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肌的收缩(阳)与对抗肌的舒张(阴)要有序配合,动作才 会协调灵便。如:运用长拳时要辅以短打,运用短打则要辅以长拳,劲力要“刚中有柔,柔中 有刚,刚柔并济在搏斗技法中,也讲究长兵器要能短用,短兵器要能长用。搏斗技法还强 调:格斗时要“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互寓”。武术家们还认为:每一个动作都是阴阳对立,势必此强彼弱,此弱彼强.遮就是阴阳之间 的消长。阴阳的消长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例如:一种手法的劲力有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 就少一分。据陈鑫的《太极拳图书讲义》阐述:陈式太极拳刚与柔的比例就是五比五,这样才 是易于变化的“妙手”。阴阳对立消长主要表现在双方搏斗时,例如:对手直劲打来,可以横劲 破解;对手前进,可退而避之;对手后退,则可以进而击之等。阴阳转化也是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习武者要注意采用从一定状态反向人手的技术方法和 训练步骤,在套路演练技法中,则遵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的动作 路线规律。阴阳转化原理体现在武术训练中,则表现为“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练法。练 习武术时一般要求先练静功,由静功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然后在意识的支配下发起动 作。如果练功时,思想静不下来,思绪烦乱、杂念纷争,则采用动功,使思想在注意动作要领、 动作路线、动作含义、气息与动作配合的过程中排除杂念,达到相对静的状态。五、“五行生克”、“八卦生化”思想与武术
(一)五行思想与武术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 由此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 物质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滋养之意,这也是古代哲学家 对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周而复始,生生不已。所谓相克,即互相抑制、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亦是循环往复。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 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阴阳离合观念与五行观念为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医学、天 文、历数等都有着巨大影响,至今中医脏象学说仍以五行生克为指导。同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智者对世界和自然规律性认识的总结。殷商末年 成书的《尚书•洪范》即有五行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 亦云:“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人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世界武术以五种元素的 属性,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相生相克的规律,这是很深刻的(如表2-1)。表2-1五行学说在武术中的规律表
五行 | 五脏 | 五体 | 五官 | 五声 | 五方 | 五时 | 五化 | 五色 |
木 | 肝 | 筋 | 目 | 呼 | 东 | 春 | 生 | 苍 |
火 | 心 | 脉 | 舌 | 笑 | 南 | 夏 | 长 | 赤 |
土 | 脾 | 肉 | 口 | 歌 | 中 | 长夏 | 化 | 黄 |
金 | 肺 | 皮 | 鼻 | 哭 | 西 | 秋 | 收 | 白 |
水 | 肾 | 骨 | 耳 | 呻 | 北 | 冬 | 藏 | 黑 |
浏览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