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武功与敌交手之时,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功力和技击之技 巧,还要靠智谋,即对梅花桩兵法谋略的掌握程度。例如,对“出手引手、见手使手”战术原则的应用,梅花桩技击是 打动不打静的。大敌当前要“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即采取 “静待敌动”的办法。若敌人也静待我动怎么办呢?我就要“出手引 手”引动敌身。出手引手之时要肩胯放松,动作轻快、自然,不要有出 手击敌的念头,但也不是脑内一片空白,一点出手击敌的念头也没 有,而是要处在似有若无、有无之间的一种微妙状态。因为出手引手 并不是出手击敌,但敌手果真不予招架时,那么也可以顺势出手,而 变为出手使手了。“出手引手”的口诀是:“出手引手,见手使手,不见手不使手,见 手必使手,见手不便手,必然要失手。”如上所述,此处之关键在于“见 手,所谓“见手”,也就是敌身微动欲招架我手,而我已感知。敌身虽 已微动,却尚在动而未形之际,他怎样招架尚未看出,但此机绝不可 失,我必须立即使手。我使手出手之时敌手已经成形,我手即直奔敌 身防御薄弱之处,这就是“得门而入”。从上述“出手引手”至“得门而 入”,这个过程瞬间就可完成,这就叫拳打眨眼之功。《孙子》曾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 不能谋。”用兵时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 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办法来。以 上所讲是用兵时的佯动,在出手引手时的出手,不是为了击敌,而是 为了引动敌身。此时之出手也应有击敌的样子,使敌感到威胁而心慌 意乱,招架我手而露出门来。所以,此时出手伪装击敌要使人看不出 形迹,这样才能起到“引手”的作用。但是,如果敌身始终不动时,就要 由假使手而变为真使手。所以,出手引手做得很好时,就要在出手时 保持一种“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心态,使“出手”之目的真假难辨,神 鬼莫测。例如,对“引进落空”战术原则的应用,要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至 少要不怕打、不怕摔,有较强的抗打能力,且又闪化轻灵、变转灵活, 才敢诱敌深入,把敌手放进身旁,这就叫“引进”,只有“引进”才能使 敌手“落空”。使敌手靠近我身,此时敌使手用劲的形态已经暴露,不 能立即回手救护,且因敌手打人之势已成,力量也已发出,身步转换 亦不灵便,只有受打。乘此时机我猝然闪化或转换身步,以“认路占巧 法”击敌,使敌有落空上当的感觉。所谓“认路占巧法”,是一种攻敌无 备的打法,既要攻敌无备,就要知敌之虚实,就要明确各种打法中无 防备之部位,这些部位一方面与人体的肌肉骨骼构造特点有关,另一 方面也与敌在技击中使劲用劲的方向、大小有关。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与经验,要靠练功者在成拳对练中不断地体验与积累。一般说来,在各种打法中敌人不易防备的部位是在什么地方呢? 是他使劲、用劲的根部和侧面。例如,蹬踩两腿内侧腿弯附近时,则无 力反抗,可使敌摔倒,推动敌之肩部,可使敌出拳无力;推动敌之膊 根,可使敌手臂改变方向;若使敌之肩、肘、腕、指关节反向扭转或摆 动就可以使用擒拿法;敌向前的力量受到侧面的截击就要失效等。应用这一战术原则的关键在于“引进”敌人,“引进”敌人时用的 是《孙子》兵法中“兵不厌诈”的原理。《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 而取之……。”当敌出手打我时,我不要过早地闪化,这叫不露形,使 敌误认为我尚无准备而继续打进来,当敌人手脚将触及我身,而尚未 着力时,我忽然闪化并随即使手击敌。为了“引进”敌人,在交手中可故意横身而立,露出胸腹,大开中 门,诱敌正面冲击。待敌近身其力尚未及发,我却又忽然闪化,猝然出 击,使敌措手不及。此即梅花桩武功高手“不怕打,却又不让打”的道 理。又例如,习梅花桩者,受敌推打、撞击之后,又可借势做出醉态、败 形,诱敌再次深入近身等,这也是引进落空的打法。引进落空的战术,先给敌人一点甜头,让他得点好处,然后又使 其落空、一败涂地,以致以后再想起这次惨败的教训I,就要胆寒,不敢 对我再轻易出手。例如,对“埋伏法''战术原则的应用。梅花桩技击出手就有埋伏, 而且处处都有埋伏。《梅拳秘谱》说:“手无空去,意无空回”,就是这个 意思。出敌不意,是使敌受到意想不到的打击,这就必须懂得交手中 的埋伏之法。所谓埋伏,就是在第一手打法中,就已准备了第二手或 第三手的打击。从这层意义上讲,可以说“闪化即打”就是最简单的埋 伏法,因为在闪化之时,就准备好了对敌人的打击,而且闪化一完成 立即就打。打什么部位?只要是门都可以打,可以打轻,也可以打重。 用拳打还是脚踢?就看什么方便,就使用什么击敌方法,抓、拿、摔、打 有时也可随意.因而敌人估计不到,且也是很难防御的,这些特点也 正是埋伏法所具有的。因此,“埋伏法”也使用着“闪化即打”的原则, 即包括了“闪化即打”的方法,也还有其他的打法。总起来说,埋伏法 之步法、打法都比较简捷,且多是连续打出。《梅拳秘谱》中说:任他勇猛气总偏, ,此有彼无是天然。直截横兮横截直, 一气摧二二摧三。 任他滑快归远路, 我守安逸自粘连。 若问是甚元妙块, 只在行气一动间。上述所讲即:敌一出手任其多么勇猛,气总偏着一面,不能面面 俱到,这是一个自然之规律,出直劲者,我截其横;出横劲者,我击其 直,此即认路占巧之法,攻敌之无备,故又称捣虚之法。又.敌一出手 称为一气,此时我不回手,摧二气以打之,敌再出手,我仍不回手,又 摧三气以打之,此即一气摧二、二摧三,出敌不意也,称此为埋伏之法 也。埋伏之法出手迅速,全在于把握时机。《孙子》说:“兵之情主速, 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用兵之道,也是关键在于 迅速,击敌措手不及,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技击交手同样也是“千变 万化快为先”,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谓“拳打眨眼之功”,也就是说 有利于我出击的时机,只有眨眼的一刹那。若能充分利用这个战机, 则可任意发挥,无不如意,三拳两脚敌人顾法即破,我可操必胜之券。 反之,这种出击的时机若一误再误,则必与敌穷于周旋,不但空耗体 力,劳神伤气,且也胜负难卜。由上又可知,只要粘住敌手,平心静气 神情安逸,当感知机会一到,立即出击,此即“行气一动”,定当奏效。上述埋伏法中提到的“闪化即打”,在梅花桩技击中,是一个普遍 的战术原则,在“出手引手”、“得门而入”、“引进落空”、“埋伏法”、“认 路占巧法”等战术原则的应用中都要使用它。《孙子》说:“兵形像水,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梅花桩拳法也是 因敌而制胜的.根据上述:任他勇猛气总偏, 此有彼无是天然。的道理,敌发出的气与力也只着一面,不能面面俱到,敌使手愈猛,这 个特点也愈明显,因而敌人使手打人的一刹那,也正是其防御能力最 弱的一瞬间。又因为敌已出手成形,其身也必然有门可入。自然,这 也正成了我进攻击敌的好时机,所谓“拳打眨眼之功”的意思也正是 如此。在对敌交手中“闪化”并不只是避其实,还要击其虚。根据梅花 桩文武大法中兵法谋略的基本精神“相反相成、无形无声”的原则,应 该“闪化”也就是“打”。或者,“化”就是“走”,“走”就是“进”,就是 “打工从这个意义上看,“闪化即打”战术原则也就是上述“相反相 成”基本精神的体现。在“闪化即打”战术原则中,“即”字作为“就是” 讲,也有“兵贵神速”的意思,或“立即”的意思。在使用“闪化即打”战 术原则时,必须要有忽然而动的本领,而且也要感知非常灵敏。由上 述几例都可以看出,每种战术原则的使用,都要有一定的武功基础, 这就是梅花桩战术原则与纯粹的兵法思想的区别之处。梅花桩兵法 谋略与它的武功是紧密相连的,它技击的战术原则也是智谋,因而成 拳的训练除了可以提高武功外,它也是智谋的训练。梅花桩武功中的 成拳,不仅是抓、拿、摔、打等技击方法的宝库,也是智谋的源泉。但要 注意,这里说的“智谋”,却不是世俗所了解的一般兵法知识的那种 “智谋”,这是在最高层次上人类对于技击制敌、用兵战斗等问题实质 的理解和领悟,而且已能在潜意识层次上,本能地使用和把握各种技 击的战术原则,一切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也是在技击、战斗的问 题上“涅槃妙心”的一种表现的形态。由此可见,梅花桩的拳法,就是 武功与智谋的合一。
浏览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