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武技在传统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 崇尚勇敢侠义、豪迈尚武、锄强扶弱,向往侠者精神的民族性格,是在不同渠道、不同文化熏陶中凝铸而成的。第一节北方花会与南方英歌中的武术花会是由庙会和节庆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强烈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的 歌舞表演,在北方广大农村广泛流传,深受民众喜爱。它的许多技艺传递着 民族深层的互感互识的感情的密码,也闪烁着万古永存的民族精魂。负载着 中华元文化的基因和传统国学的内涵。不同地区,虽然有不同的花会表演内容,但许多项目却都与武术有关。北京地区带有明显武术色彩的“五虎少林 棍”,沧州地区的“武术扇”、“落子”等自不待言,就是“秧歌”、“拉花”、 “迓鼓”和天津娘娘宫的“法鼓”、“飞镣”等,也都需要有武术的功底和技 巧。随着农村脱贫致富道路的不断拓展,花会这种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自娱 性艺术集会,近年也兴盛起来。花会是北方最热闹的节庆民俗活动。自古以来,每逢年节喜庆和五谷丰 登时,民间花会便繁花似锦、盛况勃然。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展示的太平鼓,亦是花会的一种。广东“潮汕英歌”是深受南方民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民俗艺术,它的产主 与发展也与武术有着亲密 的血缘。潮汕“英歌”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普宁、潮阳、 南山、揭阳、澄海、惠来、 陆丰等县,男性“演员”多 化装为梁山好汉,着戏装画脸谱,并且每人胸前挂 着梁山泊好汉的名字,多 则108人,少则十几人,各执短棒击打前进,前导化装成武丑人物时迁,手耍布蛇,前后腾跃联络,中间是化妆成宋江的人物执鼓指 挥。这种流传数百年、至今常盛不衰的民俗文化活动, 与武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者认为:“《英歌》在潮 汕地区的发展和普及绝不是偶然现象。明、清两代, 在此地农民起义如波浪起伏,武馆常遭查禁,没收刀 枪,农民唯有将长棒截短,结合南拳马步习武,称为 练舞,’舞者武也’,这也是’英歌舞’对’舞’字的 另一解释。” 潮汕“英歌”最有名的是普宁县的“英歌”队,据 普宁县文化馆的谢益充先生在《普宁英歌概述》一文中 说:“普宁建县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历 今已426年,这里的人民向来有着勤劳、俭朴的美德和勇敢、倔强、骡悍的性格。因而,劳动之余喜习武(学拳术),以此来消除 一天之疲劳,借以健身。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娱乐的需求,人民群 众又在习武的基础上创编了 ’唱英歌’,作为自我娱乐。”普宁“英歌”据传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全县24个乡镇中约有三分之 二的村庄有英歌队,现在该县拥有150多个队。谢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后证明, 英歌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浏览1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