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起,游侠豪杰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颇为忌惮的力量。很多名侠, 如汉代大侠郭解、剧孟,都被捕被囚过,汉代大将周亚夫平定吴楚之乱时, 在河南抓住剧孟,曾欣幸他们没有利用剧孟:“吴楚举大事不求孟,吾知其 无能为已矣。”《旧唐书》对当时侠客势力的强大,曾有这样的描叙:“轻沙 任侠之徒,斩龙刺蛟之党,鄱阳暴虐之客,富平悍壮之夫,居则藏强,出便 竦剑,” “轻死重义,结党连群,暗鸣则弯弓,睚毗则挺剑。”在这样的侠风 之下,周处这样的人物,自然受到传颂,不只市庶百姓喜欢他,当道人物也 欣赏他,故而能做教化的样板,传颂千年。

当然,侠者中最受欢迎最被传颂 的还是那些有奇技异能而不以技恃强 者。如段成式之《酉阳杂俎》所记兰陵 老人的故事:

唐时黎干做京兆尹(长安市 长),在曲江池画龙求雨。他带着 衙役赶到时,观者纷纷让路,一老 人站在街头不避。黎干大怒,一怒 之下杖责二十,却似打在皮鼓上, 老人不求饶,亦不呼痛,杖后扬长 而去。黎明白遇到异人,派老卒跟 踪。当晚他在公服外罩上旧衣往 兰陵巷拜访,见面即拜伏于地,先 自责有眼不识泰山,后为自己的 杖责辩解:“在下做京兆尹,若不 得百姓尊敬,就要坏了规矩。老丈

他这番话倒说服了老人,拿出酒菜款待。夜深,谈到养生之术,老人言 词精奥,黎干又敬又惧。老人说:“老夫有一小技,在大人面前献丑。”于是 入内更衣,发结红带,身披紫衣,手持长剑短剑七柄,“舞于中庭,迭跃挥
霍,推光电激,或横若裂帛,旋若规天”。有一口二尺余的短剑,剑锋时时欲 刺黎干衣襟。吓得他“叩头股栗”,拜伏曰:“今后性命,皆丈人所赐,请准 随侍左右。”老人却说:“君骨相无道气,不能传我术!”揖手而入。黎干归 去,气色如病,照镜才发现胡须被剑削去寸余,衣袖亦被划破。明日再去兰陵里寻访,室空无人矣。

这个故事从“长安市长”的前倨后恭,看出当时人们对武侠的惊惧。这 兰陵老人的跳剑之戏,本是杂技的一种,先秦即有记载。可惊的是他在舞弄 时削黎之须而使其不觉,取其性命则易如反掌。中国人崇拜奇异技能,又崇 拜隐士风度,这位兰陵老人可谓是善艺而会隐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中 还讲了黎干与兰陵老人谈养生术的情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中国武术 具有表演性、特技性和养生性融于一体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和 崇尚“隐侠”的倾向。康骈《剧谈录》亦有一个类似的“隐侠”故事:军士 张季弘力大,能捉驴四足过溪。一次外出,闻一新媳妇,悍泼欺凌婆婆,张 军士怒,上前教训她。那新媳妇矢口辩解,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石头上画着, 好像是漫不经心,毫不用力,那石头上却画出了数寸深的条痕,军士吓得“汗 落神骇”。这些异技奇能的人物,确实堪称“传奇人物”。

近代文学史家惯称唐人小说为唐传奇。鲁迅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辑 《唐宋传奇集》,用“传奇” 一名概括了 唐人小说,从此名正言顺,载入文学史 册。探其词源,却应归之于晚唐人裴铜 之作《传奇》书名。中国小说发展到唐 代,进入一个新时期,正如鲁迅在《中 国小说史略》中言:"小说亦如诗,至 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 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 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 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对于小说,历 代正统文人是取鄙视态度的。《汉书•艺 文志》将其摒之于九流之外,即是唐代,
也有人“每皆其卑下”。然而,这类作品一经问世,竟 不胫而走,受到文人和市庶的喜爱。自唐代始,不少著 名的历史家、古文家和诗人,都撰写传奇作品,故李肇 说:“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韩愈撰《毛 颖传》,其文尤高,不下史迁:二篇真良史才也。” ®

这种评价的改观是唐人传奇发展的一个原因,但 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唐代商业经济的发达和政治生活开 放祥和的环境。为了满足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的需要,产 生了有别于魏晋时期简单的说鬼志怪的笔记小说,也 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谓“市人小说”。这为文人的传 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

同时,唐代举子们的“温卷”,也对传奇发展产生 了促进作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云:“唐世举 人,先借当时显人以姓名达主司,然后投献所业,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 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 论。” “温卷”的风气,到中晚唐尤为盛行。如前 所叙,唐代佛、道并重,各种因果报应故事、神 仙灵异传说,都无疑为唐传奇的成熟产生了良性 影响。总之,如文学史家所言:“唐代传奇的产生, 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 ®

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哺乳下的民族 文学的重要一支,也在唐传奇中保留了自己应有 的地位。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篇是以描绘风 尘三侠为题材的《虬髯客传》。《虬髯客传》塑造 的虬髯客、红拂与李靖的鲜明生动形象历来为史 家称道。文人赞誉该篇堪称唐传奇的代表作之 一。“风尘三侠”不只为后世侠者奉为尊长,也成
作为中国武侠小说成熟的标志,恐怕就少有人言了。而现代以武侠小说创作 被海内外学者、市庶喜爱的金庸先生,却将其奉为鼻祖。

金庸先生专门为《虬髯客传》做了出色的议叙:“《虬髯客传》一文虎虎 有生气,或者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我一直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 一年级时,在浙江丽水碧湖就读,曾写过一篇《虬髯客的考证与欣赏》。这 篇传奇为现代武侠小说开辟了许多道路。”

唐代诗歌与唐传奇中的剑魂和侠魄,所以能越千年历史风涛,感人至今 而成一代之奇,实与当时武技的蓬勃发展和任侠之风的兴盛有关。当然,古 文运动的兴起,无数史学家以史笔撰写传奇故事,和诗人在吟唱之余亦涉笔 此类文学,都有关系。《潘将军》有这样一句话:“尝闻京师多任侠之徒”,可 谓注证。

小说自古被视为“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丛残小语”、“琐屑之言”, 但这些不入流的作品,却往往能显示作者的史笔、文才和功力。唐传奇中描 写的侠女侠士,流传千古。清咸丰年间还有人画三十三剑客图,为聂隐娘、 红线、车中女子、虬髯客、兰陵老人等造像题词,可见影响之深远。

小说的起源与艺术一样,决定了它是通俗的。通俗是小说艺术的本体属 性,而雅俗共赏则是艺术的极致。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小说艺术独特的一支, 虽有劣品当世,然而以《虬髯客传》为首,《水浒》、《三国演义》为继的武 打文学主流,却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一支传承千载、跌宕不息的洪流。

第七节宋词与宋元话本中的武侠文采

宋词与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东 坡、辛弃疾为代表,多有些描绘慷慨侠气、舍身报国的壮烈诗篇。在苏东坡 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南乡子•旌旖满江湖》等篇中,对“帕首腰刀”、 “挽弓射天狼”壮士的赞颂,开始了宋词侠气武风的“倾荡磊落”的豪迈风

格。而其典型的代表人物,还应当说是稼轩居士 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字幼安。 他自幼生长在金人占领区的济南府历城县效四 风闸村。在金、宋对峙的乱世,他满怀复国救亡 的雄心,习武学文,对女真贵族吞并自己的故 国,深恶痛绝。他出身宦门,父早丧,祖父 辛赞虽在金朝为官,却眷念大宋故国,每当 公退之日,祖孙二人常登高远望,指点江 山。“南共北,正分裂”的现实,令他痛心 疾首,“关河断,中原破,落日塞尘,胡骑 秋猎,不由得恨英雄流年”,“思投衅而起”, “且试手,补天裂” !正是由于幼怀补天裂的大志,他才拜亳州刘瞻学武,长 兵善用槊,短兵善用刀、剑,他的剑技与词才,同时名盛学林。他有名的词 作《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 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 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浏览1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