阵,成千 上万的人在他面前都丧胆逃退。李存孝常常带着两匹马跟随作 战,骑着的马稍微疲乏,他就在阵地上改骑另一匹马,出入如飞。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 天下无敌。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 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 走不了几合。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 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 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个。古人言“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 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大将军”——昙宗昙宗隋末唐初少林寺著名武僧。据唐《少林寺碑》及《赐田 牒》载:武德四年(621年)4月,李世民与王世充战于嵩洛一带,驻守 柏谷庄的少林寺主僧志操和昙宗等十三名武僧夜间攻入王世充之 侄王仁则大营,生擒王仁则,并将其献于李世民,唐军乘势击败王世 充。4月30日,李世民为表彰十三武僧的功绩,特颁《告柏谷坞少林 寺上座书》于少林寺,同时要封十三僧官位,但由于志操、昙宗等只 愿出家礼佛,不愿为官,于是李世民赐少林寺田地40顷,水碾一具。 参战僧均得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由于志操、昙宗等的助 唐行动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大力表彰,少林寺因此走向昌盛。“少年将军”——高仙芝高仙芝唐朝时期高句丽族名将。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将 军,其最著名的事迹是率领唐军在中亚与阿拉伯帝国展开怛罗斯 战役。少年时随亲父至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 因父亲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20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亲班 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 但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管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 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 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任都知兵马使时,每次出军时,身边的随从 就有30多人,而且衣服鲜明。天宝十四年(755年),高仙芝被封 为封密云郡公。高仙芝生活的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 期,从高仙芝的几次征战来看(尤其是两次帕米尔高原的行军),都 显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的军事思想也非常丰富。“武愍”——哥舒翰哥舒翰唐朝名将。世居安西(今新疆库车)。其父哥舒道 元,曾任安西副都护。原突厥族突骑施哥舒部落人。天宝十四年 (755年),安禄山反叛,攻占洛阳,遂奉命,任兵马副元帅,率兵20万 守潼关(今陕西潼县东北)。时哥舒翰已患风疾,不能治事;所属部 将互相争长,号令不一,军无斗志。他只有扼守潼头,无法出击。后 为宰相杨国忠所忌,进谗玄宗促令他出战。后哥舒翰被迫出关,与 叛将崔乾战于灵宝(今属河南),中伏兵败被俘。被安禄山囚于洛 阳,并委他致书招降唐将领以免于死。至德二年(757年),哥舒翰为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兵败撤退时所杀。唐代宗赠太尉,谥曰武愍。“中兴第一”——李光弼李光弼 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父亲 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则天时候归唐,拜左羽林大将军,任朔方 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出名,死于反击突厥的战争中,皇 帝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 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初入军旅时任左卫郎,以后任左清率 兼安北都护。天宝五年(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河西、陇右节度使, 补李光弼为王忠嗣府之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 曾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J天宝八年(749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表,唐玄宗任命李光 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也就是实际上的朔方节度使,封蓟 郡公。天宝十三年(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爱其才干,想把自 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听到以后托病辞官回家。陇右节度使哥 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李光弼于唐 天宝十五年(756年)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 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7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镇压 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新 唐书》评论,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论战功李光弼 则是唐朝“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还是一位杰出的 少数民族军事家。“武艺超伦”——孙思观孙思观辽西襄平(今辽宁辽阳市北)人。祖上为官,后迁居 河洛(黄河流域)。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武艺超伦”,武举科 及第。孙思观及第后的事迹可见《大唐故正议大夫使持节武州诸军 事行武州刺史上柱国公孙府君墓志》。“文武双科状元”——郑冠郑冠文武双科状元。他长于书法,据元和九年(814年)李 蟠述,裴璘正书,《济亭记》为其所篆。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 28人, 考官为礼部侍郎王起,试题为《丽龟赋》等,同科有袁不约、李敬方 等。取状元后人仕,大和二年(828年)登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 (唐代考试科目之一),同科有李式。后曾官户部郎中,不知所终。823年,郑冠高中文科状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他 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文武双科状元。“刚公”——侯莫陈崇侯莫陈崇 姓侯莫陈,字尚乐,鲜卑侯莫陈部人,代郡武川(今 内蒙古武川)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彭城郡公。北周时为太 保、大宗伯、大司徒,进封梁国公。侯莫陈部为北魏别部之一,居住在库斛真水,五世祖叫太骨都 侯。祖父侯莫陈允时,举家迁到武川,父侯莫陈兴,任殿中将军、羽 林监。侯莫陈崇少年时骁勇,善于驰射,沉默少言。15岁就随贺 拔岳和尔朱荣征葛荣。又从元天穆讨邢杲,以功迁为建威将军、直 寝将军。在破赤水蜀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人军中,于马上生擒 万俟丑奴,赐爵封临泾县侯。贺拔岳死后投奔宇文泰,以军功晋爵为彭城郡公,除雍州刺 史。后进位为柱国大将军,西魏恭帝元年,出为宁州刺史。北周孝 闵帝即位后,晋封为梁国公,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时晋国公宇文护独揽朝政。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派兵 将他家宅包围,逼令侯莫陈崇自杀,谥曰躁。宇文护被杀后,改谥 庄闵(其孙侯莫陈毅墓志上记载为刚公)。
浏览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