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操作:形神体用

从操作论上说,人的身体活动不仅大大地区别于所有的机械运动,而旦跟 动物适应环境之简单本能活动也是明显不同的。必须强调,武术招式是一种具 有技击含义的身体活动;它首先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复杂文化活动,形成 手段与目的、结构与功能之一系列过程性的相互作用;而历代的文化积淀,也 就通过个体性的心理意念,融会在身体动作的举手投足之间,成为独特的“人 体文化符号”。由于武术操作者用动静开合的身体符号去体现中国文化的历史 内涵,动静开合在这里便充满了主体性的操作内容;由此我们便自然地从身体 活动对象化表现的动静开合,过渡到身体活动主体性操作的形神体用,讲究内 外一体的形神兼备和主体操作的体用一如。


  1. 关于形神为形主、形持神而立”)。第三个层面,则是更虚一点的形态与神韵,或形象与

  2. 形神在这里是标示人的身体结构和生命本质的一对范畴,主要用以描述人 的形体状貌跟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肢体机能跟活动功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 引申为整体性人的动作形态跟这动作意蕴、动作功能的关系,即符号跟意义的 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形神关系也具有多层面和多样化的含义。其第一个层面 即最基础的层面,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在天成象、在 地成形”、“阴阳合气、大化流行”)。第二个层面,是内容与形式,或机体与功能 的关系(“形而下者谓之器”、“既有形质、可为器用”、“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阴 平阳秘、精神乃治”),或称之为肉体与精神或躯体与灵魂的关系(“形具而神生”、“神被直接感知的肢体时空结构状态,即人的形体状貌及其动作表现。一个或一套 的武术招式动作,总是由人的四肢、躯干以不同的“姿势”(共时性的空间组合) 和“动作”(历时性的运转方式)组合来完成的;这姿势和动作,分别从静与 动两个方面构成了武术外在的“形”。但这个外在的“形”,又是在人的目的 意向、情感意志等心理内容驱动和调控下完成的,是为达到一定主观目的和实 现主观意志的物质手段。内在的心理内容是外在形体动作的运行依据,被称之 为主宰这个“形”的“神”。在个体操作的层面上,形神关系一般也称之为形 意关系;在审美表现的层面上,这形意关系也就上升为具有形上超越性质的形 神关系了。由此武术上的形神,也就包括了姿势动作跟心理活动,招式结构跟 攻防内涵,身体符号跟文化意蕴等一系列的对立统一。


形神范畴突出了人在自我意识支配下的目的性肢体运作。从最一般的意义 上说,“形神”是人同一生命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就发生学上说,“形 具神生、形质神用”,没有“形”为载体,任何“神”都不可能产生和存在。而 就行为学上说,“神”为主宰、“形”为功用,“形为神用则灵、神为形用则妄”。从 养生的角度来说,则必须取法于天地阴阳,调和五行术数,知悉阴阳术数之道;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以养其“形”;调心养气、不妄劳作,以安其“神”。这 也就是说,人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协调自己的身心活动,不去“伤形劳神”以“养 精蓄锐”,以便求得“尽其天年” 。

据道教《西升经》的说法:“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 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爱人,人不爱人。”这就是 说,人由于有心神的活力,肌体才能够成长化育;由于有了肌体的成长化育,才 呈现出心神的活力。心神赖形体而呈现,形体赖心神而生存。从一体中显示出 二面,从二面而促成活的一体。二者融合则共存,二者离异则皆亡。“神”是“形” 的统帅,“形”是“神”的基础。所以《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此亦指“神”与“形”的相互关系以及二者所应处何状态才能长期共融并存。也 就是说形体要稳重,心神要安静。只有如此,二者才能长期共存,否则就会导 致二者的离异。二者之所以会离异,那是由于“人不爱神”所带来的后果。

就更广的意谓来说,跟 者不现”的现象本质分离说 即实、实者即现”的形神统有形神问题,天(宇宙)也有形神问题。天(宇宙)之形为器,天(宇宙)之 神为道。人之神因宇宙之神的统御而呈现;宇宙之神永恒而人之神短暂。人之 神是由宇宙作用于肌体所作出的反应,人之神的本原在宇宙之神。宇宙神无为,故 宇宙之形长存,人之神有为,故人之形短暂。若要人之形长存,就必须使人之 神合于宇宙之神,变有为之神为无为之神。此时人之神同时又是宇宙之神。所 以,人的形神归根于天(宇宙)的体用,人的行为必须要遵从客观规律。基于 这“天道即人道”的信仰,中国武术在形神问题上便十分讲究象天法地、师法 造化、松静自然、螺旋圆转、八面支撑、上下相随、前后相连、连绵不断,表 现出中国人所理解那宇宙万物大化流行的状态。

从操作技术养成的内涵说,武术的形神关系,同时也就是形体训练跟意气 训练的关系,或者称之为外练跟内练的关系。在这里,形体即“骨肉”的外形 动作的训练称为外练,“精、气、神(元神)”的修炼为内练。外练以动为主,内 练以静为主。外练的主要要求,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合”,其 生理依托可能是肌肉活动系统、骨架活动系统、韧带活动系统的协调整合。内 练的主要要求,则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其生 理依托可能是神经控制系统、体液控制系统和经络控制系统的协调整合。外练 的主宰,是某种类似西方工具理性的“识神”,而内练的归结,则是某种类似 西方价值理性的“元神” 。在演练中,如果片面强调形体而忽略意气,那就会“异化” 为西方式体操;如果片面强调意气而忽略形体,那也会“返祖”为古代的气功。二 者同样违反传统武术“天人一体、内外合一”的基本原则。

就技术操作把握过程而言,武术首先从“以形导气、以气养神”入手,进 而达到应用操作上的“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行规则,并由此形成“以神 统形”和“重意(神)不重形”状态。因此人们在入门前,特别讲究“循规矩 而合规矩”;但在入门以后,又讲究“脱规矩而合规矩”。武术的姿势、动作、招 式、套路、功架等,应是有极深文化内涵的。它们不但积淀了前人世代相承的 经验和智慧,而且还展现了操作者个体独特的意志、愿望和个性,武术的全部 历史文化内涵,不可能一下子进入每个操作者个体生命之中,因此需要操作者 反复练习模仿体验。基于时代 的变迁、情景的变换和操作

者的个体差异,武术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会渗入操作者自己性情志趣的特有个隹,表现出 极强的个体特色。所以整个中国武术的演练,就不能只讲姿势、动作等外在造型,而必须深究这个造型背 后那带时代意蕴的攻防含义、劲路运转、意气走势、神韵表现和个性倾向。徒 具形式的外在性肢体动作,是很难叫做中国传统武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文化中对内容的独特强调和“内向型”的操作方式。

  1. 关于体用

  2. 体用是形神进一步的主体操作化。如果说“形神”偏重于从人的“存在状态” 意义上去进行对象把握的话,那么“体用”则偏重于从人的“活动方式”意义 去进行操作,因而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范畴。中国文字中,“体”字原作“腰‘,《广雅•释亲》释为“身也”,即由骨架 支撑起的身体。《说文》释作“总十二属也,从骨澧声。”所谓“总十二属”段 玉裁注曰:“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三,曰 肩曰脊曰尻;手之属三,曰肱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曰胫曰足。”指人体的 各个部分,全而为体。刘熙《释名》:“体者,四肢股肱也。”《周易•坤文言传》: “正位居体”。虞翻注:“体谓四肢也”,故有形体之称。《周易•系辞上传》:“故 神无方而易无体”,孔颖达《疏》:“体是体质之称”。

浏览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