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说明:运用短兵锋端,由后向前直线攻击对方,刺出时,直腕,伸肘直臂,虎口朝上, 上体侧身前倾。平腰刺出者,称“中平刺";由下向上刺击者,称“上刺”;由上向下刺击对手 膝盖或足面者,称“下刺”;反手由左向前刺击,小臂外旋,手心朝上者,称“反刺”;短兵由 右内旋小臂,虎口转朝下前刺者,称“插刺”。要点提示:短兵技法中的“刺",是招法中核心的一击。“剌"在武术兵刃四大帅中,都具 主要的进攻位置。只不过称谓与叫法不同。在传统武术中,剑称刺,刀称扎,棍称戳,枪称札 (即扎)。其重要程度,犹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称:“十枪九扎,一枪不扎,便是傻瓜。”极 言其十枪十扎。这是“刺”(扎)在百般兵刃之祖——枪法中的地位。在号称百般兵刃之魁的棍 法中,其又追求“十打不如一戳(刺)”的效果。短兵的刺,自不例外,它在诸多进攻招法中, 也是最为有效和攻击力最强的招法。尤其是“中平刺"是极难防守的。它颇似枪法中的“中平 枪”。戚继光称:“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短 兵中的“中平"一刺,辅以其刺法的组合,进攻力尽据其他招之右。刺法,如要得心应手,首 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动作要领,在此基础上,再配以速度、力度和准确命中的训练,就能收到 应有的效果。
(三)防守
进攻与防守是一对矛盾。进攻者求其发而中的。防守者,则求其密而不漏,无隙可乘,无 懈可击。防守,并非只防不还,或守而不击、来而无返,更非单纯防而守之。正确而有效的防 守招式,在于包含着吃招还招,防中寓攻,守而待发(或“必发”),方是确立正确防守招式的 基础和根据。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这只是从某种战术意义上的考虑, 绝不能替代防守上必备的技术修养。本章所述,是在普遍意义上应具有的防守技术内容。现将 防守招式,或称“动作”分述于后。
防守动作:
- 格挡防守
动作说明:“格挡",分“右格挡”与“左格挡"两种。“右格挡”:实战姿势不变,手腕内 旋外翘,以短兵要部格开对手的剪腕、点腕或从侧刺击的进攻。注意兵锋不离中线。“左格挡”: 实战姿势不变,手腕内扣略侧推3〜5厘米,格开对手对腰部的刺与砍的进攻。注意,兵锋不离 中线。要点提示:格挡,无论向左向右格挡,幅度均以不超越身体两侧沿线为标准,兵锋不离其 中。同时,注意以短兵根部为力点,将对手的进攻动作格之于体外。格是历代剑法中著名而有 效的技法。在短兵竞技中,格挡是最常用的防守招法,也是组织防守还击、吃招还招的有效 招法。
- 架挡
动作说明:实战姿势不变,小臂上抬内旋,短兵成斜面架于头前方,高于头平,架点置于 短兵中段部位,正手上架者,称“正架挡”。小臂上举外旋,手心朝右,上举短兵成斜面架于左侧上方,手举位置高于头部相平,力点 置于短兵中部,短兵尖端略低于短兵柄部,反手向上架托者为“反架挡要点提示:架挡是用于挡架对手的劈击。上架时,上抬小臂・注意幅度不可过大,以护住 头肩即可。
- 拦截
动作说明:实战姿势不变,短兵向下,运用短兵中前段部位,拦截对腿部的扫砍。拦截分 左右两种拦法。“右拦截”:短兵由实战姿势部位,小臂内旋,右手腕内转,短兵前端下落,成 一斜面向右旋推至身体右外沿线。“左拦截”:短兵由实战姿势部位,小臂外旋,右手腕外转, 短兵前端下落,成一斜面向左旋推至身体左外沿线。要点提示:拦截是防护腰部以下的横向攻击,但也包括刺的攻击。拦的幅度不可过大,以 本人身体内外侧沿线为界。力点着于短兵中间部位,下拦时,无论向左或向右,都应略向后带, 以化解对方的横向击力。同时也便于还击对手。
- 垂闭
动作说明:垂闭,亦称“封闭短兵由实战姿势上提右手腕,内旋收扣.短兵前端回摆, 尖端垂直朝下,或斜面朝下,以短兵中、根部挡住对手的大力横击和中平刺,身体随之向右侧 移动。要点提示:垂闭,是把对手的大力平刺,横击闭之于体外。运用垂闭时,短兵向左侧推挡 外,略向后带动,便于还击。
距离防守
- 卸势
动作说明:卸势,是由步法后卸为基础,单脚或双脚向后退让一步或半步,使对手进攻落 空,破坏对方的进攻或命中距离。在向后卸步的同时,配以上体身形的后引、前俯等身法的变 化,以增进防守效率。要点提示:卸步的步幅不宜过大,一般以半步为宜。卸步时可卸一次,也可二次、三次。 但卸步不是消极地退让,而是以退为进,如果进不上去,这个卸势的威力就不大了,在卸势过 程中,以形成对手“旧力已过,新力未生”的“夹空"(正如当代术语中的“时间差")予以反 击。在卸步过程中,仍要注意运用武器保护受敌面积。
- 闪展
动作说明:向左、向右稳步闪避,也是横向距离间的防守。向右闪避,以后步向右移动; 向左闪避,以前步向左移动。用横向间的距离移动,使对手的进攻落空。要点提示:闪展的移动步法,运用横向距离,牵动对方落空,避开对手的进攻。闪展而后 进击、反击,必须有机地结合。对手被闪空,必有漏洞与破绽产生,住这一机遇,实施还击, 是积极有效的。
战斗剑位与实战距离
- 战斗剑位
剑位,即在两兵相交时,置己兵与彼兵于什么位置,应成何状,是运用招法展开防守和进 攻时至关重要的前提。明了这一状态,并依此状态确立相应的打法和守势,亦不致使技法混乱 而产生攻防失利的局面。
- 叉字状:即交叉状。
- 内交叉状:己兵与彼兵内侧交叉。
- 外交叉状:己兵与彼兵外侧交叉。
- 一字状:即两兵平面横兵相叉。
要点提示:无论两兵相交时的静态或动态,无论防守和进攻,都要追逐其在叉字状下,实 施有效的进攻和防守。这一 “叉”字太重要了。在什么位置采用什么招法,有其一定的法则。 如违反这一法则,应有的防守或进攻必不能奏效。一位训练有素的选手,对剑位的变化、招法 的应对,应该是准确无误的。自古以来,无论刀、枪、剑、棍等,在招法的确定和你来我往、 抢门推招的过程中,都是依“叉"字状和“一”字状为根据和依托而运用攻防招法的。“一”字状,在游场抢门,寻觅有利位置的过程中,相对时而发出抢击或突袭时,尚可处以 此状。但在防守态势下,切不可依此处之,哪怕是一刹那也是忌讳。至于战术变化,采用诈敲 斗引,“漏”而诱之,又当别论。
- 实战距离
动作说明:古代拳剑枪棍的较艺比试中,对距离大都以“圈”相论,称之为“圈里与圈 外”。两兵相接为“入圈”;两兵脱离接触,称之为“出圈”,或称“圈外“入圈”即见你来我 往,格杀戮击,立见分晓。跳出圈外,脱离接触,即达安全距离。那么,当今的短兵交锋,距 离如何划分,按竞技常态,大体也只是“圈内距离”与“圈外距离”两种。至于其他类似短兵, 或与短兵相近的项目,把距离分成近、中、远三种,有时确难予以界定和区分。基于此,拙著 仍以传统的两种距离划分之。圈内距离:两兵相交,短兵的中前部位相接的距离,为“圈内距离圈外距离:两兵之间尚未接触,属“圈外距离气要点提示:两种距离的划分,依此为界。进入圈内距离,即有进招攻防实战之举,此时的 距离判断与掌握,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因素,当然也包含战术意识的训练素质。距离感:对距离的判断和运用,是成败的主要因素。一厘米之差,该命中的不能命中, 该防掉的没有防掉,是非常可惜的。一名选手,对距离的判断、掌握、运用的优劣,影响甚至 决定着战绩的成败。但是,距离感的感受能力,则来自于正确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手、眼、身法、步",被通称为武术中四个要素。当然,还有人认为是“手、眼、身、法、 步”五个要素。这就是对身法的理解了。笔者认为“身法”是一个要素,“法”在各要素中皆具 有它独具的方法与法则,难以独成一素。无论何种理解,“步"是基础。手、眼、身法等要素, 都是建立在步的运载之上,没有“步”的移动,只能使其各法,站立而斗,栽桩而拒。
浏览1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