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有触即应靠什么应? 一动即灵,靠什么灵?踩、扑、裹、束、决五劲也。以五行论,踩劲通脾属土,墩厚沉实,如踩毒物,意若山岳之重;扑劲通肺属金,钢筋铁骨,如虎之扑物利爪,风啸杀声;裹劲通肾属水,惊涛裂岸,裹物而不露,灭顶之谓;束劲通肝属木,曲直随心,上下束而为一,发而未发;决劲通心属 火,落之爆烈,如水滴滚油锅,沾着即炸。唐代孟郊诗云:“壮士性刚决,火中见 石裂。”(《游侠行》)决劲者,快捷、火爆、果断之劲力也。解燃眉之急曰“快捷”; 出其不意,玉石皆焚曰“火爆”;“四梢俱齐,五行乱发”(姬隆丰《四拳势论》);遂高打高,遂低打低,有触必应为“果断”。故,决劲要融贯入踩、扑、裹、束四劲中。陈照瑞老师云:“踩要决、扑要决、裹要决、束要决,一决而无不决。”五行合 一处,才能出整劲。吾辈不论是比武切磋技艺还是养生健身,都应在决劲上下 功夫。

说到五劲变化,先贤曾云:“踩——插套;扑——举摔;裹——截横;束——钻长;决——化灵。”踩劲一出,或变插,或变套;扑劲一出,遂变举,遂变摔;裹劲一 出,顺变截,顺变横;束劲一出,即变钻,即变长;去拙力而换决劲,炼决劲而修化劲,积化劲而生灵劲。决劲如前所述,谓“滚油锅滴水”,化劲谓“按下葫芦浮起 瓢”,灵劲谓“打人好比弓断弦。”决劲斜出趋刚,化劲圆走趋柔,灵劲迎风接进刚柔相济也。

五脏与五官,皆人性命之根本,交手中不容伤害处,却是被敌极力攻击之所。 拳谚云:“拳家对面一出手,上要眼睛,下要腿,拳到中行天莲否?”“武艺相争,蔽住五行。”就是在交手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肝、脾、肺、肾。“天地交合,云蔽日月”就是指“手搏相战,先击双眼”。因此,不论五脏还是五官均是重点保护对象,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此诀尚有后两句,拳谱无载。陈照瑞先生云:“手把阴阳迎面去,魁敌护己法森严。”说的就是形意拳守己之中门把关,占敌之中门溃敌之五行“生克”变化也。

五、形意桩功“三体式”的练法

步骤一:以三体桩左式为例,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尖正对前方,脚跟靠于右脚(后脚)窝,后脚尖向右侧外展,与前脚(左脚)成45°夹角。

要领:两脚心空,五趾扣抓于地;身体直立,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成“三圆掌”,贴于两大腿外侧,切记两手的“劳宫穴”分别对准两胯的“环跳穴”; 下须回收,头要向上顶;齿要扣,舌顶上腭;自然含胸拔背;目视前方,自然腹式呼吸;“印堂穴”含有往里(泥丸宫)吸气之意,双眉微锁。

步骤二:两小臂向胸前抬起,手心向下。

要领:第一,抬两个小臂时,应紧贴两肋提起,提时两手腕按摩“足少阳胆经” 的“居馏穴”“维道穴”“五枢穴”;两小臂按摩“带脉穴”“京门穴”,双手腕同时擦摩 “日月穴”“期门穴”至“膻中穴”,正是练习掌握“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摩经、摩内五行”技法的开始。

第二,沉肩坠肘,不可抬肩亮肘。

第三,抬臂时两脚五趾加力抓地,“里内庭穴”贴地;双手手形不变。

步骤三:两小臂及掌根、大拇指外侧紧贴身随呼吸快速下按,双掌停贴于丹田左右两侧,两腿随之屈膝下蹲,双膝眼相互紧贴,以合气道。

要领:第一,下按时上身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晃动,不可前俯后仰;掌指保持原形,手腕与小臂内侧摩擦而下。

第二,沉肩坠肘,配合呼吸下按,气沉丹田。

第三,跪膝压踝,前膝前顶,后膝紧靠前膝里侧,成半蹲姿势。要求膝尖投影不能超过脚尖。

步骤四:两掌变拳,与两小臂同时贴身沿腹股沟、抖丹田向外翻转,拳心向上,停放于“府舍穴”上。

要领:握拳时手指要由小拇指依次卷撵成“鸡心拳”;外旋翻转时,两臂仍紧贴抱两肋,不能亮肘,同时双脚五趾用力挠地;丹田抖动,将气由鼻孔呼出。

步骤五:左拳及左小臂贴身沿任脉上钻至“膻中穴”上,“璇玑穴”下。

要领:拳与小臂上钻时,仍要沉肩坠肘。做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手与肘在上钻的过程中,必须起到按摩经络穴位的作用。

步骤六:上动不停,左拳与小臂继续上钻,拳至“迎香穴”时钻出,拳心朝上, 高不过眉,同时左脚向前踏出一步,腰向左抖拧,后腿不动,形成前三后七的央剪步。

要领:第一,左拳要贴身钻出,钻时要丹田抖动,要展胸放劲儿助拳前钻,途终于嘴,就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即“打法”(进攻)也是“顾法”(防守);练习的法则是“出洞(嘴)入洞紧随身”。

第二,出拳时要向右拧腰、拔背、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拳心向外拧,有横劲但不见横形,眼看小拇指窝。

第三,上身要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脚时后脚跟内侧及“涌泉穴”突然发力蹬地,脚催膝,膝催胯,胯催腰,胯同时配合腰来催膝,膝催足,通过这样一个下催上、上催下的过程,手脚齐到规定的位置;前脚踏出后,脚跟仍与后脚窝及里踝骨成一条直线。

第四,前膝微前挺,后膝单扣,拧腰顺前胯,重心落于后脚,后手原位不动。

步骤七:此式站稳后,两拳同时变掌,掌心朝上;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窝,肘窝持住不动,双手掌与双小臂同时向里翻转,变为俯掌,掌心向下,后掌根及手腕的“阴溪穴”压贴在肚脐上,小臂紧贴于身。

要领:第一,两掌及两小臂翻转时,必须沉肩坠肘,边翻转边沉坠,边向前抻拔使“三星”显露(即:肩窝、肘窝、腕窝),左肩、肘、手三点成一线肘尖对准前膝。

第二,鼻尖、手尖、脚尖相对于同一前进方向,是为“三尖相对”;后手的食指 与前手的食指成平行线,两手的食指上翘,指端要高出小臂三至四横指,指尖均有顶扣之劲。

第三,头要上顶下须内收竖项、扣齿舌顶上颚两眼目视前手食指。

第四,精力要集中,呼吸要自然,气沉丹田,做到胸舒腹实。

第五,顺胯、拧腰(龙折身),要似正非正,似斜北斜;上体与地面垂直,两肩要平,含胸拔背,不可左歪右斜,前俯后仰,谷道内提(肛门自然内提),不可突臀。

第六,前腿三分劲,后腿七分劲(重心在后腿);前膝微向前挺,后膝尽量卷裹里扣,后膝盖与前膝盖成平行线;上体正直,臀部“下垂之线”,在后腿脚跟以内 (又称足下存身)。

步骤九:左右换位。三体桩左式站至乏力时,应换成右式,右式力乏再换成左式,反复多次,随意而定。但原则是从左式开始,从左式收式。换式的方法与 右式的方法,不再细说。

步骤十:收势。

两掌同时握拳,前拳向外翻转,抬至眉高,拳心向上;右拳向斜上方扬起,两臂前后成弧形相对。上势不停,两拳向里并拢。边微下沉,抵于胸前膻中穴时,要按穴贴身;随两拳下落,气亦沉入丹田,动作要轻松自然。接着上体微向左转,身朝正前方;后脚上步与前脚并拢。两拳自然张开变掌,两腿自然伸直,身体起立,同时两臂也自然放下,成起式前的状态。

三体桩的详细动作与练法,是练形意的第一步,要有耐心、有毅力,克服简单、枯燥之感,练入精微,切记做到自然和谐。

第三节八卦掌的养生机理与技法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 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其主要特点是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故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变幻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融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国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由于在练习过程中处处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它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八卦掌,心意相合,身心双修。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养生、祛病上也有着独特的功效。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原名董明 魁,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董海川身材魁梧, 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浏览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