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使自己的意念专一,不要用耳朵去听而用心去感触;无须再用心去感触而用神气去感触。耳朵停止了它的感觉,心神不与外界接触。神气是虚静地随物自然的,唯有道才能集结在这个虚静的境界中。这个虚静的境界就是心斋。

要使心神专一,必须首先排除外界的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是通过人体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引起人的脑神经活动的。人们做气功的时候,要排 除视嗅味触诸觉的干扰比较容易,最难排除的是听觉带来的干扰。四面八方的声响袭来,不由你不听。《庄子》作者不说“无视之以眼”“无嗅之以鼻”,而说“无听之以耳”,是突出了难点,实质上已概括了停止一切对外界的感触,使精神专一。精神集中到哪里昵?既然杜绝了对外界的感触,那么“听之以心”就是以意识对自身的感触,亦即自我感觉。因为承上句“无听之以耳”而来,故不用“意”而用“听”。按照气功的一般规律,以意顺气,以意导气,感觉着自身体内气息的运行,意与气浑然结合。等到体内气息的运行已经比较稳定的时候,也就无须着意去引导了,所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以气”表明连呼吸都毫不着意,处于自身神气的自然运行之中,所感觉到的只是气,也好像只是由气去感觉。耳不听,心无念,气运不息,就进入完全的虚静。

陈撄宁先生(原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对道家学说及气功皆有精深研究)认为,“庄子这段话说的完全是静功的做法”,“为了达到这个‘静’的目的,古人曾立出许多法门,如数息、止观、持咒、结印、诵经、参公案、看话头、习禅定、心存丹田或眼观鼻端等,虽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在降伏自己的念头。这些法门有的以一念代替万念,有的着重于锻炼精神,大都不赞成绝对的无念。比较 起来,我认为庄子的‘听息法’为最好。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的气。这种听呼吸的方法是庄子书上的妙法”。入静只是静功的开始,而不是全过程。入静之后如何昵?《应帝王》篇记载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故事:郑国有个神巫叫季咸, 能给人看相,预言人的生死、祸福,异常灵验。列了知道了,告诉他的老师壶了。 壶了叫列了请季咸来给自己看相。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 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 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 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 “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太 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

故事写得很生动,有破除迷信的意义。季咸是个迷信职业者,招摇撞骗。他可能也懂得一点医学常识,通过望诊,看人的神色情态来推测、判断人的健康状况及身世遭遇等。壶了请他看相,把他捉弄一番,捉弄的办法就是运用气功使自己的神情变幻莫测。示之以“地文”,是入静的境界,看来好像没了生机一般,亦即《齐物论》中说的形如“槁骸”,心如“死灰”,故季咸说“见湿灰焉”。示之以“天壤”是运气境界,这时“名实不入”,杂念已经排除,而“机发于踵”,以意导气,由脚跟而起,即《大宗师》说的“息以踵”,故季咸看到了生机。示之以“太冲莫胜”,即是守气的境界,体内阴阳平衡,气神藏而不露,像止水之渊那般平静,使季咸“无得而相”。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即人道的境界,这时由静转动。但这个动是忘我的动,不介入任何主观能动的因素,随其自然,如“波流”一样,“虚而委蛇”。这叫“同于大道”(《大宗师》),“合于天伦”(《刻意》),是《庄子》静功中的最高境界,是季咸之流和一般人所无法企及、无法理解的。

这种静功有什么好处昵?《庄子》中说:“静默可以补病。”(《则阳》)“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在宥》)一是治病,二是延年,这就是静功可以达到的效果。一个人之所以生病、短命,有外界的原因,如风、寒、暑、湿、 燥、火,中医称之为“六淫”;有自身的原因,如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还有食色之类。外因与内因相比,内因更为重要。

兵莫惨于志,镆铘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庚桑楚》)

这段话把一个人的心理对自身健康的影响说绝了。心志不和,阴阳失调,对于人的身体是莫大的伤害。静功能排除心头上干扰阴阳平衡的因素,使“万物莫足以饶(挠)心”(《天道》),使人体进入一种自然运动的状态,这叫“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宥》),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庄子》不是一本专门谈气功的书,就是上述谈到气功的地方,也主要不是谈气功的。在《刻意》中还可看到对吐纳导引的批评:

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书中认为,“不导引而寿”才是理想的,这就得靠“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上述的静功正是与这种道德相结合的。在天道的指导下做功,通过做功领悟天道, 性命双修,这是《庄子》气功理论的最大特点。南宋年间,绍兴有个严谷山人叫江袤。曾经有过简略的阐述:

人知所以守息,则知所以养气;知所以养气,则知所以入道;知所以入道,则抱一禅定,固无殊致也。庄周言养形之士,吹啕呼吸,此特其浅浅者耳。形神俱妙,盖本于袭气母。(《南华真经本义-附录》卷六)

用虚无的观点指导更易于入静,入静之后通过自身的气功运动又反过来体会到虚静无为的哲理。做功是修养人道的缩影,修养人道是做功的扩大、延伸。

所以抱一守道与禅定入静是一致的。上文引《达生》与《大宗师》说到三日、五日、 七日、九日的修炼过程,即可以说是练功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生修道的过程。 因而《庄子》书中关于气功的论述是为论道、明道服务的。

今天,气功的科学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庄子》中的气功理论是祖国医学 的一份重要遗产,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正如陈撄宁说的:“庄了听呼吸法原为性命双修的基础,古今注《庄子》者,几乎没有一个把这层工夫全部明白开示于后学,他们多数是由于不懂,少数是出于保密,遂致此法埋没两千余年,几乎灭绝。 这是道家学说的优秀遗产之一,应该发扬继承下来。若仅用以疗病,似乎未尽其用,老年人如有条件,在闲暇时,可进一步深造,探讨这一门高深的修养学术。”

第四章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二者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常言道:医易同源,医武同道。我国传统武术与医学本为一家, 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黄帝内经》载:“上古之人,其明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 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正威则邪不侵,体壮则疾病不生。传统武术运动便是这些道理的切实体现,也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有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并在长期互补、共同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 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即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浏览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