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我在先后发表《武术与艺术》、《武术与表演》、《情、景、形、 神——形体美学笔记》等探讨运用武术负载的民族精魂,培养具有中华民族 气质的话剧、电影演员。被调入刚刚成立的北京艺术学院话剧表演系、筹建 形体教研室时,我就在王培生老师的太极桩功和郭古民先生的八卦揉球功的 基础上,运用王多斋先生大成拳“站桩求物”的原理,编创一套桩功教材, 通过简单的动作,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体悟人体三节六合的关系。我自 1956年跟培生、古民二先师习武,深感他们平日彬彬有礼,一旦运动起来, 就神采飞扬。当时培生师正当盛年,日常稳重儒雅,一旦练拳则真是“动如 山飞、静似海溢,矫若腾龙”;古民师已是古稀之年,小腹隆起,日常行动 缓慢,像老北京那些大宅门的“老爷”, 然而一旦盘起八卦掌,立刻判若两人, 真个是“神犹豹隐,气若腾蛟”,再不见 老态龙钟之象。他们所表现出的经过多 年身心并悟获得那种雄壮宏伟、气宇轩 昂、动作非凡的神态,正是武术的精魂, 正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的表现。王苔斋先生在《拳道中枢》总纲第 九章中所说:“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 著己身、永无是处。”他把“物”具体分 为“身内与身外”,而根本就是中华国学 各家皆重的“道”。天钧六合步云桩正是 在王茅斋先生的拳道中枢的指导下,融 汇太极拳、八卦掌的精粹编创的。

3二、天钧六合步云桩的特点

天钧六合步云桩,以庄子的天钧学说为指导,以道家的“步云行”为法 式,以国学的“大中至正、轻柔圆融、八脉环通”为修炼目的。把太极拳的 十三势要义和奇经八脉、人体多层的三节六合交织在一起,能以最短的时 间、最简单的体式,让学者体悟独立守神、昂首云天、与星辰共舞的感觉, 同时具有健身健美、激发智能的价值。各派桩功,不管是单式静立的浑元桩,或是带有操式的组合桩,如马金 龙师兄的《太极五星捶》组合桩,都是原地站立不动。天钧六合步云桩虽然 也采取原地不移的站式,但有步云凌空的意念行走。通过火退、水进的步云 想象能够缓解初学桩功者的疲累,从身动意会上体悟庄子的天钧学说,“圣 人和是非而休于天钧”的至乐。真正明白头顶太极、脚踏五行、怀抱八卦之 理,它的这种独特的修炼方法形成四个鲜明特点:

1 .便于宁神入静,以一念代万念,上下体穴位相照能更快地与道冥合, 九脉通畅。


  1. 通过轻微蠕动和劳宫与涌泉相合,锻炼人体四肢的八个要穴:后溪、 列缺、内关、外关、照海、申脉、公孙、足临泣,这是过去的桩功少有的, 这八大穴都是八脉通会之穴。能促进整体的身心健康,血脉通畅。

  2. 真正使人身的体三节、臂三节、形三节、腿三节、内劲三节和内三合 与外三合交会的大小六合,在步云桩身体神会。



  1. 通过行功中以国学的根本意蕴:大中至正、轻柔圆融、虚静诚敬、身 心意灵的口诀默颂记数,真正体悟到大爱仁伦、三才中泰、至善明德、正心 修身的东方人学的精魂,既健身修心,又养生长寿,达到荀子所谓“得众动 天,养意延年”的境界。


由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天钧六合步云桩”是东方人体文化和典籍文 化妙合的典型。经坚持以《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的原则编创,简单易学但又深究无限,令人畅想。

(2三、天钧六奔步云桩的基本操式

该桩功共四段,用四句七言韵语概括:守中抱一元四性,大中至正亨泉宫,轻柔圆融利风水,剑指握固贞天通。

(-)守中抱一元四性

“守中抱一”在国学修身中包含深刻内涵,从哲学上、美学上、养生学 上各有独自的解释。作为养生桩有两层含意:i •形体上要中正安舒,内省专

  1. 是精神上的体道悟真、天人合一。老子所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五章》)。庄子所谓:“缘督(中)以为经。”《中庸》云:“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


浑元桩是不少武术门派都倡导的桩功,也是最基础的养生功法。王培生 老师在太极桩功中的发挥深得机枢,我将其分为四个步骤。用四句五言韵语 概述:水上立青莲,肩井通涌泉。守中唯抱一,四性复本原。

  1. 水上立青莲


两腿并立,含胸拨背,舌舔上额,涤除杂念,想象站立水面木排之上, 如亭亭玉立之水上青莲,静心内守,若临风轻曳。此即吴式太极拳之无极式。 看似简单却要求全身自头到脚十三个部位顺次放松。目|1:头、肩、肘、手、 胯、膝、足、胸、背、腹、腰、臀、裆。马金龙师兄在他著的《太极五星捶》 一书有详细论说。

  1. 肩井通涌泉


前式静立片刻,以鼻尖默对右脚之大拇趾,尾闾自然坐于右脚根处,左
腿自胯至膝至脚依此放松,左脚自然向身旁伸出,先是左脚大拇趾落地,后 脚掌脚跟。两脚平行站立,宽与肩同。此时默想肩井穴对准涌泉穴。肩在臂 三节中是根节,肘为中节,手腕为梢节。肩有松肩、沉肩、扣肩之说。松肩 通常称放松,是练太极拳和养生桩功的共同要求。然而“放”和“松”却并 非同一件事。“放”是指用意念使骨节拉开,放出去,越远越好;“松”是指 肌肉不能有一点绷紧的感觉,要松弛如棉。肩井通涌泉,是人体两大通道和两大支柱,因为它是上下直通,是垂直 的,意念一想即到。一想涌泉穴就有开的感应,才能与地气相通,才能有根足入地、吸收地 气之感,此时脚下才能感到轻,才能为下边的步云凌风创造条件。肩井通涌泉,脚下轻松,有“如履薄冰”的意境,它能使脚掌多点着地, 使身体压强分散,达到一种稳状态。但要注意涌泉穴不是脚下的着力点,它 是一个开穴,是与地气相感应的。肩井通涌泉的意动不只在站桩中要注意, 身体的升降与气的沉浮,下肢的松胯与提膝,都必须有肩井与涌泉的支持。 高壮飞师兄对此深有体悟和研究。浑元桩中只要上体正直,松肩而膝微屈,膝尖的垂直线不过足拇趾尖, 略一存心,肩井自然与涌泉相照。

  1. 守中唯抱一

  2. 肩井通涌泉后,松肩后双臂缓缓提起,相抱于胸前,前臂与地面平行, 掌心向内相对,掌距与两肩井穴距同宽。虎口张圆,手指自然弯曲,如抱球 状,沉肩松肘,圆裆松胯,头正背直。练桩功要精诚专一。然而人在静时心 潮起伏,很难澄清,为帮助修炼者入静,可用浑元开合呼吸法调息。方法由 两大拇指开始,循每个手指呼吸,一指三次,至小指,然后从四指(无名指) 起轮回,至拇指,共循九指。呼吸时可不出声地用宇宙元音,即声密的“嗡、 啊、畔”,每次三个呼吸,计27息。此即抱元。然后双手合什,从两拇指间 吸气上升,直达天际,同时由会阴吸气,经脊背直达百会。两股气在上空氯 氤交会,随呼气如天雨甘霖,自头顶淋下通体舒畅,此即守中。《尚书•大 禹谟》舜帝对大禹提出治世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


一,允执厥中。”这被儒家视为三代盛世道统的十六字真传。子思在《中庸》 中明确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在儒、道、释、医、舞各家都把“中” 之一字视为根本。不管修身健体、习武作艺或者治世为人都要把握一个“中” 字,我在《东方人体文化》一书中概括为“求圆占中”。

浏览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