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武术文化区的划分时,可以借鉴文化中已经存在的对文化区域 的研究划分方法。文化区域是“古已约定俗成和人为界定双重性质的历史 区域”①。有一些文化区域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几乎没有变动,我们可以充 分借鉴已有的划分区域的方法。有许多研究者在以前的地域文化的研究 中,曾经进行过划分中国的地域文化。郭志禹教授在2003年承担了国家体 育总局的相关研究课题后,开始对地域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时,充分参考了中 国地域文化划分中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已有划分方法,把我国的地域武术 文化研究进行了如下十四个的区域划分:燕赵、齐鲁、荆楚、陇右、中州、岭 南、秦晋、巴蜀、关东、闽台、西域、吴越、滇黔、大漠②。并且通过以地域武术 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以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内容为研究框架的研究方法, 充分考虑了我国武术目前发展现实状况,进而提出了中国民族传统的武术 文化与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发展理论,即地域武术文化多元模式理论。 并且把“地域武术文化”的理论概念界定为:“通常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 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给我们研究地域武术文

①张兵,李子伟.陇右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②郭志禹.武术文哲子集——基本理论与思维的探新[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0.

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地域文化——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①。 为以后进行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可持续性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博士生丁 丽萍、张胜利、韩雪、陈振勇、王家忠、郭守靖、申国卿、张银行、李吉远等前后 对吴越、陇右、中州、巴蜀、荆楚、齐鲁、燕赵、闽台、岭南等地域的武术文化进 行了研究,其他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厚的地域武术文化 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体系初见雏形。

浙江古时属吴越之地,现在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统属于吴越武术文化,但 是因自然地理、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原因,浙江的武术文化与其他地区的 武术文化也大不相同。利用原有挖掘整理的宝贵资料,考察浙江武术文化 所蕴含的精神与其地域文化的深层关系,充实中国武术文化体系,对中国武 术文化的传播无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学术研究基础。

 

图00. 01作者走访民间习武者

 

① 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26( 10) :87 -

91.

第二节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中华民族文化自古就有地域(或称区域)的区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和文化渊源,都呈现一定的差异”①,特别是民间武术 拳种门类更是异彩缤纷。在这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地域武术文化必然 也显示其独有的特异风格。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 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 文化的差异性”②。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武术文化创造的自然 基础。人类的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环境为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使生活 于该环境的人类必须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又使人类所创 造的武术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③。我们引用文化圈理论。

“武术文化圈”的概念界定与划分原则。“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是一 个文化丛存在的地理空间。文化圈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这一整体的 文化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关联的,它包括器物、经济、社会、道德及宗教等 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永久性。”“文化圈方法论” 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德国人拉采尔(F. Ratzel)首先提出的。他 通过对非洲弓箭历史的调查研究,揭示了这种文化传播的真相。他在追踪 文化要素的分布时,发现了其中相类似的文化形态竟然存在于相隔很远的 地区,这使他感到意外。他认为每一个民族,包括古老的自然民族,都有各

① 王南.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古筝流派的成因[J].中国音乐(季刊),2009,4期,147 - 152.

②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期,63 -66.

③ 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6,30 卷,5 期,71 -75.

自的历史性,因此研究这些民族及其历史的遭遇十分必要,在大多数情况 下,这些遭遇是民族迁徙的结果。民族及其文化在迁徙过程中相互接触并 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德国的传播学派文化研 究者弗罗贝纽斯(Lea Frobeniu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圈理论和方法。他认 为:文化的类似性不仅在个别文化形态中存在,而且还可以在两个完整的 文化丛或文化圈中发现。他对于西部非洲和美拉尼西亚的调查和比较研 究,发现在历史发生上的关联现象常常不限于弓箭等武器或其他文化要 素,而是在很多文化现象上,如生产技术、使用器具、衣食住行、社会组织、 婚姻丧葬、信仰禁忌、神话故事、艺术娱乐等很多方面,几乎涉及人类生活 的全部文化要素。正是这种文化发生上的关联和相类似的普遍性形成了 “文化圈”①。

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之所以成为文化是其具有赖以生存的区域 文化空间,我们将这一文化空间称之为“武术文化圈”。武术文化圈是武术 存在的地理空间。是指武术以及对武术有影响的诸多文化在功能上相互关 联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文化的一切主要范畴,具有相 对独立性和永久性。武术文化圈的划分实质上是对武术文化区域的进一步 细分,有助于武术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如北少林武术文化圈,中州陈家沟 太极武术文化圈,胶东武术文化圈等等。对“武术文化圈”的划分,首先要依 据河流山川等地理环境特征,其次是依据儒道释等社会人文环境特征,还要 考虑政治、经济环境特征。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武术文化创造的自然 基础。人类的活动必须以一定的地域环境为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使生活 于该环境的人类必须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又使人类所创 造的武术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地域辽阔,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距 离约5200公里,跨了 5个时区;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距离约为5500公

①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文化圈理论与方法[EB/OL]. http:// www. lib. wust. edu. cn/showtxt/show_article. asp? ID = 2753 ,2004 -3 -28. 里。在特定的地质基础与新构造运动等内力因素,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水 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地貌轮 廓具有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的基本特征。河流虽然众多,径流 量十分丰富,但空间分布却呈现出东多西少,南丰北欠的不平衡性,有三大 河流皆东西流向。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脉纵横,呈定向排列并 交织成网格状。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海陆影响相差悬殊,使民族 地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在东部季风区内的民族地区,从北到南有寒温带、 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东西干湿变化明显,从东到西可划分为湿 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地区。中国气温表现为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 冷。1902年,梁启超在其所著《中国地理大势》中曾认为,中国较大江河皆东 西流向,因而造成南北划分,形成不同的文化,较大者有黄河、长江和珠江三 大文化区,对中国历史形成了恒久的影响,治史者不可不察。蒙文通先生是 又一位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曾论述过中华古史应从河(黄河)、江 (长江)、海(意指南方靠海者,实际指珠江流域)三种文明彼此互动的角度加 以梳理①。

虽然,“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及“南海文化”的概念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被某些学者所否定,认为它“缺乏科学论证”②。但是应当说,梁启超以 唯物史观承认地域因素作用的论说还是比较准确的。在当今的地域文化研 究中,梁启超先生的这一论说,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1938年,听驼在 《体育月刊》上发表《对于国术门类之检讨》一文中,就将武术分成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两大派系,进行归纳汇总③。郭希汾编写的《中国体育史》(上海 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中提到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 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

①胡义成.“秦学”研究的地缘文化学基础——兼论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东西”“南

北”模式[J].人文杂志,2002,(6): 118-124.

② 参见:秋禾评,王大华.《崛起与衰落》一书的文章,《光明日报》1989年9月5日。

③听驼.对于国术门类之检讨.体育月刊[J].1938,5(5):1 -8.

浏览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