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总统”号上的所见所闻和来到美国后亲身经历让李小龙在一夜之 间长大了,他开始试着收敛暴躁轻佻的脾气,开始懂得学习对自己人生之路的 重要性。尤其在语言学习上,李小龙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餐馆打工也 让李小龙有了不少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英语口语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 炼。李小龙能够强忍怒火和憋屈坚持留在餐馆,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半工半读很辛苦,也很充实,出身于富足之家的李小龙终于体会到了穷人 是怎样生活的。李小龙在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自从踏足此间,我再没有向 父母要过任何接济,而为了生计,课余唯有在餐馆里兼职。坦白说,日子确是 很艰苦。”有压抑,才有爆发,18岁正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完善的最关键时期,从李小 龙后来拍摄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扮演的大多都是一些有着鲜明性格的 草根英雄,他们所反抗的则是工头、无良老板之类的人物。李小龙之所以会选 择这个角度来惩恶扬善,可以看成是对这段时间生活的一种发泄,一种报复。当然,这种内心的变化很难被外人所察觉,在大哥李忠琛眼里,李小龙变 得懂事了,能吃苦,还用功,全然不是那个横行香港街头的小霸王。李忠琛经 常会写信把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状况告诉家里人,家人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看来把这个“顽劣子”放出去历练这步棋是走对了。不过我们千万不要被李小龙表面的“顺从”迷惑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逆 来顺受之人——忍耐,是被逼无奈;忍耐,是权宜之计;忍耐,是寻找机会。 只要机会一来,他就会寻找改变。为了 “脱离苦海”,在经济上完全独立,李小龙尝试着在外面找工作。在 美国,黄皮肤的人,尤其是华人是很受歧视,很不被信任的,因此找工作也很 难。几经周折,李小龙终于在《西雅图时报》谋得了一份折报的工作,就是每 天早上7点前将报纸送到订户的家门口。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报酬也不多, 李小龙送完报纸后,经常会坐在马路边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陷入沉思。思 考是李小龙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习武如此,对学习如此,对生活也是如 此。当时的李小龙是迷惘的,正如《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战士们说的,这日 海子看不到头,只能这么一天天熬着。西雅图在美国是一座相对闭塞的城市,李小龙在报社兼职的消息很快就传 到了周露比女士耳中。周露比觉得李小龙吃在她这,住在她这,居然连个招呼 都不打就自说自话出去找工作是不可饶恕的大错,愤怒之余,当即找了个茬, 剥夺了李小龙服务生的资格,重新把他打发到厨房去刷盘子。周露比绝对算的上青年时期的李小龙最痛恨的人,但是李小龙成名后,对 这段往事只是一笑置之,而我们的周露比女士,也对当年“虐待”李小龙之事 毫不在意。李小龙逝世二十多年后,有媒体找到了周露比,这位老人依旧“雌 威,,不减当年:“我在照顾小龙的4年时间里,一向视他为亲生儿女,但他却 始终是那么粗野、无规矩,且不懂得尊重别人。我能够体谅习武之人因为缺乏 安全感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小龙那种靠故意伤害他人来宣泄情绪的 做法,我绝不赞同。他的脾气是否随着年纪增长而有所改善?对不起,我丝毫 感觉不到。”周露比的话也许是一面之词,也许是她对李小龙根深蒂固的偏见,但是从 她对李小龙一如既往的态度可以看到,这位周女士也是个性情中人,丝毫没有 因为李小龙成为名人而人云亦云。周露比和李小龙有着同样刚直倔强的性格, 相处起来充满火药味,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把李小龙在香港和在西雅图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对比,我们惊讶地发 现,二者竟然完全颠倒了过来:在香港,李小龙在学习上一塌糊涂,在校内也 是“恶名昭彰”,在校外却混得风生水起好不风光;在西雅图,李小龙在校外 的生活异常艰苦,在校内却是一名出色的学生,成绩也相当出色。《无间道》里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从来都是事情改变人,而人改变 不了事情。”美国的生活改变了李小龙对待学习和知识的态度,却没有改变李小龙对人 生一贯的积极态度,更不能遏制他表现自己、展示才华之心。进入爱迪生技术 学校两个月后,李小龙就向校方提出开办交际舞班。这个建议虽然没有得到校 方的允许,但李小龙却获准在校庆典礼中表演他所擅长的舞蹈。李小龙觉得 这是一个让自己打出名声的好机会,于是花了大量心思在这次表演上。醉翁之 意不在酒,表演舞蹈只是一个幌子,李小龙真正想要的,是利用舞蹈来展示功夫!其实,李小龙一直没有忘记曾经的功夫之梦,舞蹈只是一项娱乐,真正能 够让自己一鸣惊人的,只有功夫!在爱迪生技术学校学习期间,李小龙一直坚 持练武,还在住处绑了一个木桩,用来练习拳脚。那么,如何把功夫和所在 的学校环境结合起来呢?李小龙这才想到了跳舞,他要用跳舞实现“曲线救 国”,在缺乏经济基础和知名度的情况下把中国功夫亮出来,推出去。校庆大会上,李小龙表演的“功夫舞蹈”赢得了满堂喝彩。所谓的“功夫 舞蹈”,其实是李小龙把咏春拳融入恰恰舞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首演成功 给了李小龙极大信心,仿佛又让他回到了那段被鲜花和掌声环绕着的岁月里。 不久,学校又推荐李小龙参加“西雅图亚洲文化展”。这无疑是一个比学校更大的展示平台,李小龙当即决定,把表演的节目从 “功夫舞蹈”改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功夫表演。中国功夫在当时的美国还不为大 多数人所知,当李小龙来到位于先驱广场边缘的表演地时,很多围观者还在纳 闷,这个年轻的中国男子到底能带来什么精彩的表演。轮到李小龙出场了,一 出手,就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他的拳术,他的速度,他的敏捷,都是当地人 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欢声雷动。李小龙的表演再次博得了满堂喝彩。“这就是中国功夫吗? ” 一个高大魁梧的美国黑人走向李小龙,他的名字 叫杰西•格鲁夫,前全美空军拳击赛重量级冠军,身高2米,体重220磅,是当 时西雅图拳坛的招牌打手。他向李小龙发出了挑战!从体型上看,这完全不是等级的较量,观众也替这位身手矫健的东方人捏 了把汗。但是,李小龙却笑了——他等的,就是这样一个机会;他要的,就是 这样一个对手!较量开始了,有着西洋拳基础的李小龙很快就摸清楚了对手的进攻套路。 也许是压抑太久,也许是太急于证明自己,心急的李小龙不等观众反应过来, 就趁杰西•格鲁夫抢攻的一刹那,以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动作将其放倒在地!“这就是中国功夫!”四周的观众被震撼了,杰西•格鲁夫也领教了李小 龙的真正实力——不动如山,动如脱兔,李小龙的胆识、武技、判断力,在一瞬间,便让这位黑人大力士折服。这次胜利让李小龙一下子成了西雅图的名人,也让当地人对华人的态度有 所改变——华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尤其他们还有李小龙!更富戏剧性的是, “西雅图亚洲文化展”结束后,那位败在李小龙手下的杰西•格鲁夫居然主动 找上门来,请求李小龙收他为徒。要知道,李小龙当时只是一名不到20岁的学 生,还要靠四处打工为生,拜师一事,再次在当地引起轰动,慕名前来拜会李 小龙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小龙最终还是收下了杰西•格鲁夫,这位黑人大力士也是他的第一位弟 子。不过,李小龙在美国的第一位战友并非杰西•格鲁夫,而是一个名叫木村 武之的日本人。木村是出生在美国的日本移民之后,在二战期间饱受歧视,甚 至被关在集中营内长达5年,此后又面临失业的困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 从一个街头小贩奋斗为小有实力的超级市场商人。木村是个柔道爱好者,因为 习武,他结识了不少美国武术界之人,其中就包括被李小龙一招放倒的黑人大 力士杰西•格鲁夫。有一次,杰西去木村的超级市场购物,无意中与木村谈起 了李小龙,并对他大加赞扬。木村对李小龙也很好奇,就让杰西帮忙安排他们 见面。一见之下,木村立刻为李小龙的身手、气势、谈吐、志向所折服,李小 龙也十分欣赏这位恭敬有礼的日本朋友,由于两人都是亚洲移民,都在美国受 过歧视和欺负,使得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那一年,木村35岁,李小龙19 岁,因为功夫,他们成了忘年交。

浏览1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