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 武术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它没有由于火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 击技术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满足 人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仍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有着多 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探讨武术的社会价值时,应特别注意 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审视。武术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即由武术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由武术的属概念所决定的文化色彩上的民族特点。
一、武术的特点
它通过对武术概念的讨论我们明确了武术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即武术技术上的技击特 点和文化色彩上的民族特点。
(一)武术的技击特点
武术是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而成,技击特点是它技术上最主要的特点,武术在它流传 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这个特点,围绕着这个特点发展,并全面体现这个特点。武术不仅有对 抗性练习,还有套路练习;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双人和多人练习,且拳种丰富,器械多样, 汇集了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不同器械进行攻防技击的技术,这是任何其他的 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武术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有此木质属性,才得以区别于其他的 体育项口。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术来源「技击实践,经过不断的加工、提高, 然后再用于技击实践,是历史上武术发展的基本线索。随着火器逐步发展,武术的直接的技 击价值逐步减小,虽然如此,但武术仍然保持了技击这个技术特点,在近代各拳种中不仅在 技术上仍体现了各种技击方法的做法和力法,并且在各自的拳理中也反复强调技击的理论, 无一例外。如太极拳这种轻灵舒缓的拳种,其动作和传世的拳谱也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这一 基本特点,并且发展了独特的技击对抗性的推手运动。武术的技击特点使武术形成了它自己的完整技术体系,即包括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以 及相关的训练方法。这个特点还是决定武术动作规格的基本依据,武术用力的方法讲究刚柔 并济同样是由其技击特点所决定的。清吴殳在《手臂录》中说“攻为阳,守为阴”,一般说来 攻时奋力突进,力法主刚;守时随人而动,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时刚中有 柔,守时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不可偏废,是各拳种共同的要求。虽然以今天武术的技击价 值已不能和冷兵器时代同日而语,随着竞技武术技术的发展,武术套路技击特点也有所淡化, 但技击特点仍将作为武术技术的最基本特点而长期存在。
(二)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
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在此过程中它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它在各方面都带 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这表现为它的民族文化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武术的运动形式既有对抗性练习,又有套路练习。从广义上看武术是一种自卫的技击术, 就技术而言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而产生的。但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 各自的技击术,哪里的人们和中国人有相同的人体结构,使用相似的技击器械,哪里的技击 术也和中国武术一样要遵循相同的人运动规律和器械运动规律,所以每个技击动作也必然是 相同或相似的,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武技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传授、记忆和训练的问题。为什 么在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没有产生像中国武术这样完整、丰富的套路,并流传至今 呢?这显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武术套路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而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无一例外,首 先对“道”的追求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则、方法、方式、路 数之义。这种对道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程式性的追求,以武术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则出现了武术的套路。其次,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人崇尚“礼' 礼指 某一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 理、道德、礼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就使得中国人 上至国家大典,下至百姓生活细小的礼节都要有一定的规格和程序,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高度 程式化,这也就促使武术演练出现了套路的运动形式。最后,中国人重视承传,尊师敬祖, 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于承传,这更使武术套路便于延续和发展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多方面,而刚健有为的精神是尤为重要的,它是中华民族的 心理要素,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精神气息,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这种精神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且是一种技击术,必然崇 尚勇武,追求制胜。传为宋人调露了所撰的《角力记》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趣捷,使观者远怯懦,成壮大,已勇快也。”无论是对习者还是对观者都 倾注了一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强者争胜的精神。即使是以动作轻柔缓慢为技术特点的太 极拳也是如此。清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他所 说的“直养而无害”的气,正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工陈鑫说: “何谓气,即'天行健的‘一个彳丁字……即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他在论述 搂膝拗步时说:“此势得乾坤正气以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可见习武 者无论是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心态,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精于武术的 明代学者颜元大声疾呼:“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 天下强。”此呼声至今使人感到发香振眼。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和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世界观 及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重和谐的思想就是希望达到人已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 的和谐统一。由于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习武者尚武而不随意用武,在解决人与人之间 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遵循《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关于内外相合的理论在武术不同 拳种中或直接论及或间接提到,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武术所强调的 “合”,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所以武术的“合”并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 求,更是武术的一种重要理论,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一个武术动作或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 这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还要通过这个外在的“形”来表现出内在的“神而中国人往往把 主体内在的情感的表现放在中心的位置。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若徒有动 作外在的形,而缺乏或不能很好地表现内在的神,真动作也必然是一个肤浅的、缺乏内在力 度的形。形神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后来晋代画 家顾恺之将其运用于画论,使之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指出形的描画是为了写神,不仅要追 求外在形的美,更要追求内在神的美,此后在许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都以形神兼备 作为要旨,武术也必然从中吸收了营养。所以说形神兼备指出形的描画是为了写神,是中国 传统文化特点在武术中的反映。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方式,即在对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木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 面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是中国传 统哲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方法论上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武术 中就表现为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出 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气势,动作的衔接要顺畅,全套的演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正体现了太极拳演练时整体上气势宏大的要求。所以从整体上,从演练的整个过程中去评价 技艺的优劣是非常重要。
所谓“外练”主要指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以及由运动系统完成的 各种动作。论及“内练”常涉及“精、气、神”的问题,这和中国的养生术有关。《老子》中说:“是谓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吕氏春秋》中认为“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 真人。”道教的经典《太平经钞》中说:“精气神三者混一,则可延年长生。”为肉体成仙而 求长生固是妄说,但其养生的理论却有科学的道理。在武术的动作要领中通常要调整呼吸, 使呼吸和动作相互配合:长拳技法中要求“气宜沉”,并有“提沉聚托”四种呼吸方法;太极拳 要求“宽胸实腹”,"意注丹田”;南拳要求“沉气实腹”,“发声呼喝”;形意拳要求“松胸实腹, 呼吸自然“;八卦掌的“三病”之一就是“努气”,即“憋气”。各拳种都把运气调息和动作配合放 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为了动作更加自如,而且是为了通过呼吸运动,进而使循环 系统和其他内脏器系得到锻炼。在武术理论中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 法、步”相对应起来,作为训练的要求,这是养生理论和武术理论及训练方法相结合、相互渗 透的结果。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斗争;中国 人重内、重合,西方人重外、重分。中国武术之所以重视和谐,重视形神兼备,重视内练和 外练相结合,都是中国的哲理在拳理中的反映。
浏览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