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机理:一气流行

作为动静开合和形神体用中介环节和整合机制的是“气”。“意气运动” 是传统武术训练中相当独特的东西,其含义超越了西方式的心理诱导和呼吸控 制。一定意义上说,武术的身心活动其实就是“气”的活动,武术的招式动作 都是“气机运行”的结果,属于天地万物“一气流行”中一个独特的有机组成 部分;其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跟天地万物“一气流行” 一一对应的。反正“人 在气中,气在人中”,天人本是一体,共同形成一个“对待”,同时又是一个“流 行”。


  1. 中国文化中的“气”


在中国文化中,“气”首先是标示天地万物之“本原”及其运行的本体论 (本根论)范畴。跟西方哲学所说的“始基”、“原子”等类似,是用以标示“存 在”的根据。“气”又无形无象、散在万物、充塞宇宙、连续不断、无始无终、大 化流行,它并不固执西方式“万有存在的逻辑究竟”的空间轴含义,而突出东 方式“万物演化的自然根源”的时间轴意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地含气、万 物自生”,一切东西最后都是可以归结为“气”这种宇宙本体的结构形式和运 动状态,可以被纳入演化生成的“元气论”(区别于西方式组装构成的“元素 论”、“原子论”)的思维系统框架之中。中国的“气”是分阴阳的,通过“气” 中的阴阳交感,演化出四象八卦和五行生克,最后构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图 式。所以,它又是一个标示运动机制和关系的演化论范畴。

有人指出,“气”是物质,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在思维的某个 特定层面上,这个说法确实不无道理;“气”当然是一种“不依任何个人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问题是中国人的思维并不限定在分析性空间的层 面,而是一个体现为“象”的时空有机综合体。中国人对“气”的界定相当模 糊灵活,大体说来有这么四个方面:一为“实然之气”,如呼吸往来之气,水 谷精微之气,父母精血之气,山川云烟之气等等“气态”或“精微”物质;二 为“本然之气”,如元气、太极、太一、太玄、太虚、太素等“气化之本”(有 人称之为“真灵之气”);三为“运化之气”,如阴阳二气的关系功能态,为事 物功能信息关系的介质和承 一 担者;四是“泛化之气”,如喜气、怒气、正气、邪气、官]气、民气、浩然之气、风水 龙脉、圣人气象、天地正气 i等,与人心直接相通。这不 同的东西统一起来,都可以看作“气”的不同表现。

即使是就同一个层面来看,中国式的“气”跟西方式的“原子”,也有着 显著的不同。西方“原子论”的主要特征,是用“虚空”或“绝对空间”来作 为背景,去安放一个个离散而“不可入”的“原子”。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基 本没有这种概念。即使在最富有逻辑思维的《墨经》中,也说“宇,弥异所 也。” “宇,蒙东西南北。”即把空间看成是事物在不同地点、不同方位的结 合(弥、蒙),也没有完全摆脱各向异性的具体空间。这样,“原子”便没有 了存身之所。

“气”踉“原子”很不相同;它弥漫充溢、泛在万物、空漠无形、贯通一 切、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气变成形、形化为气、气形互变、显隐相因、绵延 连续、变化无常、生生不已、与道同一、大化流行,兼有存在、机理、关系、功 能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特性,并与生命和精神现象相接相通,具有某种“灵性” 和特殊的能动性。它在某些方面还有点类似于西方近代科学假说中的“以太” 那样的连续介质,在另外一些方面则颇为接近现代科学所说的“场”和“质一能” 一类的东西,在很多方面则突出其运动中关系、功能、机制、底蕴、背景等多 重意蕴,十分强调其内在的“时运”、“气数”过程性综合规定。它既包罗万象,又 通而为一;由此明显区别于西方人所理解那“以太”、“质一能”和“场”等等 的逻辑分析性范畴。从先秦庄子“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的“通天下一气”,到 宋朝张载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再到王夫之的“虚空皆气”,“此外更 无它物,亦无间隙”,这意思愈来愈清楚了。“气”那飘忽不定、无从捉摸的 形态特征,象征着“物质一运动”统一体中的运动性(佛家称之为“诸行无常、诸 法无我”)的那一面。在那包贯万物的“一气流行”之中,人们无法借助“五官” (及其工具性延长)的感觉来分别精确把握,而只能靠“心灵”参赞化育式的“参 与”这个整体运动来大体感悟它。这种思维未能抽象出一些最简单的规定,未 经历归纳或演绎地重建世界的逻辑过程,因而总是经常超出“逻辑一语言”的 表达范围,要求人们运用某种“心领神会”形式去整体地把握对象。我们以为,这 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科学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科学那独特的思维结构,即 整体思维和经验思维两极互补 结构,让整体思维从现实经验所接触的外界中吸取“负嫡”,形成高度灵活的“随机应变”技术。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气”,既有存在基质,又有运行机理、关系作 用和功能呈现等多个方面含义,由此是被用来表示物质存在形式和运动的整体 性范畴;它甚至还扩展到用以指称主体从生理到精神空间不息运行的一种力量 的“无形有质”的载体。后者似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生命力、意志力,以及 它们与想象、思维结合后形成的胸襟状态,明显包含着价值属性。武术中的“气” 首先来自生理(联结自然),“夫气,体之充也”,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气” 有清浊、强弱、宽窄之分,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就具有清、强、宽的特点。它 既是一种清纯刚毅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保证力行正义的强大动力,还是人所 应有的处世为人的宽宏胸怀。

  1. 人体科学之“气”


在以中医和武术为代表的人体科学中,“气”除一般具有的哲学本体论和 宇宙演化论含义外,往往更多地被具体化为一个人体基质和生命机理的概念; 在这里,“气”首先是人体生命的基础。《庄子•知北游》称:“人之生,气 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成玄英疏解云: “夫气聚为生,气散为死,聚散虽异,为气则同。”王充《论衡•论死篇》云: “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在中医理论上,《素问•五 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类经》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可见,中医和武术都特别讲究敛气凝神。在 这种人体理论中,人体生命之气按其精粗厚薄,可以划分为精、气、神三种形 态;而其运转机制,又可划分为“气化”和“物化”两个方面那升、降、出、入 等基本方式。所以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 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

就人体活动来说,“气”可以在整体上具体化为“精、气、神”三个层次、三 个方面或三种形态。我们前面有关说法其实已经涉及其一般含义及其相互关 系,这里我们再进一步说说它们跟“一气流行”那整体性“气”的关系。

当我们讲到“精、气、神”中的“精”时,是指构成人体生命运动基础的 本原性精微物质,突出其物质性和原动力方面之含义,并带“遗传基因”意蕴。“父 母精血,化为人身”,《内 经•素问》中指出:“精者,身之本也”,“人始生,先成精”。“精”是最基本的物 质,是“精化气”、“气化形”的根据,藏于人体五脏,主要是“肾脏”之中。肾脏之“精”称为“元精”,是种所谓“气化”状态的不 可见物质,其中包含着人体所有的遗传信息。传统理论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脾 胃为后天之本”。肾脏中的“精”来自于先天,即决定于人出生时所得的多少。在 后天生活中,肾“精”不断消耗,可通过练功的方式保养增强。后天的物质滋 养主要靠脾胃,亦即食入“水谷精微之气”,再“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五 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不吸纳水谷之精微,生命难以维持。由此可见,“精” 是“气“的物质性表现。

浏览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