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演武术在历史上往往被人们称为“花拳绣腿”或江湖卖艺的把势,发展到现在既包 括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及近年来从传统武术发展起来的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象形拳等竞赛 套路,也包括挖掘整理出的传统武术中富有艺术表现性的武术。艺术表演武术更侧重于武术的 规格、劲力、节奏、布局、精神、难美、创新等方面,其主要功能不是技击,更多的是展现具 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刚健有为的艺术美和惊险动人的难度美。


  1. 健身养生武术


健身养生武术在历史上主要包括一些与养生、导引、气功结合的以健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 武术;发展到现在内容包括各拳种修身养性的功法,各拳种中以健身为目的而编排的套路,以 及以活动肢体为目的的对抗性活动,包括太极拳、太极推手等。第五节武术的特点、作用及地位

一、武术的特点

(一) 武术的技击特点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而成,技击特点是它技术上最主要的特点,武术在它流传的 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这个特点,围绕着这个特点发展,并全面体现了这个特点。武术不仅有对抗 性练习,还有套路练习;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双人和多人练习,且拳种丰富,器械多样,汇 集了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不同器械进行攻防技击的技术,这是任何其他的体育 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武术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有此本质属性,才得以区别于其他的体育 项目。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术来源于技击实践,经过不断的加工、提高,然 后再用于技击实践,是历史上武术发展的基本线索。随着火器逐步发展,武术的直接的技击价 值逐步减小,虽然如此,但武术仍然保持了技击这个技术特点,在近代各拳种中不仅在技术上 仍体现了各种技击方法的做法和力法,并且在各自的拳理中也反复强调技击的理论,无一例外。 如太极拳这种轻灵舒缓的拳种,其动作和传世的拳谱也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这一基本特点,并 且发展了独特的技击对抗性的推手运动。武术技击的技术特点使武术形成了它自己的完整技术体系,即包括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 以及相关的训练方法。这个特点还是决定武术动作规格的基本依据,武术的力法讲究刚柔相济 同样是由其技击特点所决定的。清吴殳在《手臂录》中说“攻为阳,守为阴",一般说来攻时奋 力突进,力法主刚;守时随人而动,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时刚中有柔,守时 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不可偏废,是各拳种共同的要求。虽然以今天武术的技击价值已不能和 冷兵器时代同日而语,随着竞技武术技术的发展,武术套路技击特点也有所淡化,但技击特点 仍将作为武术技术的最基本特点而长期存在。(二) 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在此过程中它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它在各方面都带有 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这表现为它的民族文化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从广义上看武术是一种自卫的技击术,就技术而言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 而产生的。但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技击术,哪里的人们和中国人有相同的人体结 构,使用相似的技击器械,哪里的技击术也和中国武术一样要遵循相同的人体运动规律和器械 运动规律,所以每个技击动作也必然是相同或相似的,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武技发展的过程中 也有传授、记忆和训练的问题。为什么在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没有产生像中国武术这 样完整、丰富的套路,并流传至今呢?这显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武术套路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而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无一例外,首先 对“道”的追求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则、方法、方式、路数之义。这种对道德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程式性的追求,以武术技术形式表现出来则出现 了武术的套路。其次,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人崇尚“礼”,礼指某一个时 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 礼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就使得中国人上至国家大典, 下至百姓生活细小的礼节都要有一定的规格和程序,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高度程式化,这也就促 使武术演练出现了套路的运动形式。最后,中国人重视承传,尊师敬祖,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 于承传,这更使武术套路便于延续和发展了。

  1. 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多方面,而刚健有为的精神是尤为重要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心 理要素,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精神气息,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这种精神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且是一种技击术,必然崇尚 勇武,追求制胜。传为宋人调露子所撰的《角力记》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 以决胜负,骋趣捷,使观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无论是对习者还是对观者都倾注了一 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强者争胜的精神。即使是以动作轻柔缓慢为技术特点的太极拳也是如 此。清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他所说的“直养而 无害”的气,正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陈鑫说:“何谓气, 即'天行健的'一个'行'字……即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他在论述搂膝 拗步时说:“此势得乾坤正气以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可见习武者无论是 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心态,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精于武术的明代学者颜 元大声疾呼:“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此呼 声至今使人感到发聋振瞪。

  1. 注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和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世界观和 谐的思维方式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重和谐的 思想就是希望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由于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习武者尚武而不随意用武,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时讲究先礼 后兵,遵循《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关于内外相合的理论在武术不同 拳种中或直接论及或间接提到,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武术所强调的 “合”,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所以武术的“合”并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 求,更是武术的一种重要理论,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1. 注重形神兼备


一个武术动作或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 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还要通过这个外在的“形”来表现出内在的“神气而中国人往往 把主体内在的情感的表现放在中心的位置。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若徒有动 作外在的形,而缺乏或不能很好地表现内在的神,其动作也必然是一个肤浅的、缺乏内在力度 的形。形神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后来晋代画家顾 恺之将其运用于画论,使之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指出形的描画是为了写神,不仅要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要追求内在神的美,此后在许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都以形神兼备作为要旨, 武术也必然从中吸收了营养。所以说形神兼备不仅是画论,而且是拳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在武术中的反映。

  1. 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方式,即在对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面 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 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方法论上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武术中就表 现为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更注重 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气势,动作的衔接要顺畅,全套的演 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正体现了 太极拳演练时整体上气势宏大的要求。所以从整体上,从演练的整个过程中去评价技艺的优劣 是非常重要的。

浏览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