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我们讲到“精、气、神”中的“气”时,则有维持和推动生命整体运 行状态,突出其内在的能量性和功能态方面的含义,当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统一体;这跟作为“精、气、神”总称并包含环境因素那“一气流行”的“气”,则 有着某种微妙的差别。《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人体中如果只有“精”而不“化气”,没有推动运化的力量,生命也是不能维持的。练 功的作用,就是激活和驯化这种生命的能量,使其成为生命中可控的因子。
至于所谓“精、气、神”中的“神”,是就物质之“气”在生命活动过程 中的最高功能态来提问题的,它是气的主宰和表现。《内经•素问》有云:“得 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是生命的主导。如果只有精和气而没有神,那生 命的运化就没有体例和秩序,导致气的混乱和精的枯竭,人的生命也由此丧失。因 此“神”的概念,又有点接近现代科学所谓结构、信息、编码、程序、特征、负 嫡等意思,是“气”的生命状态和动态之标志和主导、统帅。
“精、气、神”三者,本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难以截然分开;重 要的是三者在流行中可以相互转化。这一点在练功上非常关键,据此人们就可 以“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精化气是具体的精微物质转化为能 量,练气化神是能量贯注着信息,练神还虚是三者统一于无形的先天物质本体。在 这里,“神” 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气”的物质性和能量性得以互相转化的条 件、规定和意义、表现,是整个运动系统的自组织功能和自组织程度的标志,由 此也就成了练功的主要追求。
从人体生命活动具体功能的角度来说,中医还把人体之“气”划分为元气(真 气)、宗气(包括中气)、营气、卫 气、脏腑经络之气等。在这里,元气(真气)是先天而来的生命原动力,从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又靠后天水谷精微 之气的滋养。宗气为后天诸气之汇宗,由胸中呼吸往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中 气是中焦脾胃之气,可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是后天之气的基础之一。营气、卫 气是在元气和宗气的主导及推动下,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循环人体 全身起营养和护卫作用。脏腑经络之气则是在元气的激发和宗气的推动,以及 营、卫二气的营养护卫下,发挥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并由经络沟通整合全身 的活动。由此可见,中医理论不但把元气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而旦还把它看 作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中国武术家们特别重视“丹田元气”的锻炼,并 由此推动全身各种“气”的有效运行。
就操作的层面上来说,传统武术跟气功一样都极为讲究“调心、调息、调 身”的“形一气一神”三位一体的操练修持,把人的形体训练跟心理训练有机 地统一起来,通过气机升降出入的“真气运行”,去推动身心两个方面的活动。在 身的一端,表现为劲的发挥;在心的一端,表现为意的流行。而这“三调”的 实质,就是把意念、呼吸、和身体姿态、力量调控几个方面融为一体,使生命 活动的各种因素能互相协调并有序地进行。这里所说的“调心”,就是调整心 意,通过敛气凝神使大脑皮层安静下来进入高度有序的“气功状态”,增强“意 念力”的作用,让“内气”得以循经活跃运行,并且进一步聚集贮存和调动。这 里所说的“调息”,就是调整气息,通过呼吸训练把日常胸式顺运的自然呼吸 调整为腹式逆运的“拳势呼吸”,增加腹肌运动和呼吸控制的深度,提高吸取 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功能,促进自身“内气”的充实与提高。这里所说的“调 身”,就是调整形体姿势,让身体动作符合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形正气顺” 地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若有若无、忽隐忽现、外 松内紧、有张有弛的动态平衡状态,这有利于“内气”的鼓荡和运行。所以,太 极拳演练过程中的“意气”和“劲力”,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意 气”是就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来提问题的,而“劲力”则是就其外在的关系功能 来提问题的。
据此,传统武术的演练功法和应敌原则便特别强调“用意、养气、凝神” 三个方面必须要协调一致。武 禹襄在《太极拳行功心解》
等有关拳诀指出:“以心行 「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 便利从心”、“虚领顶劲,气
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腰内松净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意 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以直养而无害”、“有 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先在心,后在气,腰 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一 气贯穿”、“练气归神,气势腾挪”、“二要遍身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等。更 有所谓“敷、盖、对、吞”四字用气技法的“不传密诀”;如释“敷者,运气 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者,以气对 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者,以气全吞入于化也。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 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 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所有武术的演练要求都是“意到身随”并与呼吸紧 密配合,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此外还有若干专门配合练气的方 法和具体动作:如“调息法”、“迎气法”、“迎气出声之法”、“气沉丹田法”、“丹 田内转法”等。所以,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武术看作是一种“气功”,其全套 或其中的一招一式莫不以“内气”为关键:以外动启发内动,又以内动推动外动; 外气收敛与内气鼓荡对立统一,由意的调控上升到神的表现。
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气相生”的生命观。它突出“气”的基础 性质以及“意”的主导作用,相信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上,心理活动完全可以影响、调 控和优化生理活动,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能动性观念。它有异于其 他肢体运动之处,主要是在于特别强调心理意念的作用,即所谓“以心行气、以 气运身”和“意到、气到、劲到”。它有异于一般气功的特点是“动中求静” 而不是“静中求动”,即是在处理对象化了的主客体关系过程中去求得身心的
平衡,而不是在纯主体心理活动过程中去求得生命的展开。在这个层面上“气” 的运转,尚为生理功能的一个范畴,还未摆脱个体生命活动的具体机能状态;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却已经构成人类社会性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础。这个层面的 社会功能,主要是强身、健体、袪病、延年。
这个层面的文化主题是“养护生命”。我们知道,“文化”作为人体优化 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其最基础的层次便是自然生命的优化。在这 里,个体肉身的生命存在又是 个最基本的前提。中国武术
特别是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活 动,首先可以看作人类自我优化的一种身心体操。它通过 人体自身的活动,去处理人
肢体术:狭义稣的操作渤
体内肌肉、筋骨、关节、内脏和大脑、神经等各方面的协调运作,解决人体内 的身心关系,即生命自组织的协调问题。在这里,身指人的肉身躯体存在,心 则是指用以协调身体活动的心灵过程。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双重的存在物:一方面是形而下的感性物质实体,另 一方面则是形而上的理性精神超越;而把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并进 而探究这生命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改造自身跟环境的关系,则是人类区别于动 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的体育运动,在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身心体操,同 样具有精神上的独特要求;但在西方式的身心分裂的“二元对抗”逻辑框架下,它 强调的重点偏于身体方面浮显的外壮功夫和精神方面的肤浅竞争观念,极少讲 究意气活动一类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调控,更无虚静澄明一类的心理素质追求,因 而不可能产生类似中国气功、太极拳式的“意识体操”。
浏览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