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论力”:书法与武术均强调力,不管是一拳一脚还是书法的一点一划,前者不能“花拳绣腿”,后者追求“铁划银钩”。且都强调力量运用的巧妙,武术讲究地力与人力的借用、合一; 书法讲究在提按使转、轻重正侧中表现出笔力的 技巧。当然前者之力既要舒纵自如而克敌,后者 之力则要显出字墨之美来。二曰“论气”:武术讲究练气、养气、用气、 以意导气、力从气出、气隐力后,气运力实才是 上乘功夫。书法亦然,元代书法家陈绎在《翰林要诀》中做过精辟论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王畿之之《曹娥碑》 穷。”他又形象地描叙了书法中练气的种种情况: “清和肃壮,奇丽古澹,互有出入者是气。窗明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 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地,气自 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澹。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因此书法的上乘,也是进入由笔墨技巧迄养气、用气、练气的 高层次。三曰“论精、骨、神”:习武者讲究精、力、气、骨、神,要像想象中 的龙腾般的神,像仙鹤飞唳般的精,像豹突般的力,像虎跃般的骨,像蛇行般的气,交修互练,从而能吞吐抑扬,进退趋避,跌荡扫击,达到应付自如的境地。书法亦与此相合,苏轼《东坡集》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 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而书法中,对力与精的论述更多。书法塑造 的每一个生命形象(即每一个字)不仅要骨坚、血脉调和、血肉丰满,而且 必须是充满着精、气、神,是从健全的形质而至于奕然的神彩来。缺乏洋溢的生命力和生动性情抒发的作品,只可谓泥塑木雕,不可取也。四曰“论虚与实”:武术与书法对此都有精湛论述。书法不仅把字看做是字,把白,即空白,亦看做是字,因此有“计白当里”论。武术更把虚实 相生、虚实并进、变化万端作为要旨。五曰“论刚与柔”:武与书俱重刚柔,刚柔并进,变化莫测是上乘武功 追求的。书法能使软绵之笔锋,入木三分,亦讲究刚柔之法。书法家姚孟起 在《字学意参》中说,书法要“百练钢化为绕指柔,柔非弱,刚极而柔”。书论和武学都阐发了刚与柔的辩证法。六曰“论动与静”:武术是动律鲜明的技艺,动、静之间,极有韵律。传 统技法以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喻其节奏,所谓“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 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 如风”。这里讲究动有韵,静有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融合。书法 艺术是线条艺术运动的结果,表现出韵律节奏的美妙。七曰“论心与意”,八曰“论合”。这些都是书道和武术常讲的命题。“意 在笔先”、“以意领气”、“内外三合”诸多言论,一个根本道理就是讲精神与 外在形质的和谐统一。书法追求的至境和武术所要达到的上乘功夫,也有一致的地方,所谓大 刃无锋,大拳无拳,都是这个道理。书法也讲究从有法到无法到无穷变化。清人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 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 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 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 无往不通。所谓因荃得鱼,得鱼 忘荃。”武术亦讲究功架端正, 熟练之后默识揣摹从而达到随 心所欲的境地。高明的拳师和 书法家,都能从自己技艺进入 仙境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净化、 道德的升华。武与书的养生价 值,除了对其心身调济、手经运作外,更重要的是心智的修持和道德的修养,心灵健康 为体健之根。也有人认为书法妙合太极拳的养生运气用力之原 理,故书法家多寿星。持笔要求自然,运笔则要坠肘沉 肩,而且指、腕、肘以至全身皆做圆运动,与太极拳要 求的含胸拔背、周身轻灵、虎口圆力贯指端、动作皆走见刘炳《书 弧形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法•太极•气功》,载 武术和绘画的关系,与书法类似。中国文化的系统《武林》。论特征,也表现在画理与武道的相通上。不同的是武术 还成为中国绘画所极爱表现的内容。从原始崖画到近世民间喜闻乐见的彩色年画,都爱表现武术的内容。从的画像,都留下了亦舞亦武的形象。各地的崖画形式和 内容,又总与各地区的武术或舞蹈的特征相一致,反映 了那个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喜尚。阴山崖画中多是狩猎人兽相斗的形象,花山崖画中粗犷的马步蹲裆和双手上举式,望之欲跃,闻之如吼,这恐怕与壮族特有的带有图腾文化遗痕的蚂甥舞、 蚂蜴拳大有关系。嘉峪关是在中华民族发 祥地区的中轴线上,自古是征 战的重要关隘。在嘉峪关的黑 山石刻画像中,有一幅三十人 的操练图,队容整齐,分上、 中、下三层列队横排,有人双 手抱拳叉腰,有人一手叉腰、 一手亮掌前举,还有人持弓射箭在作练武状,显然,这是那个时代部落族人崇尚武艺的具体表现。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它 不仅有着艺术审美的价值,还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画像砖多为阴刻线条、阳刻平面和浅浮雕相结合,人物造型准确有力 或有意夸张,简洁生动而构图极富变化。画像石表现形式可分凸出线条和凹 进线条两大类,构图同样富于变化,造型和线条有力而质朴生动。汉画像砖、石的刻绘人物沉稳有力,不管是杂技、舞蹈或百戏表演,都塌腰突臀、重力下沉动作,且不显飘浮无力。有人说是汉代国力雄厚的反 映,这种社会经济学的政治分析,也许有一定道理。骑将纵马舞刀挺枪,步勇独立金鸡双掌齐出,表现出武打的雄姿。《万花楼》 则把飞檐走壁的传说武功,形象地展示出来。元代风俗画《苗人拉弓图》和 《苗人练武图》,形象极为生动。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酉双版纳劫海的武术 壁画,那两位斗矛和两位对刀的武士形象,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蓬勃的武 术活动。五代时僧人贯休在画十八罗汉时,降龙尊者的神髓总难寻得,一日得见 薛仁贵的后裔练戟而得降龙之气韵的传说;清代武术家、书画家傅元在画墨竹时,醉舞拳艺而求灵感的故事,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武术与绘画的灵犀 相通之趣。中国武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俗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 对象,在世界现代人文科学 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学科。 要探讨中华民族的民俗文 化,不研究武术就不可能真 正理解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许多独特现象。中国古代民俗中,尚武之风,蔚为传统, 不只源远流长,而且长盛不衰。汉唐时代,文武百官佩剑,室列门戟,成为 时尚;宋代民间拳社与社火、舞队的结合,成为两宋两京重要的民俗;明清 时代的行香走会和各大庙宇神佛诞辰的喜庆活动中都有武术表演。武术不只在汉族民俗中发挥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兄弟更把武术融汇到他 们的传统宗教节庆和仪式中。藏族敬佛娱人的热巴表演,壮族师公祈禳的舞 仪,云南纳西族的东巴跳等,都有古老的武术内容。傣族兄弟的孔雀拳和孔 雀刀法,景颇族爱刀舞刀的传统,在木脑总戈节的表演刀术,更受到中外人士的赞誉。苗族是奉古代战神蚩尤为祖神的,他们的武术更有着科学的体系和明显的文化特征。

浏览1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