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多式多样的武术活动
近代广东武术活动的内容是比较丰富多采的。鸦片战争以后,武术馆社日益增多,城乡习武相当普遍。民国以来,由于广大民众誓雪“东亚病夫”的耻辱,武风更为之一振。武术在广东的工、农、兵、学、商各界中广泛传播,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也相应频繁起来。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民间传统武术活动也得到保留和发展,使广东武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像。
第一节 武术在各阶层中广泛传播
一学校武术活动空前发展
清末时,大多数学生是在私塾中念书。“勤有功,戏无益”,没有体育课,更淡不上学习武术。民国前后大量兴办新式学校,开设了体育课。但在许多学校中,由于师资缺乏,体育课很不正规,在学校中设菁武术课的不多。就全国而言,1934年编的中学体育教材共有24册,其中武术教材仅占7 %,但也只是作为课程中的点缀品而已。在这些仅有的教材中,没有区分学年、程度、教材难易、性别与季节等因素,武术课形同虚设。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体育季刊》所载“武术之讨论”一文指出“武术在体育上,是否应占有价值之地位这一问题,体育家尚未有果顾及,遂使武术在不生不死的情况下,苟且度过。十数年来不但无大发展,且有江河日下之势。”这是当时在全国各级学校内武术运动的一般情况。
另一方面,由于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武术“强种强国” 的作用被社会各阶层人士逐渐认识,武术还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广东精武会和两广国术馆的成立,使广东学校的武术发展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广东精武会开办之初,便招收学生会员,精武会还应各校之聘,派出李占风、赵连和、霍东阁等武师前往各校传技。到1925年,邀请广东精武会前往任教的学校就达45个之多,参加训练的学生达3000余人。学校习武之风盛极一时。当时聘请武师的率校计有席武中学,坤维专技厂广东女子体青孽初南海中学、培正中学、广大附小、岭南学 校、工业学校、圣心学校、知用中学、中德中学、铁专学校、 粤路学校、崇德学校、宏英学校、燃艺学校、觉觉学校、景贤学校、海珠学校、第六国民学校、志德女校、启真女校、市师学校、公益学校、弘毅女校、执信女校、道根女校、夏礼女校、洁芳女校、岭侨女校、第一女高、第二高小、曹范女校、 卅九国民、陈氏家塾、熊氏家塾、苏氏家壑、邵氏家塾、学兵营、公医学生会等。广东精武会干事陈彦担任广东省教育会体育部反时,征得省教育会会长李伯贤的同意将全市学校分为7个师,其中岭南学校为特别区由产亲藉藁会派员菽衽啻教,每周三次,一律免费。参即箕习的学生多达数至千。广东精武会曾组织各校男三王逆行了几次大会操,人数从几百人到千余人不等。动作整齐有力,颇得社会各界好评。此外,广州的南海中学、时敏中学、广东公学、东山中学、广东学院、广东体育学校、民新中学、志贤中学、岭海中学等也曾邀请蔡李佛拳的传人陈耀墀到校传授武艺。
佛山精武会曾派出教员免费到各校授初级武术,深受学生欢迎,使许多学生得到了武术基本训练。后来许多学校自行聘请武术教员继续授课,如坤本、秀德、瑞华、明景等学校。佛山精武会还先后办过一所元甲小学和元甲中学,让学生一面上课, 一面练武术。
广州市教育局为了培养武术师资,1928年曾“令市师(市叱师范学生场国强二年广中山大学开设国术科。 1932年前后,耘赢后您百傅钟文从上海到广州,教学于陈济棠官邸、广东省公安局和李宗仁、白崇禧驻粤办事处。中山大学校长邹鲁闻讯,便礼聘杨、傅两人到中山大学讲学、表演。
就连一盥较为边远的县的学校,也开设了武术课。例 如,甫枝拳的传人黄国荣在辛亥革命后曾在揭阳县一中、二高等学堂当武术教师。其时该县敦睦、东道、北关、元龙,朝桂、树德等小学也把南枝拳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综上所述,.民国以后,广东学校的武术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
二、军队重视武技训舞
清王朝和历代统治者一样,在严禁民间习武的同时,非常重视军队的武技训练,聘请了许多武林名师到军队任教,借以维护他们的统治。民国以后,军营中的练武之风蓬勃一时。凡拥有军权的人物和国民党统治者都利用武艺训练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统治阶级利用武术家酷爱武术的心情,发展官办的武术馆来训练军队。蒋介石在1930年底就曾令各省在训练军队时,把“国术” 一项列为主要术科,并要求设置“国术”训臻机关,以增那军队的战斗力。当时盘踞在湖南的何键说;“国术军事化就是绝对服从命令……普及各县国术馆,藉此训练社会壮丁。”他曾于1931年邀请茗名武术家万籁声担任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武术家王少周曾在冯玉祥部下训练士兵大刀术。 马裕甫在山东镇守使马良组织的山东技击队中教过技击,后又被广西军队的臼崇禧罗致为卫队长,1919年,在广州的国民军福军司令李福林曾邀请上海精武会的拳师叶凤歧、杨琛伦来广州担任福军及李麻家门的武术教师。黄埔军校把技击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之一,曾先后聘谙举师林荫堂、王金梁等当教官。 林荫堂还在广东的许多军队部门担任过国技教官。林耀桂在广州燕塘军校教授过武术。另一位武林名师赖成己在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担任过国术教练,两广国术馆的组织大纲更明确规定:“各科教员,担任训练两广军士……训练军队,增进其武术与强健,使成劲旅。” 1925年,驻广东的第25师师长陈章甫还“饬属学习国术”。因此,当时部分军队的武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经常参加大型的表演和比赛。在1935年举办的第一届省运会国术团体表演比赛中,第一教导师短枪队表演了防空避攻拳法、抗日大刀、文庄双头枪等器械套路;宪兵第9 队表演了伏虎拳、青龙大刀、大轮、军刀等。1936年2月22日, 广东省体育委员会在广州东郊公共体育场举办大型国术表演赛,宪兵司令部获团体第一名,瞽察同乐会第二队和宪兵教导队分获第7、第8名。可见当时军队中的武艺训练是相当普遍的。
三、农村中习武成风
近代广东农村的习武活动相当普遍,除设有专门馆社的乡村外,许多比较大的村庄都长期聘有武术教师来教授他们的子弟习武。广东农村重视武术的原因,除了强身自卫、防备士嚣等原因外,与壮大姓,族威势有关,但亦往往由此发生了村与村,姓与姓之间的械斗。广东农村中的融斗由来已久,早在《汉书•高帝纪》中寤“粤人之俗,好相攻击”的记载。在《会典事例》中也提到广东历来有“纠众互殴”的习俗。在南越王赵佗和君朝冼夫人统治广东时,这种风气曾海所缓和。但以后时起时止,一直没有中断过,所以有人把武术视为畏途。
在广东农村中,逢年过节都舞狮以示庆祝。耍舞好赢子,就必须先练武功,而且在舞狮子的同时几乎都要表演武功。在近代的广东,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通晓武功的人,他们传授武术,对农村武术活动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风 线、戏鳍合的黎施子弟
武艺与武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我国形形色色的剧种中,不乏武戏和武打的情节,都需要运用武艺加以表达。因此,尽管历代的统沿者不止1次地禁止民间习武,但是武艺却被巧妙而含法地保留在舞台上,并使演员练功合法化。武功中的基本动作如搬腿、压腿、朝天跌腰功中的国、耗及各种翻 眼斗动作仍然广为流传。另外,为了使谢清更加生动,各种学减的对打也被保留下来。不少懂得武术的民间艺人也把武艺带到戏剧中去,在近代广东地方的剧种如粤渊、潮剧、汉剧和其它地方戏中都是这样。因此,梨园子弟习武便成了武术传播的一条途径。武艺为武戏服务,武戏又反过来推动武术的发展2时或年,广东红巾军起义的领袖之一李文茂,就是粤剧武行中的头面人物。他本人是饰二花面的,以汾《芦花蔼》中的张飞和《王彦章撑渡》中的主角著梯。李文茂把精彩的武打和剧情融为一体,深受粤剧爱好者的好评。在红巾军起羲后,他把武艺高强的梨园子弟编为三军,作为义军的主力。 另一位著名的广东武术家王观士也在戏班中当过小武。由此可见,在俄副界中武功精法的人是为数不少的。当代有名的武术家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也是擅长武打的粤剧名演员,他对 李小龙的成控是有一定影响的。
浏览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