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跟武术和武术中 所说的“体”是一致的,武术的招式动作首先是从人体结构出发的。至于“用”字,《说 文》:“可施行也,从卜从申”。《方言六》:“用,行也”。《国语•郑语》:“时 至而求用恐无及也”。韦昭注:“用,备也” 朱熹说:“用即体之流行”,“即 是体中流出也“这也跟武术家的理解是一致的。由此可见,体首先是指身体、形 体,而用则是指功用、作用。中国人所理解的体,总是由自己的生命本体开始,“其 用必以人为据“,强调“天下之间人为贵“的人的主体性特征。

据此出发,中国文化中的体用范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步有了多 方面的丰富含义。其近似的西方哲学范畴,大致有本质与现象、本体与作用、实 体与属性、规律与表现、素质与效应、结构与功能等等,但又并无西方式那主 客分立对峙和对象化考察的意味。中国式的体、用,是统一体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对上述诸种关系的综合近似反映,其主体性和操作性体,这也便是“明体达用”或“明体适用”;如果不适用和达用,也就无所谓“体”。因 而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体用一源”和“体用不二”。

在中国武术中,体用范畴一般用以描述操作上强身健体跟技击实用的关 系,此外还旁及内劲功力跟操作技巧、身体技术和散打实作、身体素质和技术 应用、基本原理和应用效果、技术结构和社会功能等等不同层面的对立统一关 系。例如,《通备拳释义》云:“理象全通、体用具备”,用体用范畴把人体 动作的“意象一符号”系统跟其展开的“意义一功用”系统联系起来考察,当 是很有眼光的。《形意拳经》中,则有“静为本体、动为作用”的说法,把武 术中内家拳类“松静为本、以静制动”的战略凸现出来,说明“动静相生”的 辩证法则,这也很有意思。太极拳著述中,则有《体用全书》的提法,表明其 以“体用兼备、体用一源”作为基本宗旨。

武术关于体用内涵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从拳理上去提问题,二是从操作 上去提问题。

从拳理上说,可以把拳理的文化精神(“理”)理解为体,把拳术的社会 功能(“象”)理解为用;拳术的社会功能,是拳理文化精神的具体展开。这个 角度的解释框架,基本上是宋明理学(朱熹有云:“体用一源者,自理而观,则 理为体,象为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显微无间者,自象而观,则象为显,理 为微,而象中有理,是无间也”即此之意)。清末杨氏传抄拳谱《太极体用解》 解释说:“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 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 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 气。其意气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 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 云尔!”同谱之《太极文武解》又曰:“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 于精气神也,为之文体(有的本子文体改作体育);武功得文体与心身也,为之 武事。……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用无体。如独 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由此可见,我们 的古人认为,文化精神是第一 一 位的,肢体动作是第二位的;如果不从文化精神上去理解和把握武术,那就很难抓住它的基本要领,并且无法整合其复杂的技术。

从操作上来说,人们往往以练技健身为体,以运技应敌为用;或干脆简单 化地把拳套训练称之为体,把交手实作称之为用。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人体生 理机能,是身体技术功能的基础;这个角度的基本理解,大体上则继承了我国 古代唯物主义“形质神用、形神相即”的观点(范缜有云,“形者神之质,神 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即此之谓也)。在 这里,“质”即形质,有物质实体的意蕴,“用”即功用,有操作功能性含义; 于是存在论上的“质用”便是操作论上的“体用”,“形神”与“体用”本为一体。由 此,人们在锻炼过程中便有意识地发展其生理机能的“体”,以增强其身体功 能的“用”;同时又通过明晓其身体功能的“用”,以规范其生理机能的“体”; 从而使体用相兼、和而不同,互相促进、协调和谐。其一般性的概括,也可称之“为 功力、功夫”与“功用、效应”的关系,或身体机理与肢体效应的关系。在这里,人 们的理解又回到最基础的肌体存在论层面上。

武术对体用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界定,反映了人的双重存在。我们已经知道,人 一方面是物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是精神的存在。就物质存在方面而言,人以 身体为体,以心神为用,从生理活动的角度发挥人体功能。就精神存在方面而 言,却又以心神为体,以身体为用,从心理意向的角度发挥人体功能,各种关 系于是也就倒了过来。人的活动,要以物质性的生理功能为基础,以精神性的 心理意向为主导。所以人的身体与心神在实际上当是互为体用的。由此,人们 一方面可以利用不同的姿势动作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 不同的心理意念去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


  1. 中国武术的形神体用特点


中国武术无论什么拳种,都十分讲究“形神兼备”和“以神统形”的。拳 家一般认为,无形则无神,无神则无味(这跟E|3度人“得味欢喜”的审美情趣 颇为接近,并且带上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烙印)。所谓“神赖形而存、形因神 而活”。一方面,形是神的根基和手段;另一方面,神则是形的主宰和目的。由 此形成了 “以形传神、贵在有味”的鉴赏标准。基于中国哲学反求诸己、内倾 超越的追求,任何中国式技艺都是寓神于形和以神御形的。其最后的走向,是“重 主体操作的角度说,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和“以神御形”,是跟其“动以 养形、静以养神、内外兼修、意气领先”的原则结合在一起的。它并不仅是个“表 现和再现”的美学原则,而且更是个训练和应用的操作原则,涉及整个操作运 行的力量配置和过程调控。拳谚有云:“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练 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它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最后是以内练统领外练,讲 究“意到、气到、劲到”的“意识引导动作”,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的境界。

在武术操作过程中,形神是状态显示,内容决定形式;体用为功能发挥,结 构决定功能。形神状态的背后则是体用运行。传统武术处理体用关系的基本原 则,就是“内外相应、体用一如”。它一般讲究盘架练体,散打应用,心为主宰、理 为依归,凝神敛气,化力为劲,内外相应、体用一如,要在周身一家那“即体即用” 的基础上,去追求“全体大用”之功。在这里,宇宙之道的大化流行跟身心性 命的性理发挥,是合而为一的。陈鑫在《太极拳体用》一文中释“太极拳体”云: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释“太极拳用”云:“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 在称量。刚中寓柔,与人不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 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这是把体用同归于“道”的大化流行。而 所谓“得道”,由此也可以看作一种进化。

这些东西,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武术的特点。中国武术的“练体”,不但有 把握技术体系的含义,而旦还有培植和协调生命能量的意蕴;而所谓致用,则 表示其生命能量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功能的充分发挥。这里还要注意,武术上的 体用一如不但必须要“有体有用”,而旦还得讲究“体用对应适宜”。借用当 年严复的比喻,牛体有牛用、马体有马用;我们既不能搞“牛体马用”,也不 能搞“马体牛用”。武术是“以技行击”的“用武之术”;由此当要“以技为体、以 击为用”,武术的技术结构必须要适用于肢体打斗。但如果硬要把它移作他用,例 如要它去完成哲学的思辨、科学的认知、艺术的表演、宗教的信仰,恐怕未必 能够那么得心应手。

中国武术的形神体用特 点,可以概括为“象形仿生、师法自然、内外相应、体用一如”这样四句话;前两句说 形神,后两句说体用。

浏览2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