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 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 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着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 术的普及和提高,从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 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像。 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 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 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吸引着大批武术爱好者习 武健身。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事业迅速发展。武术已进入各级学校,挖掘、整理出许 多武术遗产。武术沿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我国武术正在走出国门,并 迅速在世界范围推广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武术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完善
现代体育文化形态的特征就是高度的社会化和组织化。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同 样表现为高度的组织化,使得武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并迅速在世界上推广开来:1952年设立 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195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国家体委武 术研究院,1994年下发了《国家体委武术协会更名为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通知》。
(二) 武术竞赛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大会,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了 武术运动员等级标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起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第13 届亚运会上,散手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三) 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1956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武术内容,1987年,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 明确把武术列为基本项目,全国体育院系均把武术列为必修课程,纷纷开设武术选修课,教育 部在制定本科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时把武术类列为六类主干课程之一。
(四) 武术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
1983年全国有各类武术辅导站3 570多个,1987年各种武术馆、校有1万多个,全国习武 人数多达6 000万,并于1997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将武术段位定为三级 九段,初级一段、二段、三段,中级四段、五段、六段,高级七段、八段、九段。中国武术段 位制的实施无疑使全民的武术锻炼更为规范。1987年,国家体委提出了 “开发武术资源”的口 号和“以武养武”的思路,“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使武术运动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的道路越走 越宽阔。
(五) 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国武术在海外的影响,对显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国际上的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深远的意义。 1985年8月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每四年一次。1999年6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 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为“被承认的联合会”。
(六)武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
1952年国家体委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1983—1986年全国开展大规模武术挖掘整理 工作,查明全国拳种129个。1986年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武术分会,1997年武术学科首先在上海体院招收武术博士研究生。目前武术科学研究正向多学科、多层次的立体型研究深入发展,武术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技 术体系的理论建设已见成效。
第四节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种类颇多。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 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拳种及套路: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 强的技艺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按其运动形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包括单人套路、对练和集体套 路)、格斗运动。
一、 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包括内 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等。内壮功是一种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人体活动形式,由于内功的习练 以练气为主,故称为“气功外壮功一般也称“硬功”,其练习方式往往采用被动抗打或主动 击打,以及用抓、插、点等手段进行的功法练习。
二、 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 格斗规律组成的拳术、器械和对练套路的演练。
(一)拳术
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臂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 戳脚拳、地躺拳、象形拳等等。长拳:是查拳、华拳、炮拳、花拳等拳术的总称,其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 节奏鲜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或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而查拳、华 拳等各个拳种又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运动风格,对肌肉和韧带的柔韧性、弹性,都有较高 的要求。因此,练习长拳能够发展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弹性以及脊柱的柔韧性。同时长拳的 动作大多数是由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速度快,对肺活量要求也高,这对提高心脏血管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起着积极的作用。长拳结构也较复杂,有 伸屈、回环、平衡、跳跃、翻腾和跌扑等动作,这些复杂的活动,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平衡器官 以及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机能,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样,也就促进和提高了这些系统与器官的 机能,全面地发展了身体素质。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运动中的著名拳种之一,属于短打的内家拳种。它是以中国 古典哲学“阴阳学说”而命名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圆活的拳术(阴阳指的是开合、虚实、 呼吸、刖柔、快慢等,因此,处处表现出阴阳对立的统一)。它以拥、挤、捋、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在长期流传 中,演变出陈式、杨式、孙式、武式、吴式五大流派太极拳。其中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太极拳, 其他流派如杨式、孙式、武式、吴式太极拳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直接或间接发展起来的。 太极拳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前后贯串。 但是各式太极拳也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练习太极拳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和心脏血管 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作用。再加上它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 深沉的呼吸,练习之后,周身血脉流通而又不气喘,身心舒适,精神焕发。因此,特别对各种 慢性病患者一一神经衰弱、神经痛、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肺病、肝病、肾病、腰部劳损、 风湿寒腿、关节炎、糖尿病、遗精、内痔等都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体 弱多病者练习。
浏览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