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延聘武卿倡导武术
民国期间,有些团体和富裕人家兴起一种延师习武的风气。孙中山先生于辛亥革命后,曾邀请著名的武术家蔡桂到广东担任大元帅府的武术教官。当时大元帅府的富员习武之风极盛。后来孙中山又把蔡师傅介绍到李宗仁的公馆去传授武术。在此影响下,1919年,在广州的国民军福军司令季福林曾聘请上海精武会的叶凤歧、杨琛伦两位武师来到官邸传授武技,广东精武会理事熊长卿是个通晓武术的人,他为了在熊氏家族中开假武术活动,聘请了温伟琴(同盟会烈士温生才的儿子)、朱振昌做家庭武术教质,取程了良好的效果,类似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民国以后的机关团体和商界人士的武术活动也比以前括联。广东精武会、两广国术馆和其它武术馆社的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店员、公务人员及其它商界人士,这次反映了武术在当时商界和一般团体中传播的哥况。
第二节 丰富多采的民间武术活动
近代广东民间的武术活动是丰富多采的,除拳械外,还有舞狮子、舞龙、化妆表演、打功夫、耍杂技、抢炮头等等。这些活动一般结合新年、节日,诞期等等进行,为节日和诞搦助庆。
一、舞狮子
近代广东舞狮子的活动遍及城乡,其中以广州、佛山的大头狮较具代表性。此外,清远、英德舞鸡公狮鹤山舞鸭咀狮东莞舞麒麟,廉江舞鹦雄,有些地区还有舞龙和舞鱼等杂舞。
广东舞赤子,起源于确山,相传明朝初年,佛山出现过一 头怪兽,它眼大、口阔,头长一角,发出“年年”的叫声,人 们管它叫“年兽”。每逢年岁将尽,这头怪害便在佛山地区出现,所到之处,糟踏庄稼,残害牲畜,乡民们既怕它又恨它,但又怀疑这头怪兽是“神物”,惟恐杀之不祥。他们便想出一计,用竹蔑扎成若干个狮头模型,涂上斑驳的颜色,埋伏下来。当怪兽出现时,蓦地金鼓齐鸣,群狮舞动,一齐朝那庞然大物的“年兽”冲去。那怪物遭这一吓,仓促之间掉头便 跑,从此绝迹,不复肆虐。当地群众认为舞狮子,有镇妖驱邪之功,且有如意吉祥之兆,以后每逢春节就敲锣打鼓,舞狮拜年,以示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久而久之,舞狮拜年便成为一 种风俗。
广东的舞狮很讲究技巧,一般由三人组成,一人舞狮头, 一个海狮尾,另一人则是头戴假面具、手执大葵扇的大头碇,是短打装束。狮被花纹斑驳,五国六色。舞狮时以大头佛作引导,大头佛通常由武艺高超的人担任,既要逗引“狮子”,又要表演高难度的武功。后面有锣鼓队,狮子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漫、轻、重,舞出千姿百态,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俯首匐伏,忽而摇头摆尾,并模仿狮子的舔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等动作,在技巧方面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等。所以,舞 那是一门武功:舞蹈和技巧结合的综合艺术,它以武术功法为基础,又有舞的性质。舞狮者最基本的功夫是腰马、气力及技巧,精于此道者,必腰马沉雄,中气充足,臂力过人。功夫老缜的舞狮手,能表现出狮子的喜、怒、哀、乐的神情,神态百出,极尽其妙。
春节时,各家为了迎接瑞娜的来临,在门前门头上设中 ——几条青绿的蔬菜扎着一个红包,名为“青”。采青是舞骊的一种技巧,多为就馆所擅长。演出者要有精深的内外功夫,才能表演好。采青的方式有高青、地青、水青、阵形青等种类,各行各业还有自己独持的摆青方法。
高青,是把“青”摆上门楼以至二楼、三褛的高处。采门头青,可崎着人肩去采,也可架起人梯,甚至用长杆、长杉或多层人梯去采。
地青,是把“春”放在平剧上。这种采法也不容易,例如“蛇青”,是用甘蔗或木条、木盘堆成就状,设下种种晦碍, 让舞痂者踩到蛇背上去采青。又如"板凳青”,是把“青“ 放在板冥的一端,而让舞狮者从板凳的另一端边符边来青。
水青,是把青放到碗里,碗浮在盛满清水的大缸之中,舞狒者踏上缸沿,一边舞动痂头,一边把青采上来。
技艺高强的舞狮人,可以把输子舞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令观众目吃口呆,叹为观止。
在舞狮子的同时,“开盘”表演功夫,这是广东的民间传统,人们围成一个圈,中间的空地作舞狮子和打功夫之用。
“开盘”表演有各狎拳术、器被和对练。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说,舞狮和武术都是分不开的。
二、舞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炎黄子孙, 称为龙的传入。龙博虎跃,比喻壮士的威武,藏龙卧虎,比喻武术家及各类能人栖息的地方。说起龙,就有一种气象万千的气势。民间爱舞龙,逢年过节或秋色赛会期间,广东人民有舞龙的习惯。龙呈金黄色,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舞龙时,龙头龙尾的各一人,舞龙身的8—20人不等,视龙身的长短而定"舞龙的方式,一般分为单龙舞和双龙舞两种。有 “金龙出海”、“蛟龙绕柱”、“碧波荡漾”等花样。舞龙和舞狮一样,都要有深厚的武功根底。广东的舞龙,以省(城), (山)、陈(村)、龙(石龙)较为盛行,这与当时的地方经济情况是君直接关系的还有火龙舞,壮观异常。
三、抢炮头
解放前广东各地的民间节日活动中,有不少夹杂着封建迷信的色彩,农历二月初二的土地诞,就是其中一例。俗传土地乃镇煞之神,是街坊安宁、人畜兴旺的保佑者。诞辰之日家 家户户烧香礼拜,还举行活动,有舞狮子、打功夫、放烟花和抢炮头等,其中以抢炮头最为激烈、紧张。
土地炮共放24发,但一般只重视头4发。所谓抢炮头,亦以头4炮为目标。据迷信者的说法,凡能抢得头4炮者,当年即可“添丁发财”,因此那些穷人和缺乏子嗣者都趋之若鹫,竞相争夺,志在必得。而有钱人家和富商巨贾之流也想富上加富,丁上添丁,对炮头同样垂涎三尺。但他们脑满肠肥,大腹便便,手无缚鸡之力,是难以抢到炮头的,所以他们只好拿出金钱去招聘武馆中的高手代为抢夺,据说80年代的佛山有那么一条规矩,凡抢得吴炮者可赏白银500,二炮者300,三炮者200,四炮者100。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各武馆为了捞取重赏,都踊跃派出武师前往争抢,这就使抢炮头的场面更加紧张而富有吸引力。
放土地炮的方法是:在广场(或宽敞的田野)上搭起一座六七尺高的炮台,以供烧烟花和燃放土地炮之用。放炮前万人空巷、摩肩接踵,围拢在广场观看热闹。附近的楼房屋顶也密密麻麻挤满了人。烟花过后,便开始燃放土地炮。放炮时,主事人把炮团放在台中,点燃火药引子。不久,炮团喷出火球, 向上飞升,射向半空,轰隆一声巨响过后,一个白色的像玉手镯般大的炮头飞向高空,然后冉冉下落。这时抢炮头者都张开双手,朝炮头落下的方向奔去,你推我拥,互相挤撞,准备争抢那即将降落的炮头。场上观众们的欢呼声、呐喊声,助威声犹如山呼海啸,混成一片。当炮头离地面还有约三丈高时, 早就有人架起人梯,或用绳标把它抢先夺将下来,揣在怀里, 然后再在自己同伴的保护下,想法离开广场,直向会馆(主持燃放土地炮的办事处)飞奔,以便领取奖金。但此时还未算定局,因为旁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从广场至会馆途中,不管谁先抢到炮头,其他人都可以从他手里抢夺过去。由于这些规矩,广场上更加沸髓。各武馆的大汉像一窝蜂似地向抢得炮头者直扑过去,橙冲直撞,播抢豪夺,不择手段,有时堆作一团,有时打成一片,往往酿成斗殴或流血事件。因此,尽管抢炮头这种活动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但它也往往在逐鹿者之间、武馆与武馆之间,姓氏与姓氏之间播下仇恨的种子,留下械斗火拼的祸根。
四、秋色宴会
秋色赛会,又名“出秋色中或“出秋景,佛山、江门等地较为流行。它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习俗,一般在秋收一个月后的月明之夜举行,每逢出秋色,附近四乡的群众都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秋色艺术品前来参加。秋色艺术品以游行的形式展出,让群众们观赏。因此,秋色赛会是一项别开生面的文化娱乐活动,有些又是与武术息息相关的、两相结合的节目。
浏览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