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习武修文是体悟东方 哲理的捷径

儒、道、释、医的典籍浩若烟海,《易经》、《老子》、《庄子》、四书五经, 有的玄妙多解,令人难窥其根本奥义。但是如果能在修文的同时,切身实践 学习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和少林武艺,真正能以己身为格物致 知的“物”,身领心会神通的习练一种拳法,就会真正感悟到中国哲学阐发 的育生贵生的天地本性,以自己的实践修炼而达到伴天行天的人生圣乐。 《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命哲学认为宇宙就是 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生命过程。而宇宙的天然本性,即天地之大德, 就是支持万物的正常生存,推动其内在的本然天性的展露和演化发展。《易 经》吸收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肯定天地万物生生不已的动力和根据是阴阳 的相互作用,阴阳观念肇始于原始时代,是由人的男女两性和太阳的向背体 悟而得,至春秋时代已成为统领万物的生命哲理,《系辞上传》说:“一阴一 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 知。” “道”即--阴一阳的相分相合,从而造就万物在生化。推动和促成这一 化育过程的行为属善,保有和存蓄这一化育功能则是万物天赋之性。天地万 物的生化性和化育过程,从其促成和保证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来说,属于 “仁”。从其万类纷呈、神妙莫测,则显示出宇宙造化的奇异智慧,故又谓之 “知”(智)。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其相需、相斥、合和平衡的作用皆 在于使天地万物得以生化,因此宇宙的本性只能是“生”,而“生”也就是 儒家所推崇的“仁”与“智”、道家的自然大法的最好体现。

中国武术自古就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或格斗技术,以习武悟道、参禅是 各派拳家共倡的大义。一旦入门,朝夕揣摹更是真正的习武者必由之路。中 国哲学的许多根本概念如天人、形神、刚柔、曲直、阴阳、动静等等,在字面上辩解,千言万语,也往往说不明白,但在太极拳或形意拳的修炼中,几 个动作就立刻体悟感受到这些抽象的哲理。

依照易学观点,人是天地阴阳和合的产物,由于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 人的生命过程是顺遂宇宙大化流行的一部分,而宇宙的本性又在保障一切生 命的正常进行,所以天所赋予的性命与人作为有知主体合理的需求,从根本 上说一致的,而不是对立或相冲突的。正由于此《周易》提出“乐天知命而 不忧”的思想。人生的真谛,就是努力去理解、体悟天赋之性与命,一方面 使自身的生命得以正常的保存和延续,并将秉承于天的各种性能和智慧全部 展露出来;另一方面还要辅佐宇宙万物的正常生化。认识天道性命,实现天 道性命,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与宇宙融合为一体,从而获得人生的最大快 乐。东方生命哲学将维护宇宙万物(人是万物中最宝贵的)的生存和演化即 正常的大化流行视作天经地义,视作最高的道德和智慧,以如此博大的人道 主义与爱物主义的哲学来指导生活,自然要把养生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宋代 太极拳家程现在《四性归原歌》明确指出天、地、物、人同一性。人只有知 此本性,才能通灵:

我赖天地以存身,

天地无物不成形。

若能先求知我性,

天地授我独偏灵。

各拳派都把养生视为首义。《太极拳论》原注云:“此学武当以张三丰老 师遗论,欲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王宗岳在其《太极 十三势歌诀》中亦说:“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东方人体文化的养生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长寿,而首先是一种愉悦地 践履天道的道德行为,是自觉地执行天命所规定的一种责任,一种践履天道 的至乐,即庄子所谓“天乐”。即子思在《中庸》提出的君子接受天命修道 从教的根本使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在修习武术等人体 文化,才能更捷地体悟东方哲学。

中国武术的格斗技术,体现深奥的东方文明,它除了深藏东方哲理外, 同时含蕴丰富的民族传统伦理,也是举世武林所没有的。武技研究的是制敌 取胜之技法理论,要格斗搏击,自然就意味着暴力、流血和伤人,甚至杀人。 但是中国武术却有着鲜明的伦理特色,处处表现着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义 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它重传统、重经验、尊师爱徒的人伦观念。最鲜明的 体现就是“武德”。

武德体现在许多拳派的门规戒律中,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 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少林短打十戒》中更强调:“强横不义者不传, 强横则为乱,无义者则负恩。”《峨眉枪法》说:“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 与传,谈元授道,贵乎择人。”甚至点穴法的创造也是仁者精神的体现。少 林秘典《罗汉行功短打》说,点穴法的创造是“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是为

了使人“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有志者细心学之, 方不负圣人一片婆心也”。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在儒家仁义精神的基础上, 融汇了禅宗佛学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怀,又以道家的“不争”、“虚 静”修真养性来调处,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诚信、热爱和平的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一贯为武林界所尊崇,并且身体力行。如现代太 极拳名师王培生所著《乾坤戍己功功谱》中“行功准则纲要”第一条所讲: “练武者应遵守武德……若能做到心胸坦白、光明正大,方可德艺兼修,所 以说身正则艺正。艺无德不立。总之,武术也要讲德才兼备,否则必入歧途。”

武术的伦理道德不只体现在门规总论中,而且许多原则都在具体的技法 中有机地融汇着,如太极推手有两条原则:“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从 技击上讲是太极拳理的核心要义,而将这八个字作为人生修为,岂不也是包 含至深至大的道理吗! “舍己从人” 一语来自《尚书•大禹谟》,这是舜帝 向大禹宣扬尧帝的大德说的话,“见利思义”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原 话是“居利思义,在约思纯”,见到利益钱财,要想是否合乎正义;在生活 贫困、经济匮乏之时(约)也要保持纯洁真诚人格。这里不是空洞的道德说 教,而是在实践中的要义。太极拳在推手中体味“见利思义”,不只会证实 人际关系中这一至理。推手实战中的失着者,往往是“见利”而“忘义”,忘 记了太极推手不丢不顶的拳理要义,而被引进打空,导致失败。人生中许多 “多行不义而自毙者”,不都是从见利忘义开始的吗!两千多年前中华元文化 的典籍中就有告诫而太极拳的技击中做了形象的表现,可谓深刻。

“舍己从人”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重要论点。真正做到舍己从 人,才能发挥太极拳技击术的神髓,是“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不 二法门。武术搏击是对抗性技术,“舍己从人”看来是与对抗不相容的,然而世界上一切事物正反相成的道理、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却是真理。太极 拳的牵动四两拨千斤正是在舍己从人的原理指导下借劲使劲的技击妙招。如 果把四两和千斤做对抗理解,自然四两是绝对胜不了千斤的,这里重要的是 “牵动”二字。其实这里的“四两”与“千斤”都是比喻,根本要义是“舍 己从人”。这些来自3000年前尧舜时代的人生智慧,成为老子、孔子思想的 中心,“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在现代社会不也是成功者的高尚品格吗, 不少有权有财者的倾覆,差不多都是见利忘义的结果。

当然,老传统也有糟粕,如旧时代不许犯上作乱的封建门规、至今尚有 遗存的保守的门户之见等,但更多的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特别是尊师重道 的伦理规范,才使武术能流传千载而绵延不断,而且被历代贤能智者奉为文 武兼修的人才标准。自唐代武则天皇帝时期开设文、武两科同时科举取士以 来,直至清末光绪年间,延续千余年之久。如果中国武术只以杀戮的肉搏形 式存在,也许早就被人们扬弃了。这种伦常观念一直贯彻在古今所有拳种的 门规与技理之中。中华民族崇尚的是曹丕与邓展比剑那种点到为止的较量, 并不赞赏拼死争斗。

浏览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