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严镜海英文名):在我的比较完整的春拳风格中,我又增加了一种间接渐进的攻击法,它 是连续快打的一种方法,间接渐进的攻击法是达到藕手效果的一道桥梁。当敌手的防卫很严密,而且速度很快,无法实施像直冲、标指、拍打等这 样的简单攻击法的时候,就使用间接渐进的攻击法去制敌。间接渐进的攻击法 (从现在起使用简称I.P.A),是根据佯攻演变成的。佯攻初目的就是诱敌进行躲 避或者阻挡,注意,虽然佯攻主要是包含两个动作(有时是三个动作,但是不 会多于三个动作),但是它们必须是灵活、敏捷的动作。下面的说明有助于你 理解佯攻的方法,它还能使你在敌手快速而又安全的进行防御的时候去攻击。第一个动作(佯攻)必须长而深(我说的意思就是渗透),引诱敌手 进行躲避。第二个实际动作(攻击)必须迅速而果断,使防卫者不能恢复短甚至在用两个佯攻动作实施攻击的情况下,第一个佯攻的深度也必须 能使敌手移动位置去进行防卫。赢得距离为了缩短距离,你的手必须在佯攻到一大半程度的时候 进行移动。你的第二个动作只能再占有第二个一半的距离。这就是渐进的攻击 法。赢得时间诱敌进行阻挡的时候必须做到即使你的速度很慢,也能 对他进行攻击。为了使手臂交叉这个动作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能 够协调一致,也就是说,在实施攻击的时候,为了瞬间能使防卫者移动到攻击 的对面方向正好是敌方开始进攻时,其手臂正在交叉移动的时候于是, 第二个动作(换句话说,就是第一个佯攻动作之后的攻击动作)应该在敌方防 卫的前面移动,也就是说,不得通过第一个佯攻动作去引诱对方。我希望你对上述的构思经过深思之后,开始体验一下这种渐进的攻击法。 注意,速度必须调节,使之与敌手的动作相协调。另外,我正在创立一种新的武术,主要是融合^春、西洋击剑和拳击而 成。当充分完成时,我会把它有系统地整理下来。宋代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从寻牛到得牛以至人牛俱忘、返还本原、 大解脱的10幅图画,指出一个禅匠由修行开悟而再入世化众的心路历程(不一定看做悟境的终点站)。李小龙也讲他的心路历程:“在我接触这门艺术之 前,一拳对我来说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当我学习了这门艺术之后,一拳 不再是一拳,一脚不再是一脚。现在我参透这门艺术,一拳仍然是一拳,一脚 仍然是一脚。”禅宗是一种人生哲学,李小龙既提到佛家的“禅”,也提到道家的“无”, 附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中日禅学家阐释如下:释圣严法师在“禅的体验”中提到佛教传到中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说:“佛教谓空,道家谓无,其义本不相同,然在中国的佛教徒们,假用道 家的无字,说明佛教的空义,结果把无字的定义,升格而超越到空字之上。后“ 来中国禅宗的风格,大致上是受了这个无字的影响,以无字代表一切的一切,也以无字来解答一切问题……因此,到了第九世纪的赵州从途,开出了一个卷 ‘狗子无佛性’,以禅的立场而言,有与无的执著,都是烦恼心,所以干脆用一个无意味的无字来打发问话的人,走上死路碰上绝壁之后,产生不假思维的顿 悟的效果。日本禅学家柳田圣山在《无探求(中国禅)》(中译名《禅与中国》)中 > 提到“中国的禅曾经是以无的问题为中心的。而且,日本禅宗在继承这一点 上,也有相同倾向。但是,‘无‘能否视为禅的思想本质呢?”答案是有区别 的。他认为无字不是思想:“'无字’是一种精神统一的方法,是公案。公案 是最出色的冥想法,但方法并非思想。大致到近代‘无字'公案才形成‘无‘ 一*的思想,这在日本的近代哲学中尤有突出的表现。366 已故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著作《禅与日本文化》中,有一章是“禅与武士 道”,有一章是“禅与剑道”。他指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就是来自于禅。因为第 一,禅在哲学上告诉武士万物皆空、生死并无差别。第三,禅在道德上实行极 为清苦的修行,能使武士磨炼出钢铁般意志,可以抛却一切物欲和情念的执著 而一往直前。他也指出武士手中的剑在禅中有“活人剑”和“杀人刀”之说,一个出色的禅匠必须懂得如何去运用这二者。因为前者正是禅宗的“慈悲”之 心。“刀是武士之魂”,因此武士和剑相伴的还有忠、自我牺牲等等。剑击中 除技术之外,最紧要的就是驱使剑技的精神,也就是“无念”或“无想”的 “无我”心境,因此从根本上说,禅与剑道在以超越生死为目的这一点上,是 完全一致的。李小龙弟子黄锦铭与伊鲁山度关于截拳道的争论,实质上已成为“谁是截 拳道嫡传”之争。伊鲁山度自称教的是“截拳道概念"(JKD CONCEPTS), 黄锦铭教的被称为“原始截拳道"(ORIGINAL JKD)。伊鲁山度在《黑带》 (BLACK BELT)杂志1997年第1期上认为:“,原始截拳道’就是‘森藩国 术‘,‘截拳道'不能标准化,‘截拳道‘只有‘截拳道概念'J这实琮上是 否定了 “截拳道”的存在。而黄锦铭则认为:伊鲁山度已将截拳道修改并且掺 入了其他技术;“振藩国术”不是“原始截拳道”,“截拳道”可以标准化。 关于什么是“原始截拳道”,黄锦铭认为:“李小龙虽然并不喜欢用‘招‘字 去形容截拳道,但他的独特格斗招式和训练方法确实不同于其他拳道(笔者 注:经核实,招式实际上是指‘基本格斗体系’)。为了保护此拳艺,截拳道有 成为某种标准化和系统化招式的意义,因为除非用某种结构形式强加于它,否 则原本形式将不会继续存在。李小龙并没有做任何计划去保护截拳道,他的大 弟子们有责任指出原本的训练方法、招式、理论和截拳道的发展方向。教师应 为学生提供基础的东西,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最佳的学习 道路。”关于原始截拳道与振藩国术的关系,前者是截拳道范畴,后者是春 拳范畴(即李小龙风格的^春拳)。黄锦铭认为:“割:春拳确实在概念上形 成截拳道的基础,但特征不在这里。李小龙为他的系统增加了很多新内容, 使他们格斗术最后从^春拳分出来并走得很远。因此他另称之为‘截拳 道工”从上可见,黄锦铭与伊鲁山度的争论,实质上是“谁是李小龙截拳道嫡 传”之争。对此,笔者试作如下分析:两人介绍伊鲁山度是在1964年美国加州长堤的首届国际空手道冠军赛后认识李小 龙的,因为他是大会主办人美国空手道之父ED PARKER多年的学生,而李 小龙在大会中表演了中国功夫。其后虽有来往,但因李小龙住在奥克兰,两人 关系并不密切。1967年,李小龙拍完电影《青蜂侠》并搬到洛杉矶,于2月份在洛杉矶 开第三间振藩国术馆(与在西雅图和奥克兰开的第一、二间振藩国术馆一样, 主要教的都是李小龙风格的^春拳)□三个武馆的助教分别是日裔木村武之、 华裔严镜海、菲裔伊鲁山度,他们学的也是振藩国术或振藩拳道春拳和 中国功夫等李小龙为了研究和完善他的截拳道,在洛杉矶武馆近二十名弟子中挑选了 从未学过功夫的黄锦铭(华裔,英文名译音泰德•王--“王”字本应为“黄” 字,但长期以来习惯上这样写了),让他从4月份开始到李小龙家中,作为私 人的截拳道试点陪练。7月,李小龙才正式公开截拳道的名称,并解释为THE WAY OF THE INTERCEPTING FIST (截击拳头之道)。同年12月8日,黄锦 铭获颁截拳道二级证书。这是李小龙颁发的一张完整地填写了学生姓名、省 县、级别、年月日并签字盖章的中英文截拳道证书。数月后李小龙取消了分级 制,因此,黄锦铭虽在李小龙家中学截拳道断断续续近七年之久,却只有这张 三「 二级证书。伊鲁山度曾学多种武艺,包括中国功夫,不像黄锦铭是一张白纸,因此李 小龙未选他去家中练。伊鲁山度有三张证书,其中振藩国术馆和振藩拳道证书 都是1967年2月9日颁发的,也就是第三馆开馆仅七天就发的,不排除李小 龙因要委任他为助教而发。最具争议的是伊鲁山度的第三张证书,即中文的截拳道三级证书的非完 整性。此证书没有中文的年、月、日和中文或英文的人名、地名,且本应李 小龙写上的签名日期上只有一个英文字母。而李小龙颁予伊鲁山度的前两'1 份证书和颁予其他人的证书上都填有发证日期,因此难免有人怀疑此证的有 效性。),那么三张证书都在同年同月 36 颁发这容易令人怀疑伊鲁山度那时已学截拳道,因为李小龙七月才正式公开 截拳道的名称。据说伊鲁山度以前的三张证书曾公开展示过,但是自从有人质 疑为何三张同年同月之后,他在《黑带》杂志上展示的三张,中间的一张被两 旁另外两张遮住了月、日,另一张只见到。
浏览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