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武技在传统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 崇尚勇敢侠义、豪迈尚武、锄强扶弱,向往侠者精神的民族性格,是在不同渠道、不同文化熏陶中凝铸而成的。第一节北方花会与南方英歌中的武术花会是由庙会和节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强烈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的 歌舞表演,在北方广大农村广泛流传,深受民众喜爱。它的许多技艺传递着 民族深层的互感互识的感情的密码,也闪烁着万古永存的民族精魂。负载着 中华元文化的基因和传统国学的内涵。不同地区,虽然有不同的花会表演内容,但许多项目却都与武术有关。北京地区带有明显武术色彩的“五虎少林 棍”,沧州地区的“武术扇”、“落子”等自不待言,就是“秧歌”、“拉花”、 “迓鼓”和天津娘娘宫的“法鼓”、“飞镣”等,也都需要有武术的功底和技 巧。随着农村脱贫致富道路的不断拓展,花会这种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自娱 性艺术集会,近年也兴盛起来。花会是北方最热闹的节庆民俗活动。自古以来,每逢年节喜庆和五谷丰 登时,民间花会便繁花似锦、盛况勃然。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展示的太平鼓,亦是花会的一种。广东“潮汕英歌”是深受南方民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民俗艺术,它的产主 与发展也与武术有着亲密 的血缘。潮汕“英歌”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普宁、潮阳、 南山、揭阳、澄海、惠来、 陆丰等县,男性“演员”多 化装为梁山好汉,着戏装画脸谱,并且每人胸前挂 着梁山泊好汉的名字,多 则108人,少则十几人,各执短棒击打前进,前导化装成武丑人物时迁,手耍布蛇,前后腾跃联络,中间是化妆成宋江的人物执鼓指 挥。这种流传数百年、至今常盛不衰的民俗文化活动, 与武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者认为:“《英歌》在潮 汕地区的发展和普及绝不是偶然现象。明、清两代, 在此地农民起义如波浪起伏,武馆常遭查禁,没收刀 枪,农民唯有将长棒截短,结合南拳马步习武,称为 练舞,’舞者武也’,这也是’英歌舞’对’舞’字的 另一解释。” 潮汕“英歌”最有名的是普宁县的“英歌”队,据 普宁县文化馆的谢益充先生在《普宁英歌概述》一文中 说:“普宁建县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历 今已426年,这里的人民向来有着勤劳、俭朴的美德和勇敢、倔强、骡悍的性格。因而,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术),以此来消除 一天之疲劳,借以健身。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娱乐的需求,人民群 众又在习武的基础上创编了 ’唱英歌’,作为自我娱乐。”普宁“英歌”据传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全县24个乡镇中约有三分之 二的村庄有英歌队,现在该县拥有150多个队。谢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后证明, 英歌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根据旱圻人传述:该村十一代前有个名叫成枝撇的人,因家穷 而弱小,忍不住欺压,决意卖田做盘缠外出学武,伺机报仇,此志获父 许纳,终于学得一身少林好武艺回来。一次在吃饭时其父问:“你为什 么要回来?武艺学得如何也? ”成枝撇闭口不言。其父一时火起,便随 手拿起一个饭碗朝成枝撇掷过去。这时成枝撇手里正拿着一双竹筷,刚 好把饭碗稳稳夹住。其父见儿这一招,暗自欢喜。此后,成枝撇即在乡 里五个门头开设五个拳馆,传授武艺,并以拳术为基础创编了 “英歌 舞”传教于民。今旱圻人传称成枝撇是英歌的创始人。

  2. 清咸丰年代,铁山许亚梅、天长陇陈粮康率领农民起义被镇压 后,农民遭到前所未有的洗劫,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故借唱英歌为名 练习武艺,以备义师再起。当然更多的学者认为,英歌的来源是二百年前外江戏(汉剧)到潮汕地 区演出《水浒传》故事《大名府》之后,本地群众以此为模创编的。由于潮 汕英歌与山东柳林秧歌同样以“水浒”人物造型为基础,又都以武艺为基本功夫,因此也有人视其为柳林秧歌南传的流裔。其实华夏民族所独创的武术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即使有地域的差异,但 本质上大体是相通的。第二节藏族的“拳巴"与“热巴"艺术远在秦汉时代,世居青海高原的羌族,在狩猎和战斗中就创造了自己独 特的武术一一“羌术二隋唐五代后,唐王朝文成公主进藏的随行人员中就有大批武士。就在这 个时期,藏族同胞吸收了 “羌术”的优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武术,并 且同节庆和礼佛的民俗结合在一起。藏语称武术为“拳巴”,也叫做“则娄”,内外兼修是其特点。《柔乃纳 窝》(藏文经典)记述了几种功法:“扎隆”中有“美功巴”和“隆功巴”。“美 功巴”是练火功,赤身裸体,练丹田之气;“隆功巴”是吐纳术,坐蒲团口 念神经、裸体跳跃、足踢拳击,直到大汗淋漓,始为功毕。望果节是藏族人民的重大节日,是预祝农业丰收的 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一般是在谷物即将成熟之际,也 就是大雁——鸟王南飞之时举行。望果节时全体乡民出 动,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队伍最前面引路的是捧香炉 的长者和高举幡杆的武士,那幡杆上拴着哈达,敬神完 毕即举行武术表演。其中有角力、斗剑、耍梭标等,竞赛得胜者赐哈达一条、绸缎三方。据《西藏志》载:藏 厉正月十五日,举行宗教仪式后,也要进行赛马、摔跤、 武术等活动。藏族的武术在他们的宗教、民俗活动中占 有重要地位。当年西藏曾出现许多以保镖为业的“勾松 巴”,他们擅长使藏刀、弓箭、弹石、索镖等器械。35以娱佛娱人谋生的热巴艺人中,同样有许多武林 好手。据说热巴艺术的创始人圣者米拉日巴,就是一位 道德高尚、精通武术和气功的修行得道的喇嘛。20世纪30年代在朝瓦弄出生的著名热巴艺人阿 谦,他技艺高超,70岁时还能徒手倒立上楼,他的七 个儿子、或舞刀或飞剑均各怀绝技。父子八人内外功兼 练,软硬气功并修,在云南、西康一带甚有名声。“泼水节”,是傣族极为隆重的新年佳节。每次节庆 的表演开始时,总要由傣族人崇尚的孔雀做引导一 扎着彩色翅翎的男女跳着袅娜而有力的孔雀舞。然 后在铠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进行刀、枪、棍棒的武术 表演。傣族的孔雀舞闻名遐迩,独具特色的孔雀拳亦是武林的一枝奇葩。其拳 外柔内刚,手法飘逸,脚步轻灵,强调身法的柔韧,尤重眼神的配合和四肢 百节的韵律。傣族武术种类繁多,各地区亦不尽同,除孔雀拳外,尚有鸡拳、扫地拳、 洪拳、花拳、大刀术、单刀术、双刀术、棍术、标术(类似花枪)、洞尖术 (亦叫链夹)等套路。傣族武术是傣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汉族 地区的南拳的影响,亦吸收了缅甸、泰国传来的刀法,而且他们特别重视象 形取意的造拳法,双刀对练叫象牙拳,双刀喻做象牙,对打棍叫对角,动作 多模仿鹿、牛、大象相斗的形象,演练起来,时而像小鹿逗趣,时而像野牛 角斗,时而又像大象鼻战,别有风味。傣族人民的民俗传说中,还有一个夫妻比武创拳的故事,从中也可以看 出他们师法造化及象形取意的创造传统。故事说,古代一对习武的傣族夫妻 武艺不分高低,比试起来难辨雌雄。一天,丈夫从妻子棉团抽丝、纺车轴转 中,悟出了攻防的布局之道,然后将其融入自己的拳法中,果然打败了妻子。 妻子走入树林,看到大象相斗,象鼻与长牙交替使用,从而悟出刚柔相济之 法,也将其融入自己的武技中,又打败了丈夫。丈夫不甘心,处处留心观察, 在小猪尾巴绕八字的摆动中,感悟到调整身法的重要,再一次打败了好胜的 妻子。妻子开始潜心默识,除集各家武技之长外,又在凤吹椰林、雨打芭蕉、 翠竹临风中,练就了一套轻灵自如的身法,最终战败了丈夫。这个故事充分 说明中国武术,并非神传佛授,而是深深根植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并 向自然学习的结果。

浏览1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